临摹有不同层面的要求。 例如笔法。临写一定形状的点画,可以用若干种不同的笔法,但符合范本原意的只有一种,它应当出自一种自然、流畅的动作,这就要练习者将各种动作与效果进行比较,找出最自然又最接近范本原意的动作。这样的临写,与只求形状相似的书写明显处于不同的层面上。 再如结构。临写某个字结构而有几分相似是容易做到的,但是这只是表面的相似,如果深入到范本作者书写时的动力形式——使用力量的方向和笔画衔接时的运动方式等——临写便在另一个层面上进行了。 临写中,动力形式是深入的关键。 每一位书法家都有一种作为自己基础的书体,而这种书体中,又有一本字帖是他的重点,对这本字帖的临习,成为他毕生从事书法的基础,他在这本字帖上投入大量的精力,也许是几年,也许是更长的时间。 通过这本字帖掌握一种书体后,他再广泛地接触这种书体的其他优秀作品,其中绝大部分是古代的杰作,有时也包括一些近代和当代的作品,所有这些作品,他不再像第一册字帖那样花去大量时间,他也许只临写一遍,也许临写几行,甚至只是浏览。这样,他对这种书体的领悟、把握逐渐深入,开始用这种书体来创作作品。再往后,他会广泛接触各种书体,每一种书体都阅读、临摹大量作品,对许多作品做过细致的观察、分析和临摹,他记住了其中许多重要的细节,对大部分作品都有自己的见解。 梁《评书帖》:“初宗一家,精深有得,继采众美,变动弗居,乃为不掩性情,自辟门径。”广泛的吸取是为了发展自己潜在的各种素质,对各种风格的可能性进行尝试和检验,最后找到自己的道路。 这便是一位书法家从起步到成熟,临摹、学习、训练的大致过程。 一位书法家所有的技巧、感悟都源于对一本字帖的深入。 一位成熟的书家也会不断回到临摹上来。这时,临摹的方法、目标与初学者不同,他可以自由设定自己的目标,也可以自由处理临摹的作品风格。这些富有个性的临摹,在书法史上有它们特殊的意义。 有两位书法家的临摹作品需要特别的关注。 王铎留下了大量临摹作品,其中大部分临摹的是“阁帖”中晋人和唐人的作品。这是他经常临写,视为终身楷模的典范之作,但他在有意当作作品来临写时,结构、用笔都与原作距离很远(见图0-1)。但是它与完全独立的创作不同,范本像是一个影子在远处飘荡,而作者则用余光不时瞟它一眼,然后紧接着进行自己的书写。这使我们想起某些现代画家,他们画中的人物变形很厉害,与真实的人物相去很远,但他们创作时离不开模特儿。这是他们心理上不能缺少的支点。 0-1 明 王铎 临虞世南书 吴昌硕在清末民初以篆书、篆刻知名。他临写石鼓文的作品,在他的传世作品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图5-10)。 5-10 清 吴昌硕 临石鼓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