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中国

四 临摹

艺术中国 | 时间: 2009-07-07 16:40:58 | 出版社: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临摹的准确性是第一阶段的目标。

  钱谦益是这样写到王铎的:“秘阁诸帖,部类繁多,编次参差,蹙衄起伏,趣举一字,矢口立应。覆而视之,点画戈波,错见侧出,如灯取影,不失毫发。”(《牧斋有学集》)说出《淳化阁帖》中任何一个字,王铎马上写出来,丝毫不差。这很难让人相信。只要练习过书法的人都知道,“如灯取影,不失毫发”,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如果相信钱谦益的诚实,那只有一种解释:钱谦益所能看出的细节,不管多么微小,都已被王铎所注意到,并加以准确的再现,而他所没有见出的细节,可以想见,王铎也应有足够的关注和表现。观察者完全处于书写者的笼罩之下。

  元代柳贯写道:“犹记寒夕宿斋中,文敏(赵孟)谈余,试濡墨覆临颜(真卿)、柳(公权)、徐(浩)、李(邕)诸帖,既成,命取真迹一一覆校,不惟转折向背,不无绝似,而精采发越,有或过之。”(《柳待制文集》)背临诸人各帖,临完后,叫人拿字帖来对照,不仅转折向背毕肖原帖,而且神采飞扬,有些地方还超过了原作。

  不同时代的两种记录互相参看,对准确一词会有更深刻的印象。

  王铎的临作今天还多有留存,从中可以见出王铎对范本出色的把握(图5-7)。

5-7 明 王铎 临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

  人们会问,需要这么准确吗?每个人学习书法的过程中到底要达到何等准确的程度,实际上因人而异,没有统一的标准。逼真的临写是最初的要求,它在很大程度上首先是一种欲望:尽可能进入前人的感觉与书写状态中。前人所有的技法,都在作品中反映出来,哪一细节对应的是重要技巧,哪一细节对应的是稍为次要的东西,是没法判断的,基础训练只能尽可能利用范本进入作者的状态中。如果没有准确的欲望,在临摹中肯定会忽略很多东西,而所忽略的,肯定是临习者习惯之外的东西;如果是初学者,那么,他首先忽略的肯定是他最需要用来改造自己感觉的东西。

  要做到准确,首先是仔细观察范本。人们对汉字已经很熟悉,大多数人看一眼两眼便开始写;一写,发现模样还不清楚,又去看;再写,还是不清楚。

  书写中不能反复看范本。尽可能记住一个字的所有细节,书写时如果发现还有不清楚的地方,再回到范本,阅读、记忆,反复,直到离开范本而能在头脑中清晰地“看到”那个字为止,然后开始书写。

  什么叫细致观察?例如一点,要沿着它的轮廓一段一段观察,弧度何处改变、延续多长距离、何时转为直线、直线又何时转回为曲线等,轮廓的这些变化是书写时用笔的动作带来的结果,临习者只能根据这些变化来分析作者书写时的动作,然后自己用这些动作试着进行书写,如果写出的点画不准确,再调整动作书写,反复观察、调整,直到把点画书写准确为止(图5-8)。这样的训练看起来进展很慢,实际上进步比任何别的方法都快。此外,对一个范本这样分析了3—5行以后,基本上已经把握了它全部的规则,此后的训练会轻松得多。

5-8 王羲之作品中的字

  初学者往往被范本各种形式的变化所吸引、所干扰,其实那些都只是基本技法的变化和运用。一位出色的书家,作品中所包含的基本技法数量之少,要求熟练程度之高,远出于人们的意料。例如中锋、侧锋、提按、普通转笔这么几种平平常常的笔法,便足以支持一位书法史上的名家。

  把所有人们用过的技巧罗列出来,也许是个很长的单子,但它们大都是基本技巧的变化形式。从运动本质上来说,基本技巧只有不多的一些内容,如平动、提按、转笔等,但是对这些基本技巧的把握,要求十分熟练。例如一个右上角的普通转笔(图5-9),也许需要练习上千遍才能够达到要求。

5-9 注意右上角转笔,方向改变时质地保持不变
1  2  3  4  


下一页三 修养上一页五 现代社会中的书法家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书法》
· 六 通变
· 五 忘情
· 四 模式
· 三 布置
· 二 创作状态
· 一 书法:自觉意识的演变
· 第六章 书法创作:自觉意识的演变
· 六 书法家、现代艺术家与前卫艺术家
· 五 现代社会中的书法家
· 四 临摹
· 三 修养
· 二 “人书俱老”
· 一 书法家:形象的确立
· 第五章 书法家
· 八 行书
· 七 楷书
· 六 草书
· 五 隶书
· 四 小篆
· 三 先秦墨迹
· 二 金文
· 一 甲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