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
展览

中国艺术回顾沉淀梳理
主动探索寻求历史新知

市场热潮退却之时,正是梳理学术的好时期。2016年对于中国艺术界的展览,“主动性”成为一个关键词,无论是对中国抽象油画道路的回顾,对全球化与新兴经济体艺术的关系,对意大利近30年当代艺术的探索……都显示出中国艺术对自己与全球艺术的主动探寻,不再局限于“已有历史”的历史,更敢于探索未知,寻求新知。

01

2016年十大艺术展览

顶层
动态

第十届文代会北京举行
坚定文化自信服务人民

11月30日,中国文联第十次、中国作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党和国家领导人习近平、李克强等出席大会。习近平对文艺工作者提出四点希望:坚定文化自信,用文艺振奋民族精神;坚持服务人民,用积极的文艺歌颂人民;勇于创新创造,用精湛艺术推动文化创新发展;坚守艺术理想,用高尚的文艺引领社会风尚。

02

“感知中国 走进秘鲁——APEC‘人与自然’艺术展”亮相秘鲁
2016年为中国与秘鲁建交45周年,也是中拉文化交流年。展览在APEC峰会举办前夕揭开帷幕,不仅为来自各国的观众奉上精彩的艺术展览,同时也为即将闭幕的中拉文化交流年增添一抹靓丽色彩。

中国
视角

建立民族艺术的话语权
中国目光审视世界艺术

2016年第三十四届世界艺术史大会在北京召开。这是文化艺术界的“奥林匹克”盛会首次在中国举办,是向世界展示当代中国文化发展成果的重要契机。此外第三届今日文献展、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山水社会——测绘未来”展览都在全球化语境下探讨中国艺术的话语权问题,强调了中国艺术在世界文化格局中的地位和发展。

03

“山水社会”当代价值意义的探索和反思
在当今全球化、经济化的时代大潮之下,生活环境发生变化,文化语境发生变化,人们对于山水的定义和认识相应的也一直在变。“山水”一词传统的固定语义被打破,在它同各种文化相互交融时也就衍生出的更多新的价值。
建立中国支点 构建和谐世界——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
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自2003年创办以来,已经成为中国最重要的双年展之一,也成为世界上知名度最高的双年展之一。本期艺术沙龙就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的诞生、发展与未来展开对话。
聚焦第三世界国家:第三届今日文献展开幕
对变革及这些变革带给社会及个人的影响。展览从“金砖四国”及同样面临发展问题的众多国家作为地域的观察切入,从丰富视角入手,形成不同文化语境和发展形态之下,艺术在全球化进程中迸发出的混合活力。
第三十四届世界艺术史大会
第三十四届(2016年)世界艺术史大会在北京召开。此次大会将是向世界展示当代中国文化发展成果,让世界通过艺术认识和了解中国的重要契机。第三十四届世界艺术史大会主题为“Terms”(概念:不同历史和不同文化中的艺术和艺术史)。

现代
之路

百年艺术从何来何处去
大师个案续接现代文脉

现代性是中国艺术当下的核心问题。自世纪之初,中国艺术被迫敞开了面向世界的大门,将中国艺术置于现代世界舞台之中,什么是中国的现代艺术就成为摆在所有艺术工作者面前的问题。现代性在中国文化内部诞生,还是将在西方艺术形态中萌发,是否存在改良主义的第三条路?百年来,在艺术大师的个案中我们或许可以寻到一些答案。

04

纪念庞薰琹先生诞辰110周年艺术展在京呈现艺术传承

真伪
之辩

古董文物真假难辨真伪
公立博物馆专业受质疑

今年,多地公立博物馆或文化机构遭到“国宝帮”攻陷,现代仿品被当做国宝,堂而皇之进入国家文化重地。古董文物真假难辨,文物展品的真实性不断遭到公众和收藏界质疑。文物究竟该如何鉴定?由谁鉴定?到底是“专家”,还是“砖家”?公立博物馆的公立和专业性如何体现?在今年更引起我们的深思。

05

来华
大展

国外大师来华展消费热
含金量如何公众难辨清

毕加索、基弗、雷阿诺、达利、梵高、莫奈等西方艺术大师展纷纷亮相中国,使得“大师展”成为2016年艺术界现象级事件。有越来愈多的西方大师展由民营艺术机构引进,一方面为满足中国大众对大师原作与日俱增的渴求,另一方面展览质量和学术水平却有争议。面对“大师热”不禁引人深思,观众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大师展览?

06

《印象莫奈:时光映迹艺术展》:光影与科技结合

市场
动态

市场泡沫退去光环不再
良莠拍品成交泾渭分明

中国当代艺术的泡沫早已退去,艺术品的价值正在成为衡量拍场价格的真正风向标。真正有价值、不可多得的艺术品愈加显示其强劲的生命力,虽然已没有了几年前亿元天价多花齐放的光环,但真正经得住考验的艺术品依然能赢得藏家真金白银孤注一掷的青睐。中国艺术市场正在形成自己成熟的面貌。

07

逝者
追忆

百年大师逝去难挽芳华
中年学人离去扼腕痛惜

在一个缺少大师的时代,我们却每年都在失去大师。岁月的经历,使得他们本身就成为一部大书,历史记载了他们,他们也记录着历史,每位老一辈艺术家的离去都让这个时代感到寂寞。正值英年却离别的艺术家、批评家更令人扼腕痛惜,我们对他们,他们对未来还抱有希望,却与这个世界告别,他们的艺术永远定格在了年轻。

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