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道统是儒家思想的正脉 中国古人讲究一脉相承,把文化的因袭关系看得很重,做什么事都要回到老祖宗那儿,因此,我们还要明白儒家思想的传承关系即道统是什么。 董仲舒的“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是以禹继舜,舜继尧,三圣相受而守一道”的说法,影响到道统思想的形成。正式提出道统之说的人是韩愈,他仿佛教诸宗的祖统,确定尧、舜、禹、文、武、周公、孔、孟的传道系统,并认为自孟子以后道统中断,宣称由他使其道粗传,如宋人石介《徂徕集》50所言: 道始于伏羲而成终于孔子。道已成终矣,不生圣人可也,故自孔子来二千余年矣,不生圣人。若孟轲氏、扬雄氏、王通氏、韩愈氏,祖述孔子而师尊之,其智足以为贤。孔子后道屡塞,辟于孟子,而大明于吏部[按:韩愈又称吏部],道已大明矣。……噫!伏羲氏、神农氏、黄帝氏、少昊氏、颛顼氏、高辛氏、唐尧氏、虞舜氏、禹、汤、文、武、周公、孔子者,十有四圣人,孔子为圣人之至。噫!孟轲氏、荀况氏、扬雄氏、王通氏、韩愈氏五贤人,吏部为贤人之卓。不知更几千万亿年复有孔子,不知更几千数百年复有吏部。 南宋朱熹则越过韩愈,以周敦颐、二程上接孟子,又自己接乎周、程之传来确定道统的传承顺序。作为天命之道统,其路线是尧传于舜,舜传于禹、汤,禹、汤再传于周文王、周公和孔子,孔子去世后,“杨朱、墨翟诙诡异说,蛊惑人听。孟子作书而正之,圣人之道复存于世”51。孟子出现,道统又得以传承。孟子以后,道统再次中断达千余年后而传于周、程诸子和朱熹。后人多奉朱熹所定的这条正统传承路线,如元人吴澄所说: 道之大原出于天。羲、农、黄帝,继天立极,是谓三皇,道统之传,实始于此。黄帝而后,少皋、颛帝、高辛继之,通尧、舜谓之五帝,尧、舜、禹、皋,君臣也,而并此唐、虞之际,所以为盛也。成汤、伊尹生于商之初兴,而传说生于商之中世,文、武、周、召生于周之盛际,而夫子生于周之既衰,夫子以来始不得位,而圣人之道不行,于是始教授弟子,而惟颜、曾得其传,颜子早死,曾子传之子思,子思传之孟子,孟子没而不得其传焉。我朝周子始有以接孟子之传于千载之下,其时有邵子者,亦非常人也,二程子则师于周子,张子则友于二程而传其学;中兴而后,又有朱子,集周、程、张、邵之大成,是皆得夫道统之传者也。圣贤继作,前后相承,吾道正脉赖以不坠52。 我们现在所知道的历朝历代的更替,不能代表道统的线路,其间有多次中断。从三皇五帝至夏、商、周,至秦、汉、晋、十六国、隋、唐、五代十国,直到宋、元、明,它只代表王朝的更替。 道统出自《论语•尧曰》53: 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舜亦以命禹。 尧让位给舜的时候,说:“上天的大命已经落在你的身上了,诚实地保持中道吧!如果天下的百姓都困苦贫穷,上天给你的禄位就会永远终止。”后来舜让 -------------------------------------------------------------------------------- 50.[宋]石介:《徂徕集•尊韩》卷七,《钦定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台北商务印书馆影印,1986年。 51.《张籍诗集•上韩昌黎书》第107页,中华书局,1959年。 52.[元].吴澄:《吴文正公集•续集》卷二,清乾隆二十一年刻本。 53.杨伯峻等注释:《论语•尧曰》189页,岳麓出版社,2004年。
位给禹的时候也说了这番话。 尧传位给舜,是要他保持中道政治,中道是圣王治理天下的大法,这个道就是从尧开始传下来的。朱熹说: 自上古圣神,继天立极,而道统之传,有自来矣。其见于经,则允执中者,尧之所以授舜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者,舜之所以授禹也。……夫尧舜禹,大圣也,以天下相传,大事也。而其授受之际,丁宁告诫,不过如此,则天下之理,岂有加于此哉54? 允执厥中即中道政治,也就是《尚书•洪范》里所说的“皇建有极”。董仲舒解释为所由适于治之路,并以仁义礼乐为其具。简单地说就是用仁义礼乐作为治理天下的法则。它是统治者一再丁宁告诫要继承的法宝。而这个道是靠天命来继承的,故有成汤受天命而王,制质礼以奉天,文王受天命而王,制文礼以奉天。 道统高于政统,在皇权序列之外还有一个德的永恒圭臬。 道统的核心是治统,即治理国家的方法,也就是圣人之道。道统出于天,承天而治理天下,从尧舜到禹汤成周、孔孟之道,程朱理学,讲究的是以德治天下,这条线正是儒家思想的正脉,虽然中间曾有过中断,但它还是历经数千年而传承了下来。 -------------------------------------------------------------------------------- 54.钱穆:《朱子新学案》[上册]第427页,巴蜀书社,1986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