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吉卜力鼎盛期:从"日进斗金"之《幽灵公主》到童心复萌之《悬崖上的金鱼公主》 从1980年起,宫崎骏就开始策划一部有关"少女爱的物语",1995年终于全心投入制作,成本总计20亿日元。1997年7月12日公映《幽灵公主》,至次年2月共上映184天,票房收入179亿日元,平均"日进斗金",全国观众达3000万人次。主题曲由久石让作曲,宫崎骏作词,米良美一演唱,单曲专辑当年发行38万张。其他周边产品不计其数,带动前作《龙猫》、《风之谷》、《侧耳倾听》、OnYourMark的动画录影带销量进入年度前六名。该片成为日本当时有史以来第一卖座电影,吉卜力又一次改写了历史。1998年迪斯尼买断了《幽灵公主》在海外的版权,《幽灵公主》在全美100个城市、1000家影院放映,同时也在欧洲市场公映。 1997年,在《幽灵公主》制作的最后半年里,宫崎骏由于过度疲劳,右手得了严重的手疾,不得不接受按摩治疗才能参加工作。年纪已是56岁的他忍着伤痛完成了这部让人回味无穷的动画。这之后就有媒体传言宫崎骏宣布退休。其实他的原话是说:我想《幽灵公主》将是我最后一部这么卖力制作的动画长片。多年来他一直坚持自己绘制、检查、修改关键画的工作,这巨大的工作量对于一个日渐衰老的人来说是不可思议的。在《千与千寻》的首映式上他就此问题这样回答记者:"身体不如以前是事实,毕竟已经60岁了,到深夜脑子就自动罢工,怎么休息也难免有糊涂的感觉。最大的问题还是寻找一个可靠的接班人吧,没有精力全部监督却又不能不事事过问。我现在才算明白黑泽明当时的心境,在《乱》中安排了'李尔王'这个角色。不是不想放开手中的权力,而是国王一旦老了成了老王,就难免可笑哀愚。我只要还有力气、还有干劲,就会一直制作电影,不知道这是喜剧还是悲剧。我想黑泽明当初的心情一定也是如此复杂。"在《幽灵公主》的首映式上,宫崎骏宣布从此封笔。 1998年1月14日宫崎骏正式退出吉卜力工作室,在它附近成立了一个名为"猪圈"的新工作室安享晚年。很多人认为在制作了《幽灵公主》后他便要退休,并不再制作动画片了。事实上,宫崎骏的身体的确不能再导演一部电影了,他自己曾说,干动画电影的导演简直是呕心沥血,所以由于身体的原因他不能再亲自执导一些诸如《幽灵公主》的大制作了,而且也可以给年轻人提供机会。但这并不等于他会放弃动画制作的工作,也可以参与一些动画制作中不太累人的活,例如编剧、人物设定等。
1998年1月21日近藤喜文因病去世,享年47岁。在高田勋与宫崎骏早期合作的电视动画片中,近藤喜文一直追随这两位前辈,1987年吉卜力工作室创立时他已是不可或缺的一员大将,担任了多部作品的作画监督,如《红发少女安》、《萤火虫之墓》、《魔女宅急便》、《岁月的童话》、《幽灵公主》。比两位监督平均小十多岁的近藤本来可以说是最合适的接班人,宫崎骏也有意把导演的舞台让给他,但由于长期工作积劳成疾英年早逝,这对宫崎骏的打击很大。 1999年,高田勋担任脚本和监督的《我的邻居山田君》上映。故事原作本是四格漫画,于《朝日新闻》连载,讲述一个有祖母、双亲、儿子和女儿的五人家庭生活,一直以来受到广大读者欢迎。电影是漫画原作以外的新故事。高田勋监督在制作本作品时,舍弃了吉卜力惯用的透明画材动画的"分层"技术,而是尝试着使用铅笔线与水彩色调的颜色手工绘制出了一张张精细的素描般的作品,制作一部崭新面貌的"水彩动画"。为了达到这种效果,他们用数字技术代替了传统手法,用电脑制作成片,因此,它同时包有了纯素描动画的质朴和电脑动画的流畅。可是这样要花比平常多三倍的工夫,这也是吉卜力第一部完全在电脑上完成绘图和动画制作的作品。这部漫画风格的简笔水彩画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赢得了评论界好评。 1999年底,宫崎骏因为《幽灵公主》持续大获好评,加上爱徒近藤喜文的逝世,激起雄心万丈,撤回封笔宣言。年届60岁的宫崎骏终于还是忍不住重出江湖。1999年1月16日,他再次正式返回吉卜力工作室,主持《千与千寻》的导演工作。在制作快结束时,宫崎骏曾独自前往神社求签。求得一签,上书"残花,旧枝头再次开放"。他对这签的理解是:"我虽然年事已高,但依旧应该力求有所突破与创新,绝不能为了追求时髦而迎合当今的商业需求,那样的事情对我是不可想象的。" 为强化影片《千与千寻》的号召力,宫崎骏特邀了日本"第一国民偶像"木村拓哉为片中男主角配音。而为他配戏、负责给女主角配音的则是资深艺人倍赏千惠子。宣传攻势也很强大,甚至请动了首相来为首映捧场。2001年7月20日,《千与千寻》在日本公映,引起巨大轰动,4天票房即达到近20亿日元。本土票房最终超300亿日元,超越了前作《幽灵公主》和电影《泰坦尼克号》,在日本平均每十个人就有一人看过。日本动画的年度经济总额才5000亿日元,而一般年度票房首位的作品往往不过30亿左右,它超过300亿日元的票房成为日本历史上的"票房怪物",也成为日本影史票房总冠军。
《千与千寻》在美国、法国极受欢迎,迪斯尼以巨资买下宫崎骏部分影片在美国、中国港台和内地的DVD发行权。迪斯尼引进美国作商业放映,更一举击退《冰河世纪》、《小马王》等片,摘下奥斯卡最佳动画片大奖。2002年2月17日,《千与千寻》赢得第52届柏林电影节金熊奖。这是小金熊第一次授给一位动画人和一部动画电影。宫崎骏曾对记者说:"我拍这部电影时,就希望看了这部电影的孩子们长大了、老了,还会想带自己的孩子重看这部电影。其实,我本来也想,让现在的老公公老婆婆看了,也会情不自禁地建议他们的孩子去看,不过这样讲是有点厚脸皮,所以还是把希望放在下一代吧。"该片除了打破日本票房和入座率外,还是首部风行全世界的吉卜力动画电影,相关产品亦为吉卜力带来十分丰厚的利润。 2001年10月,宫崎骏亲自设计的"三鹰之森吉卜力美术馆"在东京三鹰开幕。美术馆位于东京三鹰市井之头恩赐公园内,投资约50亿日元兴建,占地面积约4000平方米。用于推广该工作室的产品与宣传日本动画。 2001年《千与千寻》上映后,宫崎骏再次宣布要退休。2002年,宫崎骏担任企划、森田宏幸担任导演的《猫的报恩》上映,可以说是一部结构简单、节奏轻快、故事内容异想天开的动画片。本片创造了一个相对于现实世界的奇幻世界猫国,并且把猫国设定成主角小春进行冒险的地带。但是由于《猫的报恩》的票房不很理想,宫崎骏又再次执导了《哈尔的移动城堡》,影片改编自英国的人气儿童小说家戴安娜·W·琼斯的《魔法使哈威尔与火之恶魔》。该片原定由细田卫监督,宫崎骏本来只打算参与监制工作。如果这样的话,《哈尔的移动城堡》将是第一部由吉卜力工作室以外的人做监督的动画作品。可惜后来细田卫的"稀奇古怪"的艺术观念实在无法得到吉卜力高层的认可,临阵换帅,最终只好出动了宫崎骏。宫崎骏表示:"为了表现原作的神髓,只好自己来做啦!"也因此收回了先前宣布的退休计划。 2004年《哈尔的移动城堡》上映两天就创下了劲收14.8亿日元的历史纪录,比《千与千寻》首两日的入场人次多了37.2%,同时也打破了2003年日本年度票房冠军《跳跃大搜查线2封锁彩虹桥》创下的历史最佳首映纪录。影片最终达1422.6万人次的入座率,以196亿日元(约14亿元人民币)的傲人成绩稳居年度日本电影票房榜首,再次印证了宫崎骏在日本不可动摇的地位。2005年该片在美国公映,票房收入达421万美元,在日本电影中排名第一。随后的第二位,是主演获得了戛纳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奖的《谁知赤子心》,收入为68万美元。第一位竟然是第二位6倍还多,看来在美国的日本电影中,宫崎骏监督的确拥有独特的地位。
之后宫崎骏第三次宣布退休。由儿子宫崎吾朗执导了《地海传奇》。 过去宫崎骏一直试图退休,但是似乎他自己也忍受不了。就像铃木敏夫在2005年曾说的那样:"他再干10年也没有问题,还没有计划要退休呢。"很久以来这位天才下一步的计划都是很神秘的。但是很清楚,他不会清闲地呆在家里。就像《千与千寻》里的锅炉爷爷一样,宫崎骏这位著名的完美主义者和工作狂,在不断地策划着他的项目。除了做了三部新的小品以外(仅仅在吉卜力美术馆里进行播放),他还为RobertWestall的《布拉卡姆的轰炸机》制作了23页的全彩漫画。宫崎骏甚至还为NTV的电视塔设计了一个10米高、18米宽的大钟。他制作这个的理由是:"随着时间流逝,动漫的角色会被忘却,所以我想做一些也会被后世所喜爱的东西。" 2006年7月《地海传奇》上映。在吉卜力团队的配合下,影片气势辉煌,尽管2006年也夺得日本年度票房冠军,但是毁誉参半,宫崎骏对此片很不满意。 事实上从《风之谷》(1984)到《哈尔的移动城堡》(2004),宫崎骏的多部动画作品都受到了《地海传奇》系列小说的影响。《地海传奇》是与托尔金的《魔戒三部曲》和刘易斯的《纳尼亚传奇》齐名的幻想文学杰作,曾经获得过5个雨果奖、5个星云奖和美国国家图书奖。《地海传奇》系列小说已经被翻译成16种语言,总发行量数以百万计。把这部作品搬上银幕大概也一直是宫崎骏的梦想。原作者美国女作家厄休拉·K·勒·古因本人一直以来都不同意自己的作品电影化,吉卜力工作室的请求也一直遭到拒绝。但自《千与千寻》在柏林电影节上获得了金熊奖,而后又获得了美国奥斯卡金像奖的长篇动画片部门奖,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评价以后,原作者突然表示"能将之电影化的只有宫崎骏而已",并向吉卜力工作室发出了电影改编邀请。 吉卜力着手该电影制作之时,宫崎骏正忙于《哈尔的移动城堡》的制作,因此转由担任三鹰之森吉卜力美术馆馆长的宫崎吾朗担任顾问。接着,被作品魅力吸引住的吾朗负责了故事构成和分镜脚本等工作,开始展露其才能。制作人铃木敏夫于是将他提拔为导演。由于此前吾朗一直没有接触过动画长片的制作,而甫一参与便担任导演重任,得知此事的宫崎爸爸大加反对。但当看到由儿子所制作的气势非凡的宣传海报时,宫崎爸爸也终于改变了想法,支持起儿子的第一部作品。影片最终成了日本年度票房冠军,但宫崎骏对作品却不甚满意。宫崎吾朗由于小时候与父亲有隔膜,年长时父亲反对他拍片,与父亲曾两年不说话。对把动画制作视作生命的宫崎骏而言,他认为让完全没有经验的宫崎吾朗来制作一部电影,实在是太乱来了。2006年《地海传奇》在日本公映,与儿子关系一直不好的宫崎骏也去看了试映,可他只在电影院里坐了一个小时就出来了。在休息室里,他发出了"好像已经坐了三个小时一样"的感慨,对影片的不满程度可见一斑。《地海传奇》在日本未上映就造成轰动,即使在电影上映并取得不错的票房后,他对儿子的表现仍然不满。在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心的宫崎骏看来,一定要怀着改变社会的心来做动画。尽管不可能改变什么,依然要有这种理念,这才叫真正的拍电影。
2006年7月,宫崎骏为《悬崖上的金鱼公主》开始了准备工作。宫崎骏独自一人完成了水彩的故事大纲,这在动漫场景中很少见,甚至吉卜力的员工们也已经很少看到这种东西了。《悬崖上的金鱼公主》于2008年的夏天上映。这个围绕着5岁男孩宗介和想要成为人类的金鱼公主波妞的故事是很让人有兴趣的。宫崎吾朗的儿子(宫崎骏的孙子)是主要角色宗介的原型。2008年7月19日,《悬崖上的金鱼公主》在日本481家影院全线上映,这种情况史无前例。影片一经上映,连续5周荣登日本票房冠军,将排在第二位的好莱坞大片《木乃伊3》远远抛在后面。 宫崎骏的作品大都以少男少女为主角,而以低龄儿童为主角,以孩童心态和视角制作的动画仅有1972年的33分钟的短剧《熊猫,小熊猫》、1973年的38分钟的短剧《雨中的马戏团》和1993年的剧场电影《龙猫》。《悬崖上的金鱼公主》可以说是这位67岁的动画大师时隔15年后的童心复萌之作,影片改编自安徒生的童话《海的女儿》,这个童话曾被改编成《小美人鱼》,成为迪斯尼动画的经典作品。与其相比,可以看出吉卜力艺术片与好莱坞商业类型片截然不同的美学追求。 第五章少女动画·民族动画·精品电影:作品的市场定位 宫崎骏动画独树一帜,在日本动画复杂而又多元化的市场环境下,他对日本电视动画的粗制滥造、庸俗化,以及电影动画成人化、国际化趋势持质疑和批判的态度。他说:"与50年代那些令我激动不已的动画片相比,80年代的动画片就像飞机上的食品一样令人难以下咽。大工业生产模式使得过去动画片创作中的激情与真情被浮夸、神经质和插科打诨所代替。而过去那种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也被现在的计件制搞得面目全非。我很反感现在人们对'新日本动画'的简称(anime),从这个字眼上我只能感觉到日本动画的没落与前途渺茫。"(转引自薛燕平:《世界动画电影大师》,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95页。)在内容上他对暴力和色情充斥动画不满,在形式上他对"有限动画"的画面不流畅颇有微词,对"过度表现主义"动画的内容空洞、过于强调视觉冲击的形式主义不满。
宫崎骏的动画市场定位概括起来有以下三点:一是坚决抵制庸俗化的成人动画,塑造形象单纯,品德高尚,具有进取精神和献身精神的少男和少女形象。就观众群而言,他的"宫式少女动画"观众定位在国内的少男少女,但却老少咸宜。因为比好莱坞动画主题深刻复杂,少男少女和儿童虽然喜欢看,却不一定能完全领会他的苦心孤诣。二是不以满足国际市场为目标,作品的内核体现日本传统文化精神,以制作民族动画为己任,与好莱坞完全国际化、类型化的动画电影区别开来。三是坚持不懈地进行艺术创新,追求动画的高品质,用商业元素包裹艺术电影内核,把动画的娱乐性与思想性完美结合起来,坚持精品动画路线,以其强烈的人文主义关怀赢得世人的尊崇和热爱。 一、五分天下占其三:日本动画"蝗虫战略"的功与过 日本动漫产业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繁荣,最终反超美国。目前,世界上观看的动漫产品大约有60%是日本制作的,即日本占领着世界动漫市场的五分之三。日本动漫之所以取得一个比较大的市场份额,一个重要的原因我名之为"蝗虫战略",就是除了影院动画外,制作数量众多的较低成本电视动画,铺天盖地地宣传和发行,多中求利。这些动画在形式和内容上异常丰富,能够满足不同地域、不同年龄段、不同兴趣的观众的"不同需求"。这和美国每年只制作几部高品质的动画电影,高投入,高回报,在形式和内容上追求老少咸宜,满足不同观众的"共同需求",以求打遍世界无敌手的"巨无霸战略"是大不一样的。但是日本动画这样做的同时难免泥沙俱下,良莠不齐。 日本动漫取得今天的成就,一批国际顶尖级的动漫大师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手冢治虫、宫崎骏、大友克洋、押井守、金敏、新海诚等大师辉煌崛起,在国际市场掀起了一波又一波浪潮。而兢兢业业工作在第一线的动画人才以及动漫制作公司,则是打造成功动漫产业的根本保证。目前,全日本有430多家动漫制作公司,其中264家,即61.4%集中在东京,产业群的地理位置相对集中。这些大大小小公司及旗下的导演的作品市场定位各不相同,既合作又竞争,呈现出千帆竞发的繁荣局面。 在辉煌发展的同时,日本动漫也出现了一些问题。1963年之后直到70年代初期,日本动画进入真正的飞速发展阶段。它就像一个在幼儿期吃了激素的儿童,突然之间变成了庞然大物,并且给世界其他动画文化以压力。各电视台播送的动画片节目越来越多,播送频率也越来越高。而同时国内动画生产人员的素质并不能够随之跟上。大公司尚且可以仗着资金雄厚到东映动画公司挖老动画人,或者高薪聘请著名漫画作家操刀,小公司只能请些不入流的漫画作家,甚至是高中还没毕业的漫画迷。
东映动画公司为适应形势的需要,曾终止了定期聘用员工的做法,并投入人力物力进行长篇电视动画连续剧的制作。这样一来,画风的游移和技术上的粗制滥造不可避免。应该被广泛利用的高度发展的技术,在有限动画片中却毫无余地地给其他简便而快捷的方法让路。尽管仍有动画人逆流而上,继续坚持制作"完全"长篇动画电影,如芹川有吾1964年的《顽皮王子斗大蛇》、白川大作1963年的《汪汪忠臣藏》等,但1971年8月,随着倡领长篇动画电影事业的东映电影公司总裁大川博逝世,东映动画公司走向了全面衰退,旗下的动画家也飞鸟各投林,日本踏上"全世界数量最多的动画片生产基地"之路。 在作品的精神导向上,由于竞争激烈,金钱、暴力和色情元素逐渐在动画电视中泛滥。作为艺术品的动画片,已然消亡于媚俗的电视动画系列片中。这些不健康或不适宜的内容大受指责和批判,阻碍着日本的动漫进入国际市场,也损害了日本动漫声誉。如1980年《魔神Z》在西班牙电视台(TVE)播放,仅仅播放完了前26集,电视台就取消了播放计划,其原因就是这部动画被西班牙人认为太过暴力了。一些低质量的电视动画和电影动画在日本同样遭到了批评,认为这样的影片剥夺了孩子们体会自然的美丽和人与人之间良好人际关系的机会。杰出的动漫作品来源于能够培养感受力和创造力的环境,但培养感受力和创造力的环境已经让动漫产业自身给破坏了。 日本许多动漫公司也认识到问题的症结所在,它们适应国际市场需求,调整产品品位和风格。在日本国内发行的动漫作品被推广到国际市场时,动画片中的暴力、色情、宗教等不适宜的画面被剪掉了。目前,产品输出成为日本动漫产业的战略定位,因此,很多动漫产品在策划和制作之初,就充分考虑外国观众的习惯和口味,将日本民族风格与外国观众的欣赏习惯有机地糅合在一起,使日本动漫能够顺利地推进国际市场。 宫崎骏动画的定位,就是这种动画市场背景之下一个非常高明的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