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年之后,查理·希尔就自愿应征去越南参战。他老是吹嘘说,自己家的祖上都是战士,所以说,用不着征兵广告多加渲染。从查理的父亲算起,如果把家族当中的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都算上,可以列出一份在时间上毫无间断的战士名单,一直能够上溯到1812之战和法印战争。再往前数,就会有点儿含混不清了,但是希尔家族第一位当过战士的祖先,曾在1400年前后参加过爆发在苏格兰的一起小规模的战争,甚至在《切维·切斯之歌》中露了一小脸。希尔兴致高昂地引述其中的字句:“好侍从威德灵顿,就算双腿被砍断,就算心情悲痛,也要用残肢行走。”
在驾车外出的途中,只要看到了赞颂落难英雄的碑记或者铭文,希尔肯定会急刹车,停下来大声诵读碑记上的文字,他还时常会在战士公墓里满怀哀伤地做一次巡游。他反对越南战争,但是他渴望冒险,不惧危险。况且在他看来,只要战事一开,把当兵打仗的责任都交给穷苦人是不公平的。在“一知半解的理想主义思想”的挑动下,希尔放弃了已经上了两年的学业,跑去参战。“不管怎么说,我当时确实是个一知半解的学生。”希尔欢快地说。
希尔是他所在战斗小组当中唯一的大学生,其他人要么是穷苦的黑人,要么是来自乡下的白种人。在这个战斗小组全部十五人当中,有十二人战死或者负伤。希尔则在这次丛林冒险中全身而退,并且体会到了在战火之下会是什么样的感觉,同时也学会了如何猎杀融入了夜色中的敌人。
更重要的是,希尔懂得了一些关于自己的道理,而那也是他非常渴望了解的。报道伊拉克战争时阵亡的美国《大西洋月报》记者迈克尔·凯利曾经说过,许多男人“一生当中竭尽全力想要求得一个答案:自己究竟有多么勇敢?战争给了这些人获取这个答案的特别机会……这个问题是你自己提出来的,只能你自己来解答,它摆在你面前,也摆在其他每个人面前。这很有趣,因为你知道周围的每一个人都怀有这样的疑问,正如你自己怀有疑问那样。而一旦你了解了答案,你就能够终生牢记”。
凯利说的话或许是对的,并不是绝大多数男人都想要知道自己有多么勇敢,但希尔对这个问题的答案却充满了渴望。尽管他经受了这次自我考验,可还是没能在成功之后感觉安逸。事实证明身体上的勇猛只不过是个简单的事实,就像身高六英尺或者长着褐色的头发一样,而精神上的勇气——在面对反对意见时候遵从自己的良心——才是更珍贵的,也是更让人仰慕的。很显然,凯利的问题是个错误的命题。
在越南,希尔多次面临道义上的抉择。在突袭了敌人的一座营地之后,希尔和他的两位同伴发现这座营地是已经废弃的,里面只有一个受伤的老头儿,估计是为北越部队充当向导,带领他们穿越山区的山地居民。希尔的两名同伴想要开枪打死那个老头儿,但希尔插手阻止,救下了老头儿的命,最终一位上尉调来了直升机,把老头儿疏散。那两位士兵当中的一位恶狠狠地警告了希尔,下次再有战斗的时候,当心看好自己的身后。
服役期满以后,希尔离开了部队,回到了他在华盛顿特区的家。这个时期的他感到无所适从,他的头脑很冷静,却为自己在战争中看到的一切感到沮丧。对于未来,他没有任何计划。如果说是艺术救了希尔的命,应该也不算太过分吧。
“那时在国家艺术画廊,每个周日的早上都会放映肯尼思?克拉克①制作的系列专题片《文明》,”希尔回忆道,“晚上我在那里当安全警卫,但我醒得很早,我会紧紧地盯着大屏幕看,就像被催眠了一样。我喜欢那部片子,它打开了我的眼界。以前我就已经看到过很多艺术品,我的母亲曾带着我和我的姐妹们去过佛罗伦萨,去过华盛顿的国家艺术画廊,也去过伦敦的国家艺术画廊,我还去上过艺术课程,但我从来没有就艺术问题接受过系统完整的教育。
“那时的我刚刚从一年的丛林战争中摆脱出来,是艺术,让我重新融入了文明社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