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中国

镜头前的私密空间: 与方璐的对话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0-08-24 14:57:12 | 出版社: 内蒙古日报社

卢迎华:请谈谈你受教育的背景和学习艺术的经过。我记得你曾经告诉我你到美国是去学习平面设计的,对吗?

方璐:是的。其实当时没有想太多,只是觉得从出生到成长,十几年了我都在同一个地方,而且出国之前觉得我对很多事情都没有什么感觉,就越来越怀疑我是不是一个麻木的人,所以我很想改变我生活的环境。至于为什么去美国,为什么学习平面设计,都是一些很随机的决定,也因为是最可行的方案。其实学艺术更多人会选择欧洲国家而不是美国。

当时的倾向很模糊,没有很具体的目的性。我想如果当初的目的性更强的话今天走的会是完全不同的路子。我从小就属于那种没有什么特殊爱好的小孩,没有什么事情能让我特别着迷。我生活的城市广州,受港台流行文化的影响很深,记得小时候同学之间非常流行收集和交换港台明星闪卡,就是那种一块钱一张,上面印着明星照片的卡片,但是我那时一直没有找到我想要收集闪卡的那个偶像。

卢迎华:在艾未未拍摄他80年代在纽约生活期间的照片中,我们看到了当时美国社会中各种争取人权的运动和精神对于他的世界观产生了根本性的影响。除了教育上的解放和刺激以外,2000年后在美国生活的经历是否对你有其他的影响?

方璐:在美国生活的时间是我的处于思想和世界观逐渐形成的年龄段。美国的文化不像欧洲,不具备那么深的历史性,而是一种融合与吸收的文化,她不是依靠自身的线性的发展,而是通过容许很多文化在她的土壤中生存而发展的。所以我想这种开放的精神对我有很深的影响。

卢迎华:你的父亲是一位国画家,这是否是决定你成为艺术家的关键因素?你的家庭给了你什么样的影响?

方璐:我父亲对我艺术上的影响基本上在小学之后就停止了,但是当然我的父亲和家庭给了我学习艺术的条件。我尊重我的父亲和他持续的敬业精神。我和我父亲的关系一直很好,他是性情很随和的一个人,但是他对家族里的其他成员的影响很大,对于这一点我是有情绪上的抵触的。我没有选择传统绘画的道路一部分我想是性格所致,另一方面我也没有办法接受传统国画和现代社会的脱节,所以我出国读书的时候一开始选择了设计类的专业。

卢迎华:你提到你在中国所受到的教育成为你的一种包袱,特别是绘画方面,为什么?

方璐:当时读了广州美院附中,虽然躲开了普通高中的应试教育,可是四年来经历的是另一种单一的机械式教育。我直到在美国读大学才体验到这种教育的后果,在美国大学一年级时上一些必修的绘画课时,我已经没办法在纸上或布上找到任何自由和乐趣。我相信这种训练对有些人来说可以是有意义和能够产生个人语言的,可是在我身上确是失效的。

1  2  3  


下一页跨境地理学上一页有种:与张元的对话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当代艺术与投资第四期
· 关于 “51平方”项目
· 限制的精致
· 不论大小的盒子: “51平方”项目随想
· 有种:与张元的对话
· 镜头前的私密空间: 与方璐的对话
· 跨境地理学
· 策展人侯瀚如专访
· 关于新媒体的全球进程调查
· 论坛:独立电影的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