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中国

限制的精致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0-08-24 15:13:01 | 出版社: 内蒙古日报社

“年青艺术家”这面标幅,在北京语境里总是惹人眼目的警句。国际艺术群体整天没完没了地争辩"崭露头角" 和“锋芒初露”的艺术家的区别。中国艺术界则抱持相反态度,偏向对以上艺术家的状态和作品不闻不问,反而以文革时间轴为本的世代式架构,把艺术家以1976前/后出生群分。我们被告知“年青艺术家”活在全球化消费主义下的幻想世界里,里面是甜腻到让人疼痛的卡通美学。这些“年轻艺术家”的作品跟他们前辈热衷的俗艳政治波普大相径庭,故被假定为政治冷感。在经济和自负的鼓动下,策展人和美术商在过去十来年不懈地寻找“下一代”艺术家,他们大部分被所谓创意工业的市场推广所蛊惑,认同 - 今天年轻人所做的,将来都会变成高质量作品 - 这样一类的说辞。对“年青艺术家”这个概念的渴望渐渐变成一个同义反复的纵览场域,因为显而易见,以年青挂帅的任何项目,好坏的标准都必须是作品的质量和风格。

泰康空间以“年青艺术家”为号召,可喜地躲开了北京用以定义“年轻艺术家”的美学。“51平方”是泰康为时一年的项目,举办展期两周的展览,参展艺术家大多生于1980年以后。但是“51平方”并不自我局限于去政治的消费主义象征和以年代划分的艺术视野。项目展出的作品类似在美国新艺术经销商联盟(New Art Dealers Alliance)会议上所见:电视雕塑,概念抽象,个人化的现代主义,隐晦的政治 。“51平方”总共展出了四位艺术家的作品:赵赵,苏文祥,赵要和王思顺, 他们都曾经分别举办个展,作品在中国各地广泛曝光。本土艺术经济过去深陷全面生产模式的泥沼,与此同时,上面提到的这批艺术家开始崭露头角。这些全面的回顾式展览作品良莠不齐,虽然事实上,纵观式的回顾展并不是这个弹丸之地打算提供的。

“51平方”定义自己为项目空间,展出艺术家近作甚至专门为空间制作的作品,推动持续的艺术生产。虽然艺术家委托作品的支持略具前瞻性,但是艺术家更需要是截然不同的艺术生产程序。一直以来中国当代艺术界惯于炒作,拷贝和重塑概念,形式,想法,形状,当中缺乏整合,熟成和去芜存青的过程。中国新锐概念艺术群体的主流美学是粗涩的美学。艺术家善用潜藏在(如草场地)边沿飞地的能量和文化边沿状况。艺术家在开初的热情消退后,就是时候集中精力在重塑,完善和改进,而不是本末倒置地重复现有的。目前为止,“51平方”似乎在两种态度之间摇摆。但要点明的是,“51平方”熟练的展示方式最大限度利用有限空间和无界的思维。

这项目毫不“新锐”,因为与年青艺术家合作旨在开展对“新”的欲求,但是一个展览的目的总不止于此:例如作紧扣主题的展示。但要注意这观点并非要贬低最近流行的“展览作为过程”概念。此前不久,王思顺在“51平方”的个展展出了艺术家的概念装置。王勾勒展场的虚妄地图,并把作品蔓延到场外:艺术家带队参观环铁一带的后工业荒地,寻找冬日的仙女。根据过去几年的艺术“生产模式”,这个展览很可能被粗略地命名为行为艺术,画廊需要在演出期间锁门。在现实里,展出的地图,文字和记录带来一种精炼的观展经验。如果画廊能再多把心思放在策展方面,更好地展示那些记录,图像,物件,使艺术家得以专心构思和制作作品,将会是更好的策略。

艺术商和策展人往往过分安于既有作品和展览计划,忘了他们的职衔理论上包括为展览增加价值。泰康空间有机会在商业语境外,作筹备和展示年轻艺术家的出色作品的实验。这样的机制下的最理想的情况是,“51平方”会成为北京下一波艺术介入的策展实验室。但是这样的成果需要一个转向:把画廊窄小的空间从纯粹的艺术生产机器变为展示的平台。艺术可以继续和社会生产挂钩,但是画廊和另类空间却不需要因循这一套。这样的文化逻辑能否持续,取决于某些圈子的艺术家是否愿意“减速”。“51平方”诚然有个好开始,但是它的成功不是取决于它能否极速邀请最流行的艺术家参展,而是来自其阐释和展示艺术家的功力,发掘艺术家和主流艺术家的分野和区别,并把这些过人的差异发扬光大。此时此刻,我们聚焦于质素而非速度,自省而非生产。

下一页不论大小的盒子: “51平方”项目随想上一页关于 “51平方”项目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当代艺术与投资第四期
· 关于 “51平方”项目
· 限制的精致
· 不论大小的盒子: “51平方”项目随想
· 有种:与张元的对话
· 镜头前的私密空间: 与方璐的对话
· 跨境地理学
· 策展人侯瀚如专访
· 关于新媒体的全球进程调查
· 论坛:独立电影的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