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中国

鬼谷下山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0-04-19 11:09:47 | 出版社: 文化艺术出版社

大名鼎鼎的景德镇因陶瓷而闻名。景德(1004—1007)为宋真宗 (赵恒)的年号之一,距今整整千年了。距景德镇市以北8公里有一座 浮梁古城,建于唐元和十二年(817),大诗人白居易的名篇《琵琶 行》中有“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之句,诗中“浮梁”就 指这座古城。名篇名句,被写入小学课本,影响深远。

浮梁城西至今仍矗立一座正六边形的七层砖塔,高米,史称 西塔,建于宋代。“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中的“七级浮屠”,指 的就是七层宝塔。塔用青砖砌成,因用石灰、糯米浆、红土和浆堆砌, 近千年的风雨侵蚀,灰浆中的红土不断溢出,渐渐把塔身浸染成红色。 所以西塔又称红塔。红塔的佛名叫做“大圣宝塔”,雄伟壮观。

有关红塔的传说很多。最为吸引人的是元朝末年,明朝开国皇帝朱 元璋与陈友谅为争夺天下大战鄱阳湖,开始时朱元璋并无优势,落败时 顺昌江逃至浮梁,情况危急时路过红塔,急中生智,朱元璋匍匐前行, 在层层叠叠的蜘蛛网下爬进红塔,躲到塔顶上。陈友谅的追兵在城内搜 查,满城鸡犬不宁,也没有搜到朱元璋。朱元璋的聪明救了自己。追兵 先是顾忌佛家圣地,又见门口的蛛网密布,没有进人的迹象,故放弃了 搜索。 躲过致命一劫的朱元璋从塔中走出时,当地的百姓还送给他碱水糍 粑做干粮,朱元璋感恩不尽。至今碱水粑还是当地有名的特产,救过皇帝命的食品理应有这个待遇。后来朱元璋当上了皇帝,闲暇时还命人专 程去浮梁寻找碱水粑,分给子孙品尝。他告诉子孙们,说浮梁的红塔救 了他一命,才有的今天。可惜当时慌慌张张,也未看清塔名,只是记得 塔通体红色,很是奇特。

这件事情在明朝宫廷一直传颂。到了朱元璋九世孙万历皇帝朱翊均 登基后,还专门从国库拨专款重修了红塔。这在明朝也是特例了。按照 国家规制,政府不会出钱修建寺塔,寺塔都是靠僧人化缘、香客信徒捐 助而建。

后来,朱元璋又与陈友谅在鄱阳湖交战,史料说陈友谅有60万人 马,但估计没有这么多人。60万军队在今天都是极为庞大的部队。元至 正二十三年(1363)六月五日,陈友谅的汉军与朱元璋的明军遭遇正面 战斗,陈友谅在一叶小舟上穿行于各船之间指挥战斗,不幸的是一支锋 利的箭准确地射穿了他的眼睛,让他立刻毙命。那改变历史的一箭非常 神奇,即准又狠。在这样的节骨眼上主将被杀,噩耗迅速传遍战斗中的 汉军,汉军士气大减,明军乘胜追击,次日清晨,解决战斗。

这次决战是明王朝关键一战,有点儿像解放战争中的辽沈战役,此 战一胜,余下的就势如破竹了。

实际上,至正二十年(1360)景德镇就被朱元璋统治了,这和长征 后的陕北解放区一样,早就是共产党的天下了。在朱元璋的心中,残酷 的连年战争带给他的印象深刻,这种印象反映在其他方面,让后人找到 很多证据,元青花人物大罐——鬼谷下山即是一例。

鬼谷下山是著名的历史军事故事。战国时期,诸侯林立,战争纷 起,涌现出很多著名的军事人物。王翊就是其中之一,他是军事奇才, 号“鬼谷子”,大名鼎鼎的孙膑(孙子)就是他的徒弟。燕齐交战的时候,孙子被黄柏杨所擒,齐国派使节苏代前去求鬼谷下山救孙膑。鬼谷 子答应了,乘坐两虎车下山救徒。这个故事是两个智者的交锋,显然朱 元璋极为欣赏。 朱元璋打下大明江山实属不易。一个要过饭的小叫花子最终成为一 国之君,中国的历史上只此一人。一个人凭借武力是拿不下江山的,智 力起决定性的作用。所以朱元璋对中国历史的谋士极为敬重。也许他当 年进驻景德镇时,头一次看见这白地蓝花的瓷器就大为感兴趣,忙里偷 闲地品头论足。青花瓷器元代创烧,到朱元璋看见时已非常成熟,有至 正十一年(1351)那对龙瓶为 证。


朱元璋对那些花花草草的题材不感兴趣,对翎毛走兽、花鸟鱼虫也 不待见,一个军事家显然不能儿女情长。元曲是元朝人的主要娱乐,题 材广泛,朱元璋只注重军事题材,尤其是礼贤下士。他作为统治者的襟 怀,只为国家社稷着想。“鬼谷下山”、“三顾茅庐”、“萧何月下追 韩信”,都在暗示一个即将兴起的王朝所侧重的精神。把这些脍炙人口 的故事画在瓷器上,教育人民,警示自身,显示了一个统治者雄才大略 的过人之处。

施耐庵、罗贯中也都是元朝人,重要的创作时期均在元末。《水浒 传》、《三国演义》的流行也是由口头转向书籍。元末明初流行军事题 材小说不是偶然的,这与当时残酷的社会环境有关。对战争的礼赞,是 胜者的不自觉行为。

朱元璋是否下令烧造这些精美绝伦的青花瓷器,我们尚无从知晓; 知道的是2005年7月12日,鬼谷下山元青花大罐以万英镑在伦敦 佳士得成交,折合人民币约亿。这个纪录在全世界所有中国艺术品 中一甲一名。这个不可思议的价格使每个第一次听说此事的人都瞠目结 舌。700年来,有多少“英雄豪杰”因种种原因烟消云散,仅少数能坚 持到今天。

一个落地即成碎片的大罐,以其历史价值,人文价值,美学价值, 集万千宠爱在一身,瞬间成为英雄,让世人仰视。而富于传奇的朱元璋 皇帝在700年后以此又续写了传奇。

倾听自然之声

改变植物的自然生长状态,随心所欲,是件矫情的事情。这类事情 往往发生在丰衣足食之后。兵荒马乱的年月,无论胜者还是败者,均少 有这份闲心。即使有闲,还须有钱,有钱有闲才可生出是非。

大清江山到了康熙帝已稳稳坐定,闲情逸致随之而来。每逢春季, 惊蛰一过,皇上便要去先农坛,以身作则,收拾他那一亩三分地。栽一 棵葫芦,待果实初成,模之以范,束之以绳,经一个夏秋的风风雨雨, 春华秋实,结出硕果,采摘以后,配口加工,制成各类器皿及文玩,统 称匏器。

以植物果实仿人工艺术品,匏器几无不能。明末有个举人叫巢端明 (鸣盛),明亡后远离城市,乡居生活,住宅四周种满葫芦,他擅作匏 器,自用的器皿,大都用匏制成,也不知有没有实物留到今天。匏制的 瓶、碗、盒、盘、鼻烟壶等,今人观之,仍瞠目结舌,让人觉得神奇, 其中最让人爱不释手的是一种冬养夏虫的匏器,俗称蝈蝈葫芦。

在无法纪录声音的古代,在北方漫长寒冷的冬季,倾听夏虫之鸣是 一个奢望。老百姓有这奢望过分,皇帝有就不算过分,为此,康熙皇帝 亲自耕种,成为楷模。学者看待此举有做作之嫌是学者的事情,看法归 看法,康熙一朝的匏器许多都因之堂堂皇皇地范有“康熙御制”四字, 历历在目,与器物同在。

将硬木事先雕成阴模,按一定法则组装在葫芦幼果上,强迫它长 成所需模样,称之为范。“模范”一词当由此来。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 难。葫芦范在模中畸形发展,失败多于成功。一个模一年只有一次显示 身手的机会,成功殊为不易。匏器的另一种工艺较之前者经济,绳之以 法则。将幼果勒扎成型,受力必须均匀,还不能影响其生长。这对工匠 的要求极高,阴阳向背,天灾人祸都可能使之前功尽弃。 蝈蝈为夏虫,鸣声昂越。吴语中官蝈不分,仕途为人向往,这也是 蝈蝈受古人喜爱的潜在因素。画家绘夏趣图,也往往少不了蝈蝈,至今 在夏秋之季,仍有农民将此虫贩于都市,走街串巷都用不着吆喝,其鸣 声之响亮生动,诱惑着远离乡村的城市孩童,还有成人。 每当树叶凋零,北风呼叫之时,再想听见蝈蝈叫声,已算是奢侈 之事。这奢侈,在皇帝身上顺理成章。入冬以后,宫廷中有专人分(音 奋,即饲养)蝈蝈,七七四十九天,脱壳七层,夜不能寐,将小若黍米 的卵培育成成虫,装入葫芦中,揣在怀里,任大雪纷飞,蝈蝈在人为的 环境中无忧无虑,振动羽翅,发出悦耳鸣声。 一国之君,想保住江山,思想上一刻不容放松,事必躬亲。君主制 国家压在君主肩头的更是一副重担,谁让你一个人说了算呢?!皇帝高 高在上,吃穿住行,都有宦官操心,出行时黄沙铺地,鸣锣开道,百姓 均须回避,何况虫焉?为防刺客,紫禁城内除御花园等地均不栽树,太 和殿前,寸草不生,哪来虫鸣?

而皇上在他一言九鼎的地方仍觉得不甚舒服,满朝文武,唯唯诺 诺,变成一个臃肿的大包袱,落在皇帝肩上。在这时,皇帝期望摆脱精 神重压,期望倾听自然之声!皇上在蝈蝈的叫声中心理暂时得到安慰, 这种追求逐渐演化成一种时髦。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冬养夏虫,以求鸣声,重在听。蝈蝈葫芦亦因之在音而不在形上下功夫,据说工匠能使 蝈蝈在不同葫芦中发出宫、商、角、徽、羽五音;到后来,一方面由于 工匠取悦于皇帝,另一方面民间得以普及,葫芦演变成重形而不重音 了。同时又分出蛐蛐(蟋蟀)葫芦。器口用材上,象牙,玳瑁,虬角, 紫檀,唯恐不显其贵;工艺上,蒙心高起,尽雕工之能,穿枝过梗,以 能动而不掉为佳,从一动起,多至不等。我见有十八动之多蒙心,弹丸 之地,佛八宝,暗八仙,外加两鹤,虫一鸣,随之颤动,叹为观止。葫 芦外型,也嫌光素不过瘾,以范,掐,烫,雕,绘等手段,穷极工巧。

整整一个清朝,完整了匏器这种只属于中国,只属于清朝独特的艺 术。在外国人眼中,这门艺术不可思议,国人却不以为然,对于五千年 的文明古国,这属于雕虫小技中的小技,要不是倚仗年代近,恐怕早就 自生自灭了,哪儿会有实物留至今天呢!

最后捎带一句,清宫档案记载,新年伊始,太和殿两侧置蝈蝈葫芦 以万计,瑟瑟寒风中,新春盛典,皇帝龙袍加身,二十八人大轿抬至宫 前,届时,蝈蝈吟唱,金鼓齐鸣,一派勃勃生机。此形式庄重而又寓义 深刻,曰:万国来朝。寓大清国日益强大,世界各国前来叩拜。古人将 生活情趣赋予政治内涵,这是很典型的一例。

下一页一台没有重心的晚会上一页正德的花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用文物的灵性鉴定历史:茶当酒集》
· 自序
·
· 收藏之乐
· 青瓷之美
· 秘色千年
· 唐三彩
· 秦兵马
· 南青北
· 正德的花
· 鬼谷下山
· 一台没有重心的晚会
· 宋人与宋
· 宫花拂面倾城色
· 收藏是一种证物
· 古家具的尊
· 成功男人的新标志
· 养在深闺人未识
· 天下第一奇案
· 获得与炫
· 窗含西岭千秋雪
· 元青花的仿制
· 清代瓷制笔
· 老将出马
·
· 收藏的前景
· 收藏的情感投资
· 收藏的智力投资
· 收藏的身份投资
· 收藏的精神投资
· 高古陶瓷的收藏
· 秦汉陶瓷的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