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柴窑,中国古瓷器之“瓷皇”。她究竟是谁?是中国那个窑口生产的?这一直是困惑中国乃至世界收藏界的歌德巴赫猜想。随着本文介绍的这件古籍问世,这一收藏界的“千年之谜”将得到完美解答。 柴窑一词,最早出现在明朝曹昭的《格古要论》之中。他是这样记录柴窑的:“柴窑,出北地。世传柴世宗时烧者,故谓之柴窑。天青色,滋润细媚,有细纹,多足麄,黄土。近世少见。” 在当今全民收藏之中国,在传世瓷器和出土瓷器之中“号称符合柴窑瓷器特征”的瓷器枚不胜数。目前,众人争论的焦点是《格古要论》中“北地”之意。北地是一个方向词,表示北方的意思?还是一个特定的地方名字?如果是一个特定的地方名字,那又是中国何地呢? 最近笔者正在整理一些有关赵氏世家文化的历史资料。在多年之后又重新阅读了一次五代时期由赵崇祚编辑的中国第一本词集《花间集》。这是一本明代版本的古籍,其中有一篇古人的手迹,书法潇洒飘逸,是汤显祖点评的“序”。(汤显祖是中国明朝的著名文学家,他被世人尊称为“中国的莎士比亚”。)让笔者瞩目和震撼的是,在汤显祖的序中也有“北地”一词。原话是: “北地李献吉之言曰,诗至唐,则古调亡矣。然自有唐调可歌咏,犹足被管弦。”(见图1、图2) 笔者查询百度得知:李献吉,即中国明朝大名鼎鼎的“李梦阳”。他是明朝早期文坛七子中领袖人物。陕西庆阳(今属甘肃)人。二十一岁时(弘治五年1492年)李梦阳举陕西乡试第一,次年成进士。所以,汤显祖序中的“北地”特指的是中国“陕西”。(更多精彩见《文物鉴定与鉴赏》杂志第33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