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中国

摄影总动员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0-07-29 14:54:50 | 出版社: 河南省艺术研究院

 

众说纷纭摄影季

策划人、机构负责人、媒体人、志愿者、观众,他们被这次活动集体动员,听他们说说摄影季……

黎静 “草场地摄影季”策划人

中国的摄影在最近的十年二十年里有不错的表现,2006年中国开始有了第一次影像拍卖会,近几年有博览会很关注摄影,还有很多好的摄影节比如说平遥、连州、广州(摄影双年展)之类的我算了算大概有超过15个摄影节在中国。可以北京却一直没有很好的。然后我觉得中国的摄影领域发展的非常厉害,以前是专业的摄影家在做,现在有很多的艺术家发现他们可以利用摄影来做新的作品,他们不一定有摄影的专业背景但是仍然很好的利用摄影来做艺术,这也算是一个中国的特色吧。

还有一个比较大的发展是中国摄影出现各种各样的方向,以前的新闻摄影和艺术摄影在今天变出非常丰富的样式,总体说是一个非常成熟的环境了。

弗朗索瓦•赫伯尔 “草场地摄影季”策划人

中国的摄影相当出色,风格迥异,融会了传统风景及人物摄影等多种类别。其中,概念摄影、人物场景摄影、时政题材摄影成为阿尔勒国际摄影展上的焦点。 这些作品反映出艺术家们在飞速发展的祖国面前,对于家庭、社会变迁的敏锐思考。

中国的摄影无疑是现代艺术中取得获得最大成就的一个领域,以后会被视为一门真正的美学流派。而摄影引导艺术潮流到是很少见的,不由让我想到二战前的 超现实主义摄影、战后重建时期法国的人道主义摄影、玛格丽特•撒切尔时代的英国摄影、或者杜塞尔多夫的纪实摄影。

荣荣 “草场地摄影季”策划人

阿尔勒国际摄影节创办于1969年,已有40年的历史,多年来为全世界的年轻摄影家提供了展示和交流的机会,很多重要的摄影家年轻的时候都在阿尔勒展出过,然后他们就突然被世人所知,比如杜安•麦克尔斯和南•戈丁。很多地方要他们把这个概念延伸到国外去,但是他们从来没有出去做展览,这次跟我们合作算是第一次走出法国。我们非常荣幸与思想手计划一道,共同携手把阿尔勒的精神带到草场地。

开始参与的只有几家,后来不断扩大,像香格纳、前波、泰康、空白空间都非常热情地参与。最后连法方也吓一跳,规模怎么会这么大?法国其实只带来了四个展览。去年冬天定了这个项目之后,我们就开始找赞助,后来我们得到了日本的机构和美术馆的支持,也带来了像森山大道、荒木经惟的展览,还有新锐摄影家的论坛和一些群展,这就丰富了整个摄影节。

大家都愿意奉献和参与,我特别感动。其实我们做这个事情既针对本土,也是促进国际文化的交流。对于北京这样一个未来的国际化城市来说,文化是很重要的。但摄影其实从来也没有怎么被重视过,摄影的交流很缺乏,这种交流的困境就在于我们的土壤还不够,挺贫瘠的。所以要让摄影在这个地方生根发芽,你必须要改良这个土壤才有可能性,不然就会夭折。

我们跟法国有为期三年的合作计划。但这是一个长久的项目,我们在考虑第四年是不是可以自己做?或者说请西班牙摄影节来草场地?我们的目的不是想通过做一届就要打响什么或达到什么预期。文化是要持续做的。

我们这次有一个专家见面会的环节。其实它在国外已经有很长的历史了。主要由一些美术馆策划人、摄影批评家、摄影杂志总监、主编组成专家团队,他们都是在摄影机构研究摄影的比较专业的人士。年轻的摄影家拿着自己的作品申请报名,跟他们交流,这就叫专家见面会,大概交人民币两、三千块钱可以预约八个专家。报名者每个人的目的也不一样,有的是想交流,有的可能希望有做展览的机会,有的是寻找发表的机会。作为一个创作者尤其是年轻的时候,其实每个人都有面临困境的时候,很想要听别人的意见。你也可以跟他交流,说出你的想法,对方会给你一个意见或建议。

但是在国内其实这样的机会不多,很新鲜。这一次我们每人收500块钱,因为觉得中国不像西方有那么成熟的体系,其实我还是对收钱这个事有点担心,但是有一个结果出乎我意料:有一半的外国人报名,让中国的专家看他们的作品。以前都是中国的摄影家去“瞧西医”,这一次反过来了,外国的摄影家报名中国专家,像中央美院的王璜生馆长,艺术研究院的蔡萌老师等。这说明现在不仅仅是中国人,很多国外的一些艺术家也愿意到中国来创作。我们能平等产生对话了,这种互动很重要。对我们来说,我们的目标已经达到了。

刘军 99艺术网执行主编

我认为这个活动本身有两个问题可以探讨:一,这种展出的形式本身是值得探讨的。二,做这样一个活动它最终是要呈现什么?是呈现迄今为止的当代摄影成果?还是呈现它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所引发的问题和新可能?另外可能准备的稍微有些仓促,我感觉主题背后的问题意识不强。但举办这样一个展览活动当然是第一步了,这种交流本身也很重要。

如果还有下一季,希望在第一步的基础上把观众尤其是专业观众往摄影自身的专业问题方面再引导一下。此外,在明确的主题下要有问题意识在里面,不光就是这种交流和一般的展示,而是带有一种研究性质和学术讨论在里面,把它做成一个更学术的展览和展示。在展示结构本身的形式上也可以做得更紧凑一些。

蒋薇 艺术通道经理

摄影季期间我们艺术通道画廊展出了“魔术:欧洲和中国的拍立得摄影”宝丽来影像展。展览的大部分作品是国际艺术家及无名人士的作品,由法国策展人策划,艺术通道为了使这次展览更生动, 更能使观者接近摄影这种艺术形式, 策划了开幕式期间艺术通道的两位艺术家孟瑾和防二的现场宝丽来摄影互动。两位艺术家在画廊空间做了一个巨大的氢气球造型,有粉白两色,经过现场观众对气球的介入情形,成为他们近期摄影作品“爱情旅馆”的一种延伸表现形式,在画廊的另一间小空间里展示了孟瑾和方二的“爱情旅馆”。

这是草场地艺术区的第一次举办这样的大规模艺术活动,来观看展览的人数极多,而且来自全国各地。根据这次的经验,今后我们画廊会根据情况安排一些摄影影像展览。相信 将来一定会有更多的人喜欢摄影作品。

张文嘉 香格纳画廊北京空间负责人

我们在内容方面配合摄影季,特别将荒木经惟的展览提前,本来考虑可能会在今年晚一些的时间。荒木经惟的展览我们同日本Yoshiko Ishiki事务所合作,是香格纳首此举办国外艺术家个展。

这次“摄影季”各画廊纷纷配合此次活动,推出摄影作品展,吸引了又一批人走进艺术殿堂,因为这期间有很多参观客都是以前没有来过草场地或者画廊的;草场地的人气也比以前更旺;另外主办方制作的草场地艺术地图非常好,很实用。

黄静远 志愿者

我觉得专家见面会是很有意思的一个形式。这种方式也只能在摄影方面做。画家就很难做这种专家见面会,你不可能带那么大的原画去。摄影在这方面很有利。每个人规定是二十分钟,以他们愿意的方式给预约的策展人,或者评论家看作品。我觉得对艺术家还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专家都训练有素。他们有的是策展人、评论家,还有些本身就是艺术家,比如荣荣。他们的视野很宽,就像一个见过很多种病症的中医会通过自己的路径去看,他看舌头、把脉,然后从其中找到问题。

这些专家有不同的风格,有些比较犀利,可能不一定去为你着想,他觉得不好就不好,他也不想你为这个花了十年的心思,因为艺术的标准其实很残酷。但是他们大多数都很温和,也非常尽力。我觉得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个跟超女唱歌的点评很像,只不过视觉艺术没有那种表演艺术那种很强的娱乐性,它只是小范围的活动。

那些拿过来的作品,他们的类型性很强,尽管艺术家在不同的地方和时间进行创作,但是他们基本上讨论的主题有很相似的地方。所以对于艺术家来说一定要去多看。“摄影季”就是要提供这种让大家能够有机会交流的平台。

韩磊 艺术家

在泰康的展览是配合这个摄影季做的一个个展,整个展览的思路和最终呈现出来的样子是我和泰康空间的负责人唐昕,这次画册的设计师谢文跃聊天的时候聊出来的。

因为我有大量的早期做暗房时留下来的黑白照片试条以及很多同一张底片在不同的条件下制作出的照片,依据这样一个基础,我们设想做一个看似不够“规矩”展览,这些大量的“残缺”的照片试条和一些经过选择的“印制完美”的成品照片同时出现在一个空间里,整个展览的时间思路是被打乱的,你看到的这个结构是靠着一个内在的线索,这个线索会提供给你一种细微明确的观看思路。

“摄影季”的形式有点像一个小型的摄影节,这在西方国家每年都有类似的形式,是一种保留和表达影像的一种传统。因为我并没有太多的看其他的展览所以很难说印象深刻的,我觉得太多展览的形式上大同小异,作品也不生疏,我更愿意看到更新鲜的或者艺术家自身的某种突破,而不是像摆摊那样把照片再一次挂出来给外国“专家”看见。

窦子 泰康空间推广总监

这次针对摄影季,总监唐昕特别安排了三位中国摄影艺术家的个展,分别是吴印咸的“北京饭店 —— 1975”、韩磊的“间隔”、以及蔡卫东《现场》,他们三个分别跨越了中国摄影史上老中青三个不同的时代,展览得到了很多外国专家的关注。

这次“摄影季”的展览和活动都非常丰富,非常高兴能集中看到很多特别的展览。其中我最最喜欢的是麦勒画廊展出的法国摄影师皮埃尔.贡诺德(Pierre Gonnord)的《肌肤之下》,作品都是黑白人物肖像,这次展出了他的“乌托邦居民”和“吉普赛人”系列,非常有冲击力,我也很高兴有机会能采访他,进行当面的交流;另外“法国才华基金会”的展览也非常棒,看到一批年轻外国摄影师的创作;还有就是香格纳画廊展出的荒木经惟和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展出的森山大道也让人印象深刻。除展览外,我对摄影季安排的图书交流部分也很感兴趣,可以同时看到几百本国外有代表性的摄影艺术画册,拓展了自己的视野。

1  2  3  


下一页艺术家的新工作上一页冯大中:笔墨的寓言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东方艺术大家2010年6月
· “艺术”现场
· 该如何面对艺术大生产时代的创作
· 洪浩:“我们”使“我”快乐着
· 皮力:观念和制作过程可以分离
· 隋建国:艺术不光是巧妙的问题
· 徐震:创作模式需要被刷新
· 张洹:艺术创作不是生产
· 郑国谷:艺术在“扩张”
· 奥利瓦给我们的,只是一个起点
· 穿越意识形态的迷雾——孟禄丁谈30年来的中国艺术
· 本土资源的视觉再造——徐冰“凤凰”项目美术界学术座谈
· 当历史穿过摄影重归绘画——绘画的再现与摄影的再现
· 走向澄明:关于冯大中的近作
· 冯大中:笔墨的寓言
· 摄影总动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