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中国

艺术家的新工作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0-07-29 14:47:16 | 出版社: 花山文艺出版社

劳动力和产能过剩,廉价的农村土地资源和大量艺术工人的,是中国的现实国情为规模化生产提供了可能? 新的生产模式是否是当代艺术崇尚“观念性”所导致的?

是否会使当代艺术流于表面化和符号性?

艺术家谋求助手或代笔人帮助其完成创作,这并非是一个新鲜的话题,古已有之。然而,今天艺术界面临的“生产模式改变”的课题,与工作室制度下的“代笔”大相迥异。虽然本质上这是一个经济学问题,然而艺术家的创作工作更多与过剩的工业制造资源合作,艺术家从过去的艺术生产者,逐渐变成艺术策划者,或者说艺术家负责的是视觉艺术价值的核心,而辅助核心得以实现的部分,则在相关的“艺术配套产业市场”上购买。艺术家可以指导艺术工人完成某些“艺术要素”并进行“效果控制”,这是对艺术家传统身份的一次颠覆和转变,由此将带来在全球化语境中对艺术及艺术家地位的重新定义。

卢迎华:生产模式本身只是表面东西

艺术家生产模式的改变有的是取决于艺术概念的需要,有的是技术层面的要求,有的是创作方式的改变,不太能够一概而论,需要具体地讨论。这种生产模式本身没有什么新意可言,在观念艺术全面地反思和挑战艺术家的身份、工作性质和角色之后,生产模式已经很难再激起任何关于艺术本身的探讨。

但是“点子”艺术一点就破,根本也谈不上吸引力。

创意与制作过程发生阶段性分离并不是必须的,还是应该回到作品的概念本身,根据具体情况看是否有这种需要。当代艺术流于表面化和符号性也不能归咎于这种生产方式。还是要看具体的创作本身。如果仅仅以生产模式作为概念本身,而且以泛化而不是深入地方式来繁衍这种方式的话,它本来就是很表面的东西,也没有什么可被探讨的价值。

 

下一页期刊简介上一页摄影总动员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东方艺术大家2010年6月
· “艺术”现场
· 该如何面对艺术大生产时代的创作
· 洪浩:“我们”使“我”快乐着
· 皮力:观念和制作过程可以分离
· 隋建国:艺术不光是巧妙的问题
· 徐震:创作模式需要被刷新
· 张洹:艺术创作不是生产
· 郑国谷:艺术在“扩张”
· 奥利瓦给我们的,只是一个起点
· 穿越意识形态的迷雾——孟禄丁谈30年来的中国艺术
· 本土资源的视觉再造——徐冰“凤凰”项目美术界学术座谈
· 当历史穿过摄影重归绘画——绘画的再现与摄影的再现
· 走向澄明:关于冯大中的近作
· 冯大中:笔墨的寓言
· 摄影总动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