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的形状 材料:漆 2006年至今 对于这种生产模式本身,我持中立态度。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是中国艺术家对中国具体的,或者说特殊条件的一种比较聪明的利用。中国是一个巨大的劳动力市场,因为劳动力便宜,所以整个艺术加工产业比较发达,而且这些加工厂家基本上什么困难都能克服,艺术家只要提出想法,它基本都能帮你实施,这或许跟中国整个劳动生产标准不够严格有关系。在国外做一些加工有标准限制,如果达不到标准根本不让出厂,但在中国就没有这些条条框框,而且大部分是密集劳动,技术含量比较低,所以即使做得差一点工厂也不怕我们拿,这都是让这种工厂具有生产力的一些现实条件。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由于生产力过剩,所以工厂之间也形成了一些恶性竞争,一个比一个价格出得低,跟对外加工产业一样,当然这是针对中国艺术家进行的加工,但其实已经有相当多外国艺术家在中国加工产品。他们也是看重低廉的劳动力和材料。这是我们的一个优势,艺术家利用它其实是聪明的做法。当然国外艺术界对这个事有些持批评的态度,但是我觉得要是国外的艺术家有这种条件,他一定也会利用的。这就是社会背景,你在这个社会里生活,当它有这种生产力,没有不用的。反应快的艺术家一定会善于利用这些东西,而且我觉得越著名的艺术家似乎运用的越多,这对于艺术家来说也是一种劳动力的解放。 西方也有过这么一个阶段,比方说极少主义雕塑,那些雕塑大都是体量很大的几何形,99%的艺术家是画一个草图找工厂加工,这成为这种艺术的一个特色,我觉得跟中国现在情况差不多,不过因为中国有写实主义的传统,艺术家用它来做写实雕塑的多,不像极少主义做的是几何形的东西,中国艺术家就用它来做写实的形象,动物、人物,各种其他东西,这也是中国的特色吧。 中国制造 玻璃钢喷漆 310cm 1999年 但是问题就在于当这个东西多了之后,一定会产生相反的潮流,一定会有一些艺术家会坚持自己的体力劳动、手工劳动,这种劳动的价值会重新凸显出来,这个就是互相制衡吧。就是说艺术家会有自己的态度,有人会去大规模利用工厂生产,也有人会坚持自己的身体参与,至于说社会怎么选择,或者市场怎么选择,我觉得那也是一个制衡。 我觉得艺术家同时会有一种需要,就是自己身体的劳动。有些东西必须艺术家亲自来做的,不光需要找加工厂加工。当代艺术过分强调观念是有害的,因为艺术跟身体的关系其实很密切。画家要自己动手绘画,他绘画的笔触要通过身体留在画面上,像书法,或者中国的写意画,在创作当中有艺术家的情绪在里面,而且有身体的体验。如果只考虑作品的题材是不是重大题材,会不会特别吸引人,是不是很有说头,这些东西其实是用不着身体参与的。但艺术当中说不清楚的那些东西,可能多数还真是跟身体有关的,因为所有能说的东西,或者依附于观念的东西,是偏重文学性的,跟身体的参与完全不同。关键看评判艺术的标准,要看题材,如果是关心社会这些东西,那文学性就会占上风,艺术家的身体就必须参与其中。有时遇到巨大的空间,需要大尺度挑战的时候,还得依靠助手和加工厂家,但这个时候你也必须要亲自体验,那些加工厂家和助手的参与其实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艺术家跟设计师、建筑师不同,他们的不同其实不是在于更关心社会、关心政治题材的不同,我认为根本的不同在于身体的参与。甚至我觉得设计师要想有原创性,他的身体不参与都不行,要不然就只能抄来抄去,好多艺术家强调所谓的“观念”,但很多东西其实不见得是自己的体会,电脑时代、网络时代的信息流通太快,大家互相启发太多,然而聪明的人永远有巧妙的点子,东西出来也会让大家都叫好,有的艺术家不善于获取这些巧妙的东西,而是把身体和作品紧密结合在一起,你虽然说不出这个东西到底好在哪儿,但是你确实被感动了。我还是觉得感动更重要,其实艺术的根本在这里,它不是只靠聪明来完成的,艺术也不光是一个巧妙的问题,它要通过身体的感受来打动人。虽然艺术需要很多技巧,但到了一定程度,最原始的东西会起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