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中国

优美的建筑游廊、西方住宅的完成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0-03-02 15:58:56 |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萨伏伊别墅

居住建筑的历史不同于一般建筑的变迁史。过去的建筑历史中,尤其是西方建筑史中,在对各种古典形式进行统一的描述之后,罗马风和哥特式、文艺复兴或是巴洛克、洛可可、古典主义等各个时代被划分得很明确。尽管各个时代的建筑形式千差万别,但住宅建筑却并非如此。不论是罗马时代还是中世纪的住宅,其居住的形式并无差异。甚至拿现代的住宅来比较,除了设备等机械设施,与数千年前的住宅也并无大异。如果我们得知作为现代居住形态的代表——公寓这种公共住宅形式也并非源于现代,罗马时代已经有七八层的公共住宅这一事实,就会同意上述观点。

住宅变化的迟缓,或许是因为住宅首先与我们的生活有着最直接的关联,而人原本就有保守倾向,不希望生活中发生突发性变化。可想而知,住宅建筑作为盛置生活的容器,其变化必然保守。

即便如此,一些具有透彻时代精神的建筑师还是设计出了证明新时代到来的住宅。他们的作品被记录在建筑史中,如同宝石般熠熠生辉。勒·柯布西耶设计的萨伏伊别墅(Villa Savoye)就是其中一例。

作为上个世纪最伟大的建筑师之一,勒·柯布西耶是代表“建筑师是用理智的感受性看普遍世界的人”这句名言的典范。他是一位具有卓越感受性的艺术家,是通过严格的自我训练积累渊博学识的智者,也是为了更美好的世界不断提出自己的主张,并将其实现的建筑师。

勒·柯布西耶在世纪末危机畅行的1887年出生于瑞士,父亲是手表设计师,母亲是教师,他当时的名字是夏尔·爱德华·让纳雷—格里斯(Charle Edouard Jeanneret-Gris)。他在当时现代主义建筑运动的核心人物奥古斯特·佩雷(Auguste Perret)和彼得·贝伦斯 (Peter Behrens)那里学习了建筑,在27岁时就发表了叫“多米诺住宅”(Dom-ino Hause)的现代建筑概念,并为人瞩目。这个概念利用了混凝土的构造特点,由构成两层的三个楼板和支撑这个楼板的细小柱子,以及连接1层和2层的楼梯所构成。墙体从支撑楼板的功能完全脱离,变得自由,于是立面和平面的构成不再拘泥于结构形式,完全可以有更丰富的变化。

他通过建筑杂志《新精神》(L?Esprit Nouveau),发表了关于城市和建筑的无数理论。特别是年轻时提出的“300万人口的城市规划方案”的大胆设想,在建筑界引起广泛争论,从而树立了他的建筑哲学和理论的地位。他虽没有受过正规的建筑教育,却通过大量的读书和旅行,使自己博古通今,能够面向未来传达他的建筑理念,留下了诸多经典的作品。

勒·柯布西耶晚年的作品朗香教堂(Ronchamp)和拉图雷特修道院(La Tourette),应该是我们人类永远珍藏的宝物。他在人类文化史上留下诸多足迹后,以78岁高龄离开了人世。

这里要介绍的萨伏伊别墅,是这位伟大建筑师的决定性建筑理论所造就的住宅。这个住宅设计于1929年,但在着手设计之前,他为了寻找适合于新的机器美学时代的概念,探索了数年,并于1926年发表了《现代建筑的五个原则》。

第一是将土地从建筑中解放出来的“底层架空”(Piloti)概念。即将建筑物架于空中,只有支撑建筑物的柱子与地面接触,由此获得的建筑下面的空地可用作公共用地或庭院。

第二个概念是“自由平面”。建筑内部的隔墙不再受到建筑物的结构和柱子的影响,可以根据空间的用途随时自由改变其构成,当然为此需要简单的结构。如前所述,关于结构,他已经发表过“多米诺住宅”理论。于是柱子和墙体不再需要保持一条直线,它们之间可以形成微妙的空间。


第三是关于“自由立面的”主张。即墙面不再受支撑建筑物的荷载和结构的影响,而可用来实现其他特定的目的。相对于建筑的内部,往往立面更与周边的环境发生联系,尤其是对勒·柯布西耶来讲,建筑的立面更是一种重要的感性装置。为了将丰富而奥妙的感性赋予建筑,同时将建筑的内部和外部精巧地联系在一起,立面的自由和技术性解决方案是不可或缺的。

第四个概念是“水平长窗”。这源于我们双眼的视觉构造特点,也是因为窗外的周边风景可以通过无限的水平取景框传达到内部,并扩张内部空间。

最后是关于“屋顶庭院”的概念。对无法同中世纪的封建地主们一样拥有宽广庭院的现代住宅的居住者来讲,屋顶庭院成为非常有效的方法。尤其是他要把屋顶庭院理解成通过底层架空形成的新的地平面,并相信可以创造一个全新的、与天空直接发生联系的世界。

萨伏伊别墅是充分反映以上五个原则的教科书式建筑。这一新的尝试不仅是勒·柯布西耶本人建筑的转折点,甚至成为住宅历史中的划时代典范,被评价为完成现代住宅建筑形式的作品。

这个住宅的业主是个保险公司的老板,他希望在距巴黎30公里的普瓦西(Poissy)建一栋周末住宅。普瓦西现在是巨型都市巴黎的一部分,但在当时可是一个寂静的山村。考虑到这个周末住宅只能由汽车与城市建立联系,勒·柯布西耶试图通过萨伏伊别墅,思考创造出渴求新典范的机器时代需要的住宅类型,此时他已发表了“住宅是居住机器”的宣言。

为了使业主的豪华轿车直接通到玄关部分,他的底层架空设想或许是最合适的方案。汽车通过如同地毯般的草坪直接停到架空的底层,因此玄关被设计成曲线形——这亦是对“自由平面”概念的实践。进入玄关,直通上部的坡道将会引导动线。沿着坡道向上走,二层的风景渐入眼帘,他的五个原则创造的梦幻般极致的景观将完全展开。

二层是主人的起居室、卧室,以及中庭沿着建筑外沿布置的结构。自由的隔断和家具配置继续延展着动线,并将视线无限扩大。透过中庭反射进来的阳光照亮了住宅的所有角落,营造出悠闲愉悦的气氛。抬高的起居室长窗呈水平带状,透过带型窗,周边的田园如画般映入室内,并与中庭景观相连。站在起居室内部如同置身于田园当中,这就是空间的渗透。中间的坡道继续通向屋顶,周边的果园和远处的景观更加鲜明地进入视野,屋顶成为另一个庭院(据说勒·柯布西耶最初的设想,是在屋顶设置主人卧室)。坡道的终点是屋顶庭院,这又是另一个世界,或许就是属于天空的世界。

这个住宅的核心部分是中间的坡道,这条坡道等于是与巴黎的家相连的直通走道,沿着坡道可以最大限度地把握和欣赏四周风景。勒·柯布西耶将其称作“建筑游廊”,并试图通过这条游廊去认识和判断世界。

在宽阔的绿地上,被纤细的柱子所支撑的这栋盒子状住宅,根据业主的要求,彻底清除了人们对住宅的先入为主的观念,可以说是新时代、新住宅、新生活的代表。

但是,我的疑问就自此而生。因为住宅作为我们生活最直接的投影,比其他类型的建筑更突现出居住者或是社会成员对世界的认识。

成就萨伏伊别墅的世界观是什么?那就是万物中心有着作为人类的“我”。“我”自身漫步在其中的坡道,掌控着住宅中所有的空间、事物和风景。即“所有建筑是服务于我的手段,整个世界没有我就不复存在。”这种认识是不是一种超越呢?

这种住宅的概念几乎支配了当时所有的住宅形式。即使到了今天,西方的住宅均未能摆脱这种观念和形式。例如葡萄牙建筑师阿尔贝托·康波·巴埃萨(Alberto Campo Baeza),在他一贯的优美的住宅概念里言及九宫格。这是将正方形平面分解成十字的空间形成9个领域,结果位于当中的空间成为最神圣的部分,自然占居住宅中最重要的地位。


我们追溯到阿道夫·路斯设计的一系列住宅,也几乎是同样的形式;20世纪初风格派代表建筑师格里特·里特费尔德(Gerrit Rietveld)设计的施罗德住宅(Schr der House)也未能摆脱中央集中式的平面构成。在被视为西方建筑史上划时代事件的16世纪的圆厅别墅(Viilla Rotunda)中,就可以确实地看出西方建筑的中央集中概念。这是安德烈亚·帕拉第奥(Andrea Palladio)为一个隐退的祭司在意大利北部的维琴察(Vicenza)设计的别墅,这栋别墅在缓坡的顶端设定了与东西南北方位一致的正方形平面,用十字空间将其分隔后居中布置了圆形空间,故被称作圆厅别墅。通往所有空间的路径均集中在这个圆厅之内,意喻整个世界容纳在此空间内。站在此空间中央的祭司掌握着这栋别墅,控制着周边的一切,成为世界的中心。自然是被征服的对象,它终将成为为我服务的从属物,我想这种概念是不是已经超越了住宅的界限,成了西方文化史的核心精神呢?

如果回忆起我们的住宅中流淌的精神,这一点就看得更清楚了。在我们的住宅中,“我”不是中心。

每个空间都有一个守护神,盖新的房子或是搬迁必须首先对房子的主人“星主神”施以礼仪。在我们的世界外还存在着另一个世界,并且那个世界支配着我们的意识,成为我们的住宅中流淌的精神,我们不过是住宅中的个体和一部分而已。甚至我们相信在我们的身体内存在着另外一个宇宙的群体,房子绝不是我们要征服的对象,通过房子来支配自然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于是我们时刻为房子举行祭祀,供奉着星主神,对这些看不见的神心存感激,并选择我们的生活方式。在我们的房子中空出的院子,就是我们这种意识的产物。

萨伏伊别墅在我看来是有着与我们完全不同的世界观的典型的西方住宅,这无疑是举世无双的巨匠勒·柯布西耶在新的时代树立新的原则之后建立的新的住宅。从建筑的角度看,它虽是代表新宣言的房子,但从住宅的变迁史来看,这个住宅与其说是具有新精神的新的住宅,不如说是西方传统的现代式完成,同时也是西方建筑的最终目标。我是不是被我们的旧式住宅的美丽所倾倒,对此仍有偏见呢?

不管有多少争论,这个建筑绝对是勒·柯布西耶的建筑宣言,是现代建筑的教科书,也是西方住宅的优美的句号。在西方建筑中,再也找不到如此优美的住宅,这一事实就证明了这点。有他存在的过去的时代,对我们人类来讲是多么值得敬畏啊。

勒·柯布西耶(1887—1965)

原名夏尔·爱德华·让纳雷—格里斯(Charles Edouard Jeanneret-Gris),出生于瑞士的拉绍德封(La Chaux de Fonds),在美术学校接受教育,青年时期曾赴意大利、德国、希腊等地旅行,增长了见闻。在巴黎的奥古斯特·佩雷(Auguste Perret)和柏林的彼得·贝伦斯(Peter Behrens)处熟悉了建筑工作。于1914—1915年发表了根据钢筋混凝土特性设计新建筑形式的“多米诺住宅”(Dom-ino Hause)概念。1920年更名为勒·柯布西耶,1923年将发表于《新精神》杂志的文章集合成《走向新建筑》(Vers une architecture)出版。在与侄子皮埃尔·让纳雷(Pierre Jeanneret)一同合作的20世纪20年代,设计了实现自己主张的“新建筑的五个原则”的一系列住宅作品,并探索出通往自己的建筑世界的道路。他是1928年成立的国际现代建筑协会(CIAM)的创始人之一,并发表了“伏瓦生规划”(Plan Voisin,1925)和“光辉城市”(La Ville Radieuse,1930—1935)等城市规划方案。继建于马赛(1945—1952)的将337个居住单位和商业购物空间等便利设施集于一体的高层商住混合建筑物马赛公寓(Unite d'Habitation)之后,曾计划在柏林等3个城市继续建设,但因这种公寓被指责为使生活过于刻板和强制而中止。此后他的晚期建筑作品摆脱了早期纯粹的几何形式,出现强烈的表现性和雕塑性倾向,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有朗香教堂(Notre Dame du Haut at Ronchamp,1950—1954)、印度昌迪加尔(Chandighar)城市规划(1952—1965)等。

下一页真实的建筑上一页树立在米歇尔广场的时代精神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建筑,思维的符号:邂逅20世纪的不朽建筑》
· 内容提要
· 作者介绍
· 《建筑,思维的符号》序言
· “你知道为什么写诗吗?”
· 建筑,造就我们的生活
· 这时代我们的建筑
· 你知道为什么做建筑吗?
· 对20世纪不朽建筑的思考
· 树立在米歇尔广场的时代精神
· 优美的建筑游廊、西方住宅的完成
· 真实的建筑
· 太阳的城市
· “大技术”建造的“反建筑”
· 通往世界之窗
· 知识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