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中国

通往世界之窗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0-03-02 15:54:24 |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约翰·奥托·凡·斯普雷克尔森的新凯旋门

我认为将建筑视为技术行业的一种,是出于对建筑的无知;而把建筑强行纳入艺术行列的态度,我也无法忍受。虽然建筑有着技术和艺术的属性,但是只凭这样的立场是很难接近建筑的本质的,而只是片断的接近。建筑的问题唯有从生活本身的问题着手,寻找理解的方式。因此没有接近生活实体的建筑,只能从正统建筑中排除。

外观上美丽而且特别的建筑有可能成为有名的建筑,但是这样的房子很难成为容纳健康生活的好建筑。讨论建筑的时候容易将建筑的形态、材料和色彩等视觉感受作为议论的中心话题,但这并不是正确看待建筑的方式。与雕塑不同,作为建筑形态的墙体只是用于限定里外空间。如果建筑是容纳生活的容器,那么营造生活的空间的大小和意义,以及其组织方式才是最为珍贵的。

所以当建筑是关于生活的、和作为其生活组织——社会的思考结果来兑现的时候,才有存在的意义,也才能获得本质性。建筑的词源是“Architecture(Arch+tect)”〔第一学问(元学)〕的理由也在于此。

明确表达这一事实的建筑之一,那就是在巴黎的新凯旋门(La Grande Arche)。看到这一中间开有大洞的立方体建筑的瞬间,那些主要关心建筑中多余的形态和色彩的人,只会感到茫然失措。在这里没有形态,没有色彩,没有模样,也没有材料,这里只有空间。

这个建筑是密特朗总统试图通过建立大规模的公共建筑来创造法兰西新文化理念的工程之一,直到1989年竣工,经历了坎坷的历程。这个总建筑面积达15万平方米的巨型工程,以国际交流会馆的名称,于1982年开始了国际设计竞赛。在来自40多个国家的424个应征方案中,当时在国际建筑界还是无名之辈的丹麦建筑师约翰·奥托·凡·斯普雷克尔森(Johan Otto von Spreckelsen)打败那些名声显赫的建筑师,最终获胜。

这个项目位于世界上最沉重的文化中心之轴的延长线上,与穿过巴黎的卢浮宫、协和广场、香榭丽舍大街和凯旋门的轴线对接相连的新开发地区拉德芳斯(La D fense)的尽端。

相对于建筑设计,这个思想深刻的建筑师的建筑理论更广为人所知。在象征巴黎历史和文化的轴线尽端,他没有树立一堵封闭的墙,而是创造了一个空的空间,将墙体放在了周边,展现出重新延续这个象征性轴线的智慧。


相对清空而言更希望填充,相对延续而言更希望切断,相对使用而言更希望拥有,有着这种价值观的西方人通常的意识结构在这个建筑里彻底被排除,它所散发的寓意是令人惊讶的。尤其在这个充满着由专制的绝对王权和革命孕育的英雄主义历史痕迹的城市中心轴线上,经过了19世纪无产阶级创造的优雅的香榭丽舍大街,最终到达的是拉德芳斯的资本主义的胜利。历史城市巴黎似乎看到了其发展的终极,但是通过实现“通往世界之窗”这一由建筑师提出的建筑理念,巴黎重新获得了生命力,并站在了新的地平线之上。

拉德芳斯是为了解决由于历史积淀而被抑制的、巴黎城市开发过程中的爆发式需求而被开发的新区。但是这里被没有区别的杂乱无章的建筑所充斥,表现出资本主义丑陋的面貌,其开发的功过得失成为了争论的对象。在彻底分开步行者和车辆的这个新城市中,可以看出没有行人的行车空间是多么的非人性化,教导人们当艺术的自由被放纵的时候,人类的尊严将受到何等的蔑视。

但就在这片放纵的新城市中耸立的这个建筑,用其单纯的形态和最具有价值的时代精神,谴责着周边日益腐败的现代建筑。高110米、宽106米的新凯旋门中央的巨大开口(高90米、宽70米),可以放入巴黎圣母院和香榭丽舍大街,被白色的卡拉拉大理石覆盖的墙面,表现出极致的单纯之美。在广场中间有个被称作“云”的膜结构屋顶,舒解着这一容易变得僵硬的景观,吸引着人流。因为技术的原因,与中轴线略有偏转的这个建筑展现的,对历史、时代和环境的堂堂的面貌,建筑师用“对未来的展望”这一充满希望的词汇将其象征化。但是令人遗憾的是,这位对时代精神有着透彻理解的建筑师未能看到建筑的完成,于1987年去世。


我依然记得目睹这一建筑的瞬间不断产生的疑问:疏朗与留白曾是我们的城市所禀赋的美,为什么现在却只见于异国他乡?盲从西方的物质至上说教,沉醉于虚幻的经济增长,结果是杂乱无章地往城市中塞建筑,看不出哪天才会罢手。城市还会有“对未来的展望”吗?一个挤满了形形色色围墙的城市,会是宜人的吗?

那些为未来留出空间的建筑才真正体现了建筑的本质。看到它们,我们应得到此时此刻如何着手的教训。

约翰·奥托·凡·斯普雷克尔森(1929—1987)

作为哥本哈根出生的丹麦建筑师,曾担任皇家布杂研究院建筑学科主任等职务,相对于设计,在教育界的活动更为广泛。在设计赫尔逊住宅(Hoersholm House,1958)、教堂建筑等小规模作品时,于1983年参加拉德芳斯新凯旋门国际竞赛并获胜,获得了国际声誉。位于从巴黎延伸出的轴线之上的这个立方体建筑,通过清空中间的革新方案,提示了通往未来的方向。但是斯普雷克尔森并未能看到建筑的完成,于1987年去世。之后新凯旋门项目由保罗·安德鲁(Paul Andreu)继任,在1990年完工。

下一页知识之城上一页“大技术”建造的“反建筑”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建筑,思维的符号:邂逅20世纪的不朽建筑》
· 内容提要
· 作者介绍
· 《建筑,思维的符号》序言
· “你知道为什么写诗吗?”
· 建筑,造就我们的生活
· 这时代我们的建筑
· 你知道为什么做建筑吗?
· 对20世纪不朽建筑的思考
· 树立在米歇尔广场的时代精神
· 优美的建筑游廊、西方住宅的完成
· 真实的建筑
· 太阳的城市
· “大技术”建造的“反建筑”
· 通往世界之窗
· 知识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