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明人刘若愚《酌中志》所记之紫禁城宫殿格局 明北京城[图6]分为宫城即紫禁城、皇城,京城即内城和重城即外城,其概 图6、明北京城图 [采自贺业钜:《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史》第644页] 貌,简言之如《明史•地理志一》21所记: 顺天府,元大都路,直隶中书省。洪武元年八月改为北平府,十月属山东行省。二年三月改属北平。三年四月建燕王府。永乐元年正月升为北京,改府为顺天府。永乐四年闰七月诏建北京宫殿,修城垣。十九年正月告成。宫城周六里一十六步,亦曰紫禁城。门八,正南第一重曰承天,第二重曰端门,第三重曰午门,东曰东华,西曰西华,北曰玄武。宫城之外为皇城,周一十八里有奇。门六:正南曰大明,东曰东安,西曰西安,北曰北安,大明门东转曰长安左,西转曰长安右。皇城之外曰京城,周四十五里。门九:正南曰丽正,正统初改为正阳;南之左曰文明,后曰崇文。南之右曰顺城,后曰宣武。东之南曰齐化,后曰朝阳。东之北曰东直。西之南曰平则,后曰阜成。西之北曰彰仪,后曰西直。北之东曰安定。北之西曰德胜。嘉靖三十二年筑重城,包京城之南,转包东西角楼,长二十八里。门七:正南曰永定,南之左曰左安,南之右曰右安,东曰广渠,东之北曰东便,西曰广宁,西之北曰西便。 紫禁城位于全城的中心。宫城、皇城和京城为永乐时期所筑,但并没完工,特别是京城所留建筑工程甚多。正统时期在遵循永乐的设计思想基础上进一步地完善北京城的规模,于正统四年[1439年]修建了京师九门城楼和月楼,于城四隅建四隅角楼,同时将城门旧有木桥拆除,另筑石桥,两桥之间设水关,护以铁栅,濠水自城西北隅环城东流,历九桥九闸,从城东南隅流至大通桥而东注通惠河。嘉靖十四年[1535年]进一步地完善宫廷建筑,增建天一门,改东、西六宫名,建天坛、地坛、日坛和月坛等。嘉靖二十九年,蒙古俺答汗率骑兵攻到北京城下,明廷为加强京师城防,仿照“城必有郭,城以卫民,郭以卫城”之制,于嘉靖三十二年增建外城,原计划把内城整个围住,但因财力不足,只修了环抱南部的外城,计长28里,使北京城在平面上呈凸字形。嘉靖四十一年三大殿重建成,改名为皇极殿、中极殿和建极殿[图7]。 明代紫禁城的格局[图8],由明人所描述者,惟万历时的太监刘若愚所记最为翔实,本书以他所写的《酌中志》为本,阐述如下: -------------------------------------------------------------------------------- 21.《明史•志第一六•地理志一》卷四○,中华书局,1974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