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9日上午,第18届世界美学大会在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隆重开幕。400多位来自世界各国的美学家与600多位国内学者将在未来五天里,在“美学的多样性”主题下,围绕美学、哲学、艺术、教育等广泛的问题展开讨论。这是世界美学大会举办以来参加人员最多、规模最大的一次大会。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北京大学校长周其凤、北京市教委主任刘利民、中华美学学会会长汝信、国际美学协会现任主席穆尔、国际美学协会候任主席卡特出席大会开幕式并致辞。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中心主任叶朗教授主持开幕式。

系列访谈

官方观点

袁贵仁:美育在人格塑造中具有重要作用
自古以来,中国就十分重视美育。孔子提倡诗教、乐教,诗教、乐教就是美育。在他看来,美育在整个人格的塑造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周其凤:北京大学和中国美学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
蔡元培先生在1917年至1927年担任北京大学校长期间,大力提倡美育和艺术教育,并亲自开设美学课程。蔡元培先生的理论和实践对北京大学的影响十分深远。
刘利民:审美与教育是密不可分的统一体
中国古代思想家历来提倡把美的创造与欣赏与人生的修养联系在一起,在愉悦的氛围当中增进自己的知识技能,实现道德的完善。

大会背景

创建有中国特色的美学学派是否可能
8月9日至13日,第18届世界美学大会将在中国北京召开。300多位来自世界各国的美学家与400多位国内学者齐聚北京大学,参会人数在历届大会当中是最高的,这说明国际学界已经越来越重视中国美学的独有价值和创新的潜力。中国美学在新世纪里是否能够有新的创造,是否能够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美学学派,也成为学者们关注的话题。
中国美学的独特品格
中国美学关注的重点是“人”而不是“物”,是在人赋予物的意义的层面上讨论“美”。这个“美”,是世界对人呈现出的丰富的意义。物理世界的月亮只有一个,也无所谓美,而不同的文学艺术作品呈现出来的万般面目,却是多样的、丰富的、具有创造性的。
中国美学的特色
中国现代美学从奠定到发展的过程呈现出了独特的面貌:始于美学领域的讨论,往往“越界”而至于文学的、历史的、日常生活的乃至社会的、政治的领域。在今天看来,这不一定是学术上“不成熟”的表现,而恰恰反映了中国传统美学、美育思想的独特之处。
中国美学的特点与北京大学的血缘关系
北京大学的老校长蔡元培先生曾经提出了著名的“以美育代宗教”的口号,但他并没有把美育与宗教简单地对立起来,反而极力强调美育在精神信仰方面的价值。这使得北京大学的美学与美育传统在起点上即站在精神信仰的高度上,以民族文化的核心关怀为着眼点,这是一个极高的起点。

大会成果

美国美学协会主席Noël Carroll:爱亦是一种美
何谓美?关于美或者美学这个永恒的话题,人们的回答可谓异彩纷呈,“美学的多样性”自是本次世界美学大会的主题。而本次大会上的一对外宾夫妇,我发现他们的行动其实在诠释着一种特殊的美,那就是生死相伴,不离不弃的爱情。
国外学者看“美学的多样性”
卡罗尔半开玩笑地把本届美学大会称之为“美学界的奥林匹克”。除了指这次大会的盛况和交流主题相似于奥运会之外,卡罗尔还特别强调美学家之间的“竞争精神”,希望每一个学者都能最大程度地进行思想创造,并相互展开严肃、真诚的批评反思。
中国艺术,先把自己说清楚
中国学者负有一个重要的责任,就是要将中国艺术的最有特点的部分用当代的语言来说清楚。潘教授说,我们现在最需要建构中国当代艺术学的概念体系,用当代人容易接受的语言来解释中国艺术传统当中那些最有价值的地方。
日常生活,怎么美?
英国社会学家费瑟斯通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提出,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思潮正在逐渐消泯日常生活与艺术作品之间的界限,美学家的目光应该从艺术馆拓展到更大的社会生活领域。在本届世界美学大会上,学者们也从不同的角度重新讨论了这一问题。
中国当代艺术:创新、坚守与交流
在中国艺术品引起关注的同时,其背后的文化精神是否同样引起了国际学术界的重视呢?在11日的世界美学大会上,三个中国学者用纯熟的英语向中外学者介绍了中国艺术和西方艺术的不同,并且倡导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沟通和交流。
生态美学:重建我们赖以栖居的家园
人类无限制地“改造”活动产生的并不一定是美好。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曾繁仁教授认为:自然之所以是“美”的,并不是因为它符合人的物质的特定的需要,而是人在一个整体的生态系统当中体验到的家园之美,人性之美。

更多>>现场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