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美学:重建我们赖以栖居的家园

时间:2010-08-14 11:49:07 | 来源:艺术中国

展览>

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主任曾繁仁教授在第18届世界美学大会上,从生态美学的视角讨论了“自然美”的问题。他指出,从生态美学的角度来说,并不存在一种跟人的精神世界没有关系的“自然美”。自然之所以是“美”的,并不是因为它符合人的某种知识或者特定的需要,而是人在一个整体的生态系统当中体验到的家园之美,人性之美。

长期以来,“人化自然”曾经是在中国美学当中居于主导地位的说法,这种说法认为,人在生产劳动的过程当中改造自然、改造自身,并对这种改造的结果产生一种欣喜之感。他们认为,这就是“自然美”的根源。

在当今这个技术、交通、信息空前发达的时代,人类的生存家园越来越受到人的欲望、权力污染,人们终于痛心地发现,原来人类的无限制地“改造”活动产生的并不一定是美好。层出不穷的各种污染事件让原本与人和谐共生的自然界变得越来越荒芜、丑陋,甚至危险、可怖,这已经成为我们当代最令人触目惊心的问题之一。学术界的有识之士们已经开始反思那种崇尚“改造自然”、“人定胜天”等思路的弊端。就此,我们对曾教授进行了一次深度的采访。

问:您反对以“人化自然”来解释自然美,而我们知道“人化自然”并不仅仅是一种美学的学说,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它都是教科书上的一个定论。您是通过什么样的契机来突破这样一种定论性的说法?

答:的确,我们定义美,特别自然美就是人化的自然。“人化”的说法,来自马克思的哲学手稿里的话。但是马克思在那里讲的是资本主义社会里的劳动问题、异化问题,并不是审美的问题,而马克思在审美的视角讲的问题,恰恰包含生态的维度,也就是“物的尺度”与“人的尺度”的统一,这才是“美的规律”。从美学理论的角度看,“人化自然”的说法当中包含着明显的人类中心主义,用这个来阐释马克思的思想,是不准确的。从事实的角度看,人化的自然并不都是美的,大量的过度的人化是不美的,现实已经给我们已经看到很多的教训了。

问:您觉得现在对自然的过度破坏是不是也跟这样的思潮有关系?

答:对自然的破坏主要是工业革命,特别是工具理性主义泛滥,也与唯科技主义的膨胀有直接的关系。在我们中国的表现,就是“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人定胜天”等等。过度的“人化”违背自然规律,发达国家付出的代价都很昂贵,中国三十年的改革开放,经济上取得了巨大收获,但生态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西方在一两百年积累的生态问题,中国在二十年内都爆发出来了。生态问题已经直接威胁人民的生命安全,关系到中国的现代化能不能成功。所以我认为,在“四个现代化”之外,还要有生态现代化,没有生态现代化,就没有其他现代化。也就是我们国家提出的生态文明,没有生态文明建设,就没有中华民族的复兴。

问:您提到了“过度的人化”,这个“度”在哪里?是不是还有不过度的人化?

答:这个“度”就是人和自然在一个整体当中的“共生”。是否既满足人的需要又满足自然的需要,达到双赢,这就是生态美学的合适的“度”。就是我说的“生态人文主义”。

问:您的理论建构和海德格尔有相似,但您也提到了中国的儒家和道家,他们怎么参与生态美的理论建设和海德格尔这样的西方思想家产生互动呢?

答:我是受到海德格尔的影响,1936年之后他有一个转变,被西方称为形而上的生态哲学家。海德格尔又受到东方的影响。中国的古典智慧如何参与生态哲学、美学的理论建设呢?我认为要吸收中国古典哲学的“魂”而不是“形”。我们试图从中国古典哲学当中找一些话语,我找到两个,一个是哲学的“天人合一”,一个是美学里的“中和之美”。“天地位也,万物育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中节谓之和”,就是天地各在其位,风调雨顺,吉祥安康,这就是我讲的元、亨、利、贞,“四德”。中和之美意味着在天地之间建立一个吉祥安康的大家,人们在里面美好地生存。这个能不能被西方学者接受,就看中国学者能不能把它变成当代的话语,推到国际学界。

问:您怎么看待西方已经发展很多年,中国正在兴起的环保运动?

答:我们和西方有一个时间差,西方已经完成了工业化。他们从1972年世界环境大会环境宣言之后就进入到生态文明时代了,中国到了2007年的“十七大”才提出生态问题,比西方晚了三十多年。中国第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在发展的同时环保,第二个问题是如何在资源紧缺的情况下,完成生态的现代化建设。怎么办?除了要重视政策、科技的支持之外,还要改变我们十三亿人的文化态度、生活方式。我们的社会既要发展,又要环保,做到“双赢”,也就是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生存方式,包括我们的城市建设,也要走一个中国特色的双赢之路。所以,中国人要以审美的态度对待自然,这是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文化维度,也是我们生态美学的重要意义所在。

生态美学家一方面要进行理论的建设,另一方面还要关注现实,尤其是我们现在的城市化问题,城市化比例要从46%增加到75%,在这个过程中,如何把生态美学应用到城市建设当中?第一天的会议中,吴良镛院士提到,要把城市建设成为一个有机的、健康的、能够呼吸的生命体,这是一个十分值得推广的理念。这也是生态美学的研究者能够对当前的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有所推动的地方。

(来源: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孙焘)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
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329号 京网文[2011]0252-085号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资讯|观点|视频|沙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