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中国

以人为本——朱乐耕现代陶艺的探索之路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3-03-22 08:57:24 | 出版社: 《收藏投资导刊》杂志

文/张守智

☆ 中国牛 100x98x80cm

朱乐耕是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系的第一届研究生,他的导师是施于人先生。现在,是中国艺术研究院陶瓷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同时,他还在景德镇陶瓷学院当兼职教授,在那里带研究生。

新中国陶瓷恢复和发展时期的前30年,我们还处在一个计划经济时代,作为从事艺术创作的人,在那个历史时期是受到一定束缚的。中国改革开放中国建立初期的景德镇陶瓷艺术家们,像珠山八友等一大批老艺人,基本上是在师徒传承制的前提下,师傅带徒弟,徒弟掌握师傅的技法和画风,一代一代往下传的。 再看看中国陶瓷历史,就拿宜兴的紫砂来说,绝大部分紫砂发展到现在,都是在延续古代青铜器、玉器、陶器的风格,在前人创造了成熟的青铜文化、玉文化、陶文化的基础上,发展紫砂艺术的,这是整个中国的师徒传承的主线,而这往往是踩着前人已经成熟的造型艺术基础,包括装饰,一步一步往前走的。

朱乐耕作为改革开放后的这一代陶艺家,他现在所走的是两条路。在读研究生时,他就是个高才生,他学习了中国传统陶瓷的文化,特别是景德镇的传统陶瓷技艺。给我印象较深的就是他的粉古彩装饰艺术,他的基本功很扎实。在这方面的创作,得了不少奖,有很高的成就,在圈内影响很大。后来,他的红绿彩《梅》被国务院紫光阁收藏,那是研究生时的作品。

从他创作的粉彩、古彩的作品来看,他的传统功底很扎实。他不仅从传统的陶瓷文化,还从民间艺术中吸收了不少东西。他在那个历史时期的代表性作品,现在来看,仍然是相当好的。但从他1997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第一次个人陶艺展开始,他的艺术风格开始改变了。这个改变就是从传统陶瓷文化中的青花、粉古彩、红绿彩的装饰中走了出来。并改变了景德镇明清手工业时代留下的分工制,即从事传统陶瓷装饰的人,往往没有完成造型和烧窑的能力。朱乐耕在研究生时代和在学院教学时打下了扎实的陶瓷工艺的基础。

朱乐耕研究生毕业后,一边在景德镇陶瓷学院担任陶瓷设计教育工作,一边建立了自己的工作室,在这个时期,他全面地从泥料、釉料、手工拉坯成型,一直到表现陶瓷材质自己的语言上,下了很大工夫。我觉得他在景德镇传统陶瓷艺术的基础上,向前跨了一大步。他在前一个时期,主要的精力放在了陶瓷的装饰绘画上,在吸收了传统文人画,民间绘画的基础上,创作了许多在中国陶瓷艺术界得到了充分肯定的艺术作品。

但在这一个时期,他开始给自己提出了另一个题目,即如何进一步表现陶以后,国际交流非常频繁,中国艺术家的才能也得到了很大的自由表现,朱乐耕就是在这个时期进入陶瓷学术领域的。朱乐耕作为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系第一届研究生毕业至今,通过他的作品,通过他在国际上的学术交流,通过他的教学,我认为,他是新中国当代陶瓷艺术界、陶瓷教育界的代表,如果按时代的要求,他应该是一位当代的学术带头人,是非常有成就的。我们通过他的作品、他所走过的路,用什么来概括他的特点呢?我认为是“以人为本”。

人类从创造的第一件陶器开始,就是以满足人们精神和物质生活需要为目的。中国是一个陶瓷的文明古国,历朝历代的陶瓷艺术创造都没有离开过这一目的。朱乐耕作为当代陶艺家,他的作品代表我们这个历史时期发展中的中国陶瓷文化的一个方面,为什么我在前面要说他是一位当代的学术带头人,因为在他的作品中我们感受到了中国文化血脉的涌动。

中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传统陶瓷历史的国家,有非常丰厚的文化遗产,我们的文化根基很厚。但中国的陶瓷教育基本上是几千年来延续下来的师徒承传制,师徒传承的特点是把无形文化财产的记忆很好地保留了下来,但在创造性方面,却相对较弱。我们看到现在的陶瓷产区,像景德镇瓷器,宜兴的陶器,都还沿用了传统陶瓷的造型。像一些成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省级工艺美术大师的陶瓷艺人,他们画在瓷器上的艺术都继承了中国人文文化这条线。

1  2  


下一页不舍忘怀关紫兰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收藏投资导刊第六十二
· 不舍忘怀关紫兰
· 国香飘醉春三月 美酒醇享迎故人——访中国名酒收藏家国建立
· 明末清初徽州的书画市场
· 年轻艺术家的“北漂”梦
· 佣金上调,香港拍卖现游戏新规则
· 艺术家的生意经
· “看不懂”的展览是谁之过
· 文交所:生存、突围、重组
· 韩系画廊退市引风潮
· 书法进课堂:几家欢喜几家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