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中国

明末清初徽州的书画市场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3-03-21 16:47:07 | 出版社: 《收藏投资导刊》杂志

荆浩-匡庐图

文/ 吕友者

“欲识金银气,多从黄白游。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汤显祖的这一首诗道出了徽州无限的神秘。徽州自古人文荟萃,商业繁盛。到了明代尤为突出,时人张瀚在《松窗梦语•商贾纪》中说:“自安、太至宣、徽,其民多仰机利,舍本逐末,唱棹转毂,以游帝王之所都,而握其奇赢。休、歙尤夥,故贾人几遍天下。良贾近市利数倍,次倍之,最下无能者逐什一之利。”可见徽州人有着善于经商的传统。

当时的徽州人“四方货玩者,闻风奔至,行商于外者,搜寻而归。”导致丰富的艺术珍品积聚徽州,使其成为当时全国最有影响的收藏地,亦带动了周边地区古玩市场的发展。

那么,徽州的艺术品市场到底是怎样的?又有哪些自身的特点呢?

一、鉴藏风气与参与群体

徽州的书画市场甚为活跃,当地人们的收藏亦相当可观:宋元明清近千余岁,陵谷变迁,未受兵革,书籍、碑版、金石、书画之藏,至明弘嘉,搜罗宏富,家弦户诵,虽吴越文物之盛,无以逾之。古玩收藏竟达到“家弦户诵”,可见其参与市场群体的庞大。

这种风气自然影响到徽州:滥觞于江南好事缙绅,波靡于新安耳食,诸大估曰千曰百,动辄倾囊相酬,真赝不可复辨,以致沈唐之画,上等荆关;文祝之书,进参苏米,其敝不知何极。

明末徽州鉴藏家收藏的法书名画不计其数。徽州籍著名藏家兼古董商人吴其贞就有着深刻的体会,他把自己历年行商古玩的所见所想,都记录在自己写的《书画记》上,让我们得以真实地看清当时市场中方方面面的细节。吴氏出身于收藏世家,其父吴豹韦“笃好古玩书画,性嗜真。尤甚于扇头,号千扇主人,然不止千也。”他曾于1639年在溪南观画:“余至溪南借观吴氏玩物,十有二日应接不暇,如走马看花,抑何多也!据(汪)三益曰,吴氏藏物十散其六矣。……其风始开于汪司马兄弟,行于溪南吴氏、丛睦坊汪氏,继之余乡商山吴氏、休邑朱氏、居安黄氏、榆村程氏,所得皆为海内名器。”此话中所提及的徽州几个大收藏家族皆为徽州名门望族,也是富甲一方的徽商世家。这种以宗族为纽带形成的社会收藏结构,使徽州的收藏具有自身独特的面貌。

徽州参与艺术市场的群体除了徽商之外,还有画家、官绅、医生、装裱工、平民百姓、门客等皆有收藏,几乎涵盖了社会各阶层。

清初著名的画家王鉴对收藏非常喜好,故山水擅长临摹,对于董、巨尤为精诣。吴其贞去过王家观赏书画,如1643年四月二日,他过太仓王元照家,观赏了关仝《溪山积雪图》绢画一卷,甚剥落,画法松秀。他判断是元人笔,非关仝画也。吴注曰:元照,讳鉴,风州先生孙也,性恬雅,善丹青,宗董巨二家,而好古之风盖家传也。”

同时,徽州当地的官绅也大都参与到收藏之中。如陶元祐,崇祯十六年进士。壬辰(1683)年正月二十六日,吴其贞与他一起到吴门,观赏一个名叫于庭的人携来两张名画,一幅是元代曹云西的《群峰雪霁图》大纸画,另一幅是赵仲穆的《渊明图》小纸画。曹画被朋友归希之以他物易去,《渊明图》因陶公见之与己同姓,事迹又相同(陶公入清后便隐居),故赠之。

此外,名医和市民也有相当的收藏。程元允,溪南人,为郡名医。闲时喜讲究法书名画,人亦恬雅。家藏有朱熹《祖帐帖》及元人书。再者,普通百姓收藏书画,在当时也不乏其人。

明末时期,裱褙工在艺术市场中也十分活跃。裱褙工因其工作环境的便利,经常接触书画原作,耳濡目染,时间长了对书画真伪自然有所领悟,从而成为市场参与群体的一员。而且装裱工“由其能知纸纨丹墨新旧,而物之真赝已过半矣。若夫究心书画,能知各人笔性,各代风气,参合推察,百不差一,惟际之能也。”

1  2  


下一页年轻艺术家的“北漂”梦上一页国香飘醉春三月 美酒醇享迎故人——访中国名酒收藏家国建立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收藏投资导刊第六十二
· 不舍忘怀关紫兰
· 国香飘醉春三月 美酒醇享迎故人——访中国名酒收藏家国建立
· 明末清初徽州的书画市场
· 年轻艺术家的“北漂”梦
· 佣金上调,香港拍卖现游戏新规则
· 艺术家的生意经
· “看不懂”的展览是谁之过
· 文交所:生存、突围、重组
· 韩系画廊退市引风潮
· 书法进课堂:几家欢喜几家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