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韩朝 《艺树》这一期要作“青年艺术家”专题,青年艺术,自是一个热门话题,要说的问题挺多,这次我想说的,看似关系不大,其实与之很是有关。这个话题,就是出名。从事艺术,有了名,几乎就有了一切,所以青年艺术家都削尖了脑袋挤进“著名”的行列。 国画家与油画家两个画种不同,画家群体也不同。一般情况是,油画家出名会早些,国画家出名早当然好,但会出问题。齐白石衰年变法成就一代大师,是在60岁以后;黄宾虹说自己的画50 年以后才能被认知,其中深意,自是这位20 世纪最伟大山水画家能看透的,他生前不能说没有名,但不是太大。齐、黄大概属于大器晚成的典范了。李可染40岁时的画,还没有个人面目。油画就不同,说个最有名的,毕加索,十三岁时画得就非常棒,成名很早,旺盛的创造力一直保持到死,世界少有。中国的油画家很多在三十几岁就有了名,国画家中不是没有,却很少,天津有个陈少梅,青年俊彦,画得好,出名早,可惜英年早逝,未臻化境。 青年人想出名无可厚非。现在的社会,商业与市场的推波助澜加速实现着艺术家的成名梦。资本的全球化、信息的网络化,展览、出版、拍卖、画廊、艺博会和各种推广青年艺术家的新模式应有尽有,青年画家的出名机会是多了,但同时,画家队伍庞大,鱼龙混杂,出版界、批评界、收藏界开始变的混乱,信息量大,目不暇接,人心浮躁,学风日下。现在有些画家, 四十几岁就著名了,和齐、黄的时代不同,和李可染的时代也不同,和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都不同。毫无疑问,今天的青年艺术,定是明天艺术市场的中坚。不少投资者正在或将要打“青年艺术”这张牌。这是好事,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我想起了一个人,就是英年早逝的周思聪。假设改革开放早几年,艺术市场繁荣一点,周思聪画卖得好,有个大房子住,不是在斗室里憋屈着画,心情舒畅,一定能再多活些年,一定会有更棒的作品。当然这是假设,未必尽然,因为有的人在困境中更能激发创作潜能。记得有句话,贫困出诗人。太舒适了反倒画不出画的事例也很多,所以房子大小和成绩大小不成正比。市场,一方面加速了青年艺术家的出名速度,也有令人担忧的地方。因为市场自有它逐利的诉求和自身的筛选机制,非营利性公益艺术机构的艺术策划整体缺位,都在影响着画家的取向和道路,有些深层问题也随之产生。圈里人知道,学术价值的高低,并不一定和市场有所关联,被爆炒的艺术未必有相应的学术价值。 市场是把双刃剑。面对市场,很少有艺术家能抗拒诱惑,其结果,推动创作的有,使作品趋同、重复、僵化的更是大量存在;利用商业提供的资金支持,不断探索、寻求突破的有,被商业透支,很快江郎才尽的也有。正所谓机会与挑战同在。“入市”有利有弊,因为目前的市场还没成熟,还缺乏足够的学术意识。中国的美盲比文盲多,吴冠中先生说的一点没错,很多人,即使是文化人、大学教授,一看画就傻眼了,常常把“逼真”和“像”挂在嘴边。市场上的美盲也比文盲多,这样的生态环境,容易误导青年人,造成价值扭曲,创作跟风市场,所以以市场为导向会出问题。市场不是不好,市场能提供某种动力,没有市场,有些画家可能维持基本生活开销都困难。青年艺术,是个足够光鲜闪亮的噱头,也是一块试金石,正在考验着青年艺术家的智慧和定力。出名早,受到的关注和追逐多,忙于应酬、人浮于事,没有足够的精力、时间和心思去做艺术,反倒误了更大前程;适当边缘、适当孤寂,未必是坏事,出大名,需要市场,更需要足够的学术支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