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周家丽 上世纪70年代出生而坚持画画到现在的画家多是靠着对艺术纯粹的崇尚才能成功的,时代的烙印打在他们心里自然也就落在他们的画面上,所以顺着这条脉络我们很容易了解那个年代画家的创作路程。然而当这个定论在释读张天幕作品的时候却碰壁了,理由无他:行不通。解读张天幕的作品,或者不应该用“解读”一词,观者只需打开自己的内心与之直接对话,张天幕把自己的影子、自己的思想糅杂进画面中,构成一个画面呈献给观众。她的画面中有小女孩、小熊、蝙蝠、猫等动物,好像是包含了大部分儿童故事书中的主角,很纯真。但纯真是有力量的,它们只是有时候会装扮成无辜而虚幻的样子,就像张天幕画中的小熊、猫等,几天不见,似乎就变得有点小邪恶、小奸诈,将我们好不容易掩盖住的“丑事”揭露出来。其实认真思考一下,改变的哪里是画里面的人呢,只是画外人们的心境。 艺术家的自画像吗? “画面中小女孩的原型,我觉得都是画我自己。画面中如果有人就都是一个人,之所以会这样可能是出于一种孤独感;如果画面中出现两个以上的人物,我还在考虑怎么处理他们之间的关系,他们之间该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而这种状态目前我还没确定,所以画面中暂时还是孤单的一个人”。 张天幕的画中,几乎总是住着一个小女孩,小女孩脸上表情有点“蒙娜丽莎的微笑”的感觉,透出一缕看不清、摸不着的神秘感。因此一时间真找不到一个恰切的词形容她画中主角的情绪,忧伤、喜悦、高兴都不合适,她似乎只是画面中一个淡然思考的小女孩。张天幕的作品基调淡雅却不失风情,内容简单却不单调。在生活中,张天幕是个瘦小却有耐性的女子,她可以坚持画上八个小时,笔耕不辍,坚持探索属于自己的绘画语言。她在创作上追求不断发现自己、挖掘自己,她想知道自己还能做些什么;通过艺术的衡量与检测,自己还能成长多少,前进多少。她说,“这个追求并不站在美术史或者艺术的角度,我只是从我自身出发。”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我喜欢大家透过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心情、不同的审美来解读我的作品,非常有趣,甚至我认为误读是一件特别好玩的事情。有一个喜欢我作品的朋友告诉我,看我的画在不同的状态下会得到不同的解读,我觉得这是很有意思的。一件作品仿佛能随着人的心境转变穿越时空,这是很神奇的。所以我很欢迎大家用自己的方式去理解我的作品”。 用“意识流”一词可以很好地解释张天幕的创作。所谓意识流指的是思维的不间断性,即没有“空白”,始终在“流动”,意识不受时间和空间的束缚。张天幕对画面所营造出来的氛围是在不自觉的意识驱动下完成的。思想就像水流一般一经形成就势不可挡,它潜伏在艺术家身体内的各处神经中,画笔提起、挥笔、落笔,画完成,一步步积攒下去,所谓的系列完成了。所以观者即使是看过张天幕同一作品后,过一段时间再看感觉又变了。可以说张天幕作品中的所有形象,都具有多面性,在不同的文化语境下,它们会有不同意义,这就是有的人在不同时刻、不同心境下看她的画的感觉也随之不同的原因。张天幕画中的主角随观者的心境而动,她说:“猫头鹰也因此变得时而狡黠时而可爱,这很有趣。” 永远跟别人不一样的张天幕 张天幕的作品放在早几年的798 艺术区颇有种特立独行的感觉。因为彼时,中国当代艺术被政治波普与卡通时代包围,798 艺术区的画廊展出的作品也大都是这些面貌,人们的心境像是被锁定在一个讽刺政治与嘲讽社会的牢笼中。张天幕的画出现在其中,让人的眼前一亮,眉头放松,放开所有矜持,慢慢欣赏。 张天幕早前的作品还有一个特色,就是标题。其实一幅作品的标题很少有人会去在意它的存在意义,很多时候它只是一个象征性的展签被贴在作品周围,孤立存在。观赏完张天幕的作品,会不由自主地想要看一下该画的标题,这不仅是验证自己是否真正读懂了这幅画,更是想要了解作者的想法。张天幕的画,名字取得简单易懂,像是未经思索脱口而出。像她之前的一些系列名字:“别让我失望”、“马上回来”、“请你再说一遍”、“是我的”等,标题即成为解释画面的手段同时也成为她作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她说她想要一种亲切感,作品的标题简单易懂像是对话一般,让人很容易就拉近了跟画面的距离,标题是对画面最好的解释,这样简单易懂的标题让人不会产生晦涩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