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 于洋 山水日记之101--纸本水墨--34cm×136cm--2012年 20 世纪中国山水画,经历了从传统文人意趣与近代情景向当代语境的转换,尤其在对于笔墨的态度和视觉图式的创新等问题上,百年以来几代画家、理论家提出过不同的理论学说与解决方案。山水画的文人趣味、笔墨本体的精妙质量,是否或如何能与中国画的现代形式以及时代对于视觉冲击力的要求相契合?今天的中国山水画如何面对题材、图式与观念的现代转型?这些问题一直是现代山水画家们在创作中面对的重要课题。前段时间到画家韩朝的画室中赏其近作,展卷静观,掩卷遐思,深觉他的思考与探索恰好触及到这一问题的本质。 和韩朝相识多年,一直很关注其山水画创作,愈发感觉他的画有味道、有想法,耐看而醒目。作为一个对于中国山水画研究具有问题意识、在创作上有感觉、有胆识的画家,韩朝致力于发掘山水画笔墨结构背后的形式感与现代格调,并试图在保持传统笔墨味道的基础上,融入现代构成意识和视觉样式;在顿悟性的写意精神和图式的开合中,保持着对于笔墨本体的自觉,同时强调山水画语言符号的独立审美价值。 在某种角度看,韩朝的山水画虽然沿用了某些传统山水画的观念和技法,但对于这些观念、技法的解析与重构,却使他的作品别具新意,耐人品咂。如在传统笔墨技法中,皴、擦、点、染诸法常常各自分明,而韩朝常将这些传统符号分离解析组合,并刻意强化、扩大了“点”与“线”的表现力量与运用范围。从图式上,他的多数作品在构图上体现出宏阔粗放的气势,仿佛聚焦放大了传统山水画的局部,而观瞻方式和表现手法却自创一格,展现出一种特有的奇崛与沉厚。如其“山水日记”系列,一方面在局部上变异化地呈现出明人浙派山水的刚折笔墨,以粗砺笔势与笔墨的速度感表现山石的浑厚与坚韧;另一方面又通过墨色的晕染强化山水物象的生命意趣,凸显出某种扩张、伸延与伟岸的形式感,使画面整体更富时代特点和现代意味。在这组作品中,我们既可看到笔墨的擦和点的形式组合形成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营造出黑云压顶的雄浑气势,同时又可感受到画面中局部树石的描画所体现出某种灵秀的微茫感,显现出画家对于传统笔墨的精妙仍然怀有深深的迷恋。而在他的“大风景”系列中,更可看到大笔大墨的酣畅淋漓,以及“大胆铺陈、小心收拾”的视觉秩序。如其近作“大风景之30”一幅,整幅画面浸透在一股苍凉冷寂的意境中,仿佛画家在墨色的单纯变化中,展开了一场墨法语言与情境营造的实验;画家刻意放大了墨色肌理的视觉效果,同时又通过山峦树石的结构提示,避免了无意识地游弋至抽象水墨的领域,而是将饱满的情绪投射到山川造化之中,以独具笔情墨趣的个性语言完成山水造境。在“风物”系列中,韩朝将山水画与花鸟画的题材和笔墨语言融汇一体,通过一种近乎冥想式的体悟与表达,一方面有意识地解构传统山水的结构形貌,另一方面在笔墨勾勒轮廓的状物功能中强化了其独自承担表现主体情绪的作用,暗示出现代山水画的核心价值和当代表达的可能性,同时在画面图式和意境的营造方面,表现出难得的胆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