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中国

“景”与“境”的冥想——读韩朝山水画所感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3-03-04 14:53:09 | 出版社: 《艺树》杂志

山水日记之秋岚--纸本水墨--34cm×136cm--2012年

在韩朝山水画日益突出的个人面貌与风格特色中,我最为感兴趣的是在他的画中对传统文人画趣味中的柔弱、文雅等意趣的自觉反思与重建意识。对于中国文人画、尤其是山水画的文雅气韵的讨论,承载着中国画传统精神的内核问题,自明人董其昌提出“以笔墨之精妙论,则山水绝不如画”,笔墨的独立性能即被认为是营造山水意象的重中之重,乃至寄托着士大夫文人的文化信仰与理想境界。作为画家的韩朝,性格中既有传统文化平和中正的中庸特征,努力寻求对立事物之间的平衡,又兼有着不破不立的创新意识,希望在创作实践中不断打破平衡,达到一种艺术本体的真实。也正因如此,他的画中既有元人山水的微妙意趣和虚和品格、宋人山水的笔墨程式和山石结构,又始终保持着对于山水画传统的建设性、批评性反思,试图在创作中回归画家主体的性情,表达当代人面对山水自然的直接感触。在其近作中,既可看到受其师刘巨德等前辈画家的影响,又可感受到他对于黄宾虹、潘天寿、林风眠、吴冠中等20 世纪中国画大家的转益多师,乃至对于其人格精神的探研。

中国画历来讲求人格、修养与画境的关联,一个人对不同学科领域的理解与感受越深入、精到,他在其所涉及的各个领域中所呈现或爆发出来的能力和潜质就越深厚、越敏锐;只有厚积薄发,将不同的学问打通、连纵之后,才能获得心性的自由,在实践与反思中领悟真谛。作为一个素养全面、画文俱佳的学者型画家与中国画研究者,近几年来,韩朝的绘画作品愈发体现出某种学者气的审思精神,同时又有意识地与传统文人的书卷气拉开距离,这与他在艺术理论方面的思考有着直接关联。例如在韩朝近年来撰写的几篇文章中,敏锐地发现并较为深入地探索厘析了中国传统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的内在异同,在对于“山水画”和“风景画”概念的讨论研究中,以反思性的态度从二者之间的精神本质与材料特性诸方面发现了统一性和延续性,继而将这一母题延伸到对于中国画笔墨语言程式的思考,乃至聚焦于“景”与“境”的视觉图像终极问题的反思。在他看来,传统山水画是依据“心”的需要来取舍和营构画面的图式,而一旦这种图式被程式化的“模具套住”,创作的视角与方法便不再敏感于新的发现。据此韩朝提出,“假设我们不再追求咫尺之图,写千里之景;东西南北,莞尔目前的宏大气象,而只是单纯地就眼前所看到的实景用‘笔墨’(此笔墨非彼笔墨)表现出来,就可能丢掉习见的负累和包袱,径直到自我境地,问题便可迎刃而解。”对于传统笔墨与图式的反思一直以来为中国画家所重视,而韩朝更为注重中国画传统的内在转化,不回避吸取西方绘画的养分,但主张在多元化的面貌中,“不失诗性与意境等中国画的核心价值”,可谓把握住了问题的关键。

从“风物”、“山水日记”到“大风景”等系列创作,从对于山水画、风景画本质的探讨到对于笔墨问题的辨析,韩朝的创作实践和理论研究,体现出一位画家与学人面对中国画现代转型的自觉思考,并在作品中凝聚展现了这种思考的整一性。我相信,这一可贵的探索将持续伴随在韩朝的创作历程中,为更多人所注目与认同。

1  2  


下一页精选文章上一页青春试验场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艺树一月刊
· 成长,向着暖——邢晓静绘本漫画赏析
· 为设计师打造一个“家”
· 设计,艺术与生活的“混搭派”
· 张琳:身体的表象
· 张天幕:最大限度提炼艺术的纯真
· 凝视,从生命出发
· 自由表达 突破边界——高艳津子专访
· 趁早出名或大器晚成
· 张文荣:不能说的秘密
· 青春试验场
· “景”与“境”的冥想——读韩朝山水画所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