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中国

袁佐:清凉谷行旅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2-02-28 10:14:29 | 出版社: 艺树杂志

 

2011年10月15日下午,“袁佐:清凉谷行旅”研讨会在中间美术馆举办。袁运甫、朱青生、袁运生、包林、马可鲁、倪军、卢新华、黄晓华、袁加、梁好、周翊、袁佐等与会理论家们与艺术家们针对中国艺术中的两个重要命题——“中西结合”和艺术家的发展道路——展开了精彩的讨论和激烈的交锋。

讨论方向主要围绕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中西结合”。中国传统绘画的观念——尤其是空间观念——在袁佐先生的绘画中随处可见,这也成为袁佐绘画的独特魅力,是否可以将之归纳为“中西结合”?是否可以把中国艺术近百年的历史都归纳为“中西结合”?在艺术家看来,这样的选择只是游走中西的个体在“当下对绘画的追求,对文化的理解”。但在艺术史家眼里,“中西结合”是在中国“确实存在、回避不掉”的问题。艺术家有选择艺术创作道路的自由,但是,如果能够把拿来主义的“中西结合”转变、深化为多向的积极对话,向世界提供“中国的眼光”,这将促成一个更加多元、完整的艺术世界,在场的袁运生先生和朱青生先生都是这种“中国式审美”的积极实践者和倡导者。袁佐先生的绘画以及其中蕴含的文化思考无疑也暗合了这样的尝试。

二是艺术家的发展道路。在场的两代袁氏艺术家为中国现当代艺术家的发展模式提供了一个极好的研究范例。儿子(学生)如何脱出父辈(老师)的范式、走出自己的道路?这是袁佐的问题,也是一代人的问题。在大历史中,这个问题的答案往往是:“破旧”而后“立新”。但是,对于艺术家个体的发展,这种背叛、革命的模式是否是一个思维误区?在这个意义上,袁佐的绘画提供了另一种可能的道路。袁佐先生对色彩的敏感和自如把握、以及数十年对“绘画性”的坚持多次得到肯定,而袁运生先生特别指出,袁佐作品的难得之处在于“在抽象画中表达出了某种情绪、感受”,这样的感受能够将画面凝聚成一个整体,并希望袁佐先生继续沿着这个方向发展。归隐流淌油彩的清凉谷,醉心“意念之中的花园”,为艺术世界增添一份诗意。这份诗意让我们想起绘画最初的美好。

下一页2011“历史•新宋庄”上一页赏“菩提陶”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艺术第五期
· 赏“菩提陶”
· 袁佐:清凉谷行旅
· 2011“历史•新宋庄”
· 不拘一格 畅神抒怀 ——简析陈夫(沉浮)山水画新作
· 刘选让和他的西部风情人物画
· 刘牧:从文化本质思考问题
· 今日的中国国家画院
· 树艺、树人、树方向——冯远专访
· 探寻——中国画的当代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