囊谦路上 纸本水墨 55cm×50cm 2010年 艺树:中国文化的这个神髓如何让更多人理解呢? 刘牧:我们所接受的知识教育,基本上是西化了的知识教育,所以很多人只会用西化了的观点看我们自己的文化,自己的艺术。理解的前提是我们自己要学习好自己的传统文化。只有对自己的传统文化有了深入地了解,才可以真正的理解自己的艺术。其实中西方文化在高端层面上说是殊途同归的,若是真正理解西方的艺术,反过来也就可以理解中国传统艺术。 艺树:那您认为,我们在文化推广上该有怎样的举措呢?刘牧:我只是一名普通的艺术家,我希望大家能回到文化本身思考问题。这要有过程,不应该急躁。我们应该思考“文化”究竟是什么?民族的灵魂根本是什么?比如,我们常说对于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那么精华究竟是什么?我们知道吗?我们只有知道什么是精华,才有可能取其精华,并用其精华。 艺树:这不得不让我们思考文化教育的问题? 刘牧:文化教育应该告诉大家去关注文化本身,而不要太多关注那些文化行为,文化结果。而且我们现在有点着急,太想见效果,而文化的神髓是慢与深,“快”不能解决问题。 艺树:在创作中是如何体现您的这些思考的? 刘牧:我希望我的绘画更纯粹些。但是当代艺术家的生存环境已经改变。现在的文化市场化了,艺术家按照自己的思考完成作品,再通过市场来收藏这很正常。但是艺术家更应关注自身的创作而不是市场。 2011年我在今日美术馆做了个名为“云来云去”展览,源于我2007年到青海玉树的旅行。那次行程让我得以对高原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有了深入了解。在海拔5000多米的地方,我的创作思路和自然环境产生了交融。回来后我一直思考情感要怎样表达,直至三年后才有了这批作品。叫“云来云去”,是因为高原的云给我的印象特别深。高原的颜色很亮丽,但我感觉那是一种美丽的压迫,不会让你有轻松、欢快的感觉。这也让我重新思考了什么是艺术,艺术就是人的感知,精神的感知,所谓“有感而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