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中国

王俊:回到内心才是可靠的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1-04-06 13:58:15 | 出版社: 中国当代艺术基金出版社

 
王俊《卡片no.1》,布面炳烯,200x150cm, 2008年
 

  赵子龙(以下简称赵):“一根有质量的线条对我来说是一条可以向心灵深处通幽的曲径”,那么你的绘画线条的气质与你个体生命的气质有什么关系?

王俊(以下简称王):线条成为我绘画的基本语言,很大部分原因是源于我对铜版画的学习,我喜欢铜版画沉静尊贵的古典气质。平常我习惯用细小的毛笔绘画,线条常常是纤细和脆弱的,曾经,我希望可以用极端脆弱的线条去呈现一种厚重的力量感,这种近乎悖论的关系是和我的生活体悟紧密相关,描绘的线条就象一根根敏感的毛细血管和神经末梢,也有些象脉动着的心电图,可以去触碰到自己内心的隐秘处。

李国华(以下简称李):上文提到你希望用极端脆弱的线条去呈现一种厚重的力量感,这种近乎悖论的关系是和你对生活体悟相关,那么你对于生命的最大体悟是什么?

王:生命的渡过是有重量的,充满各种无常的梦觉,有着太多的不确定,不必太执于一点,尽量以简单的心态去平衡得和失的关系,尽量对每一天保持好奇心吧。

李:在你画面中出现的一些由曲线构成的具象图形,代表了什么?在你看来绘画的本质在于“观看的呈现”,能否进行阐述?

王:由线条构成的形象就是如其所示吧,这些图像的选择并没有特别的指涉或隐喻,相反我是有意在绘画中模糊明确的图像意义。很多时候,我也在想绘画的本质是什么?或者说在今天绘画何为?如果去除附着在绘画表面上的那些诸如文学、社会学、宗教或历史的外衣,绘画只剩一个图像本身,只是在大多数时候我们强化了绘画的叙事、载道或情感功能,给一个图像赋予了太多复杂的意义。绘画首先还是关乎视觉经验的一种活动,绘画不应该是社会学的插图或哲学的附庸,我更愿意将绘画视为一种纯观看的结晶,是一种捕捉“象”的行动,是观看一个“象”的迷踪所留下的证据。但在绘画中实际上是不能够完全捕捉住一个“象”的,它在时间的流里滑动和闪烁,瞬间清晰又瞬间扑朔迷离,是眼睛观看的物象也是心灵关照的世事。纯粹的观看更接近存在本身。其实这依然是一种陈词滥调,在整个现代艺术史上,“什么是绘画?”是一个持续至今被不断讨论的问题,从塞尚对一个物的凝视,从马格里特对图像错觉和歧义的处理开始就不断有人加入讨论的行列,也持续地给出不同的方案,问题的根还是在那儿,重要的是从什么角度和用什么方式讨论问题,新的语言方式产生于独立的观看视角,几十年来一直都有新的讨论方式出来体现作者思考的价值,反过来也促成问题自身的更新。我的绘画创作是从这个角度切入的。历史最本质的问题其实并没有大的改变,改变的是阐释方式和解题方式。我相信,绘画的历史其实也可看作一部视觉经验的流变史,题材和内容也许会随着世事而变幻、消逝,最终能留下来的还是艺术家个体对外部观看所提炼创造出的新绘画语言。

1  2  3  4  


下一页中国文化复兴与社会理想的重大转向上一页杭间:艺术的身后还有其他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艺术时代第五期
· 从价值系统看中国文化的现代意义
· 对“中国当代艺术院”的历史陈述
· 高士明:“当代”是一片流沙
· 茅小浪:“虚无之有”乃艺术的最高原则
· 杭间:艺术的身后还有其他
· 王俊:回到内心才是可靠的
· 中国文化复兴与社会理想的重大转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