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实践矫正考古报道 首先,此类铜人,在国内并非首见。首先是有确凿的资料记录。最为直观的证据,是许昌汉代辟雍泮宫出土的一对铜人,这一对铜人,一个带翅膀,一个不带,除了翅膀的差异外,其余规格风格,造型基本一致,宛若孪生兄弟。两个铜人,头发由后向前梳成整齐条纹双手拱手或持物,双腿站立分开,两肋由于两臂自然弯曲,形成对称圆孔,有磨损痕迹。应为挂孔。 这个出土的实物佐证了两个事情,一是洛阳附近的确切地点,二是佐证了带翅与不带翅两个类型的同时同质性,换句话说,带翅膀小铜人的源头,可以通过同样类型但不带翅膀的铜人的线索,加以佐证。 除了出土的文献之外,在宽泛的收藏活动中,此类铜人并不鲜见,带翅铜人在收藏圈里,已被视为洛阳地区的品种,不带翅的同类小铜人的存在范围更是宽泛,其实物采集主要分布在西域丝路上,以及游牧民族流播的内蒙古东北地区,另一条线索是长江流域以四川、洛阳为沿线的路径中。 十年前,笔者在北京收藏了一件带翅铜人,(图三、图四)与所谓的襄樊铜人都是同类。笔者所见,所闻的同类带翅膀铜人,或不带翅铜人,更是不止一二。 其次,此类铜人,其渊源可能西来。从个人十余年的收藏实践来看,从收集的此类铜人的地点看,西来的途径是十分清晰明确的。一条是在焉耆、于阗、库尔勒为点的丝路上,以本地采集为主,一条是密集于洛阳周围和河南范围,三是采集于北京、东北、内蒙古地区的,既可能是当年通过民族交流东进的,也可能是通过收藏交流辗转散落的。在北京、东北与内蒙古地区的实物表现看,已经出现了样式类似,但年份稍晚的物件,暗示着此类铜人可能存在的融入当地风俗的延续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