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种电影”的提法,来源于法国学者雷蒙•贝洛(Raymond Bellour),意指20世纪的最后十年中,涌现在欧洲和美国众多艺术机构及美术馆中的诸多大型展览,这些展览都毫无例外的聚焦、展示“艺术家的电影”,即艺术家使用现成电影为材料“创作”或“改装”的影像作品及装置。 Alice Fleury同样宣称1990年代中,“运动影像”彻底渗透了所有的造型艺术领域,无论是绘画、摄影和录像艺术中都明显呈现出这样的跨领域、多义性的特性;对于国内的影像艺术而言,可能表现样态更为复杂和本土化,如汪建伟执着于“电影行为”的“纪录片”《生产》或《生活别处》,冯梦波的电影及电影院装置(如《鹰巢》),或杨福东明确制作胶片电影来“取代”录像艺术等等艺术家的具体实践为例,令人遗憾的是,相关理论及批评并未及时跟进,反而在下个十年中因为艺术市场的高速扩展而更受压制和制约。 本期“注目”专题,“从电影看:当代艺术的电影痕迹与自我建构成”,来源于即将在深圳OCT当代艺术中心举办的同名展览文献集,该展也是国内首次以“电影”为名或研究角度来剖析、梳理华人当代影像艺术历史、美学及表现形态的一次研究与展示项目;项目囊括了内地、台湾及海外华人艺术家、策划人与学者的代表作品和最新著述,也集中编译了西方电影史学家、艺术家、哲学家等重要文献。需要指出的是,电影不仅作为一种大众文化实践,同时也作为一种统治意识形态的政治工具,艺术家使用或引用电影作为创作媒介,无论是美学生产或是机制批判,在扩展个人体验的感知可能性上同时也勾连着对经济、政治及文化身份、更为广泛的社会现实的回应。 “纸上美术馆”之“徐冰:凤凰的故事”,则又视为一出“影戏”。在此专题中,艺术家精心策划、选择和制作出了一系列连续的“影话”,以替代传统的文字和图片为表达作品概念载体的专题模式。关于“凤凰的故事”作品制作过程中所发生事件的细枝末节,均被平行视作读解此作品的重要材料,凤凰本为传说中的吉祥物,象征社会和美繁荣,艺术家却利用大量现成的工业废料制作的凤凰,引申出一种饱含幽默、黑色与批判的反讽意味,在真实凸显社会发展的异样景观的同时,又为大众审美的浮夸投射及资本至上的发展逻辑当头一击。 “工作坊”栏目推荐艺术家方璐的录像作品,“影像”介绍的中国独立电影的实践平台和“对话”中的中国导演张元的最新创作《有种》,都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当代最为活跃的中国影像艺术创作的背景、历史、现实及其概念的来源,这些实践不约而同的与审美无关,与现实有关,同时与中国当代艺术更为复杂多变的生态系统交错、互为座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