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中国

背景说明《创意城市》如何诞生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0-03-03 10:34:39 |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背景说明 《创意城市》如何诞生

《创意城市》阐述了一种崭新的策略性都市规划法,并检视人能如何在城市内发挥创意去思考、规划并行动。它探讨了如何借由运用人的想象力与才华,使我们的城市更适合居住并生气勃勃。本书中并未提供确切的解答,但力图寻求为人们开启会涌现新意的潜在“创意库”的方法。

我们多数人都感觉到,自己居住的城市可以更好。我们许多人都知道,有许多案例能展现如何使城市更人性化,并更富产能。然而,在决策者中间求取平衡的城市,可以在日渐衰微的气氛下重复旧政策,也可以寻求再造城市,使它们成为创意、潜能和提升生活质量的活跃枢纽。无庸置疑,在大多数情况下,旧策略并不管用。由于城市动能与世界都会系统改变太大,我们无法靠19世纪的心态,去解决21世纪的问题。

然而,在全球各地最佳的实际经验中,城市乌托邦已然存在。那里提供了就业机会、应用技术,还有发挥老少技能的创新方式。其中有彰显城市灵魂与特性的启发性建筑、有巧妙的节能装置,也有令人乐于使用的大众运输工具。其中有寓教于乐的购物环境,也有促进城市熙来攘往的公共空间,以及吸引独特人物、活跃分子与创意分子的相关沙龙活动。

由于这些范例分散各地,以至于令人难以辨认并从中学习。我们总是视城市为恐惧、犯罪、污染、堕落的渊薮,忘了城市也是财富创造者,为发达国家创造了超过80%的财富,无论这财富的分配有多不公平,都为国家开创了荣景。城市提供机会与互动,而这能够解决它们自身的问题,并提升整个地区的生活质量。然而,大家仍以有色眼光来贬低城市生活。

城市世纪

由于21世纪将是城市的世纪,因此《创意城市》是行动的号召。有史以来第一次,世界上过半的人口将生活在城市中:在欧洲,这数字已超过75%,而在发展中国家,才刚达50%。不过二十年前,全世界的数据仅有29%。然而多数生活在城市的人,是出自需要,而非渴望。

1997年的一项调查显示,英国有84%的民众想生活在小村庄,但实际能这么做的人只有4%。我们无法创造足够多的村庄,以满足这些渴望。反之,我们必须使城市成为令人向往的居住与造访地,而这一部分要靠为城市重新创造大家所认为的身在村庄的价值,也就是归属、延续、安全和可预测感;一部分则要靠培养城市独特的潜在价值,如热闹、互动、贸易、意外的乐趣等。

创意:城市的命脉

城市有一项重要的资源,那就是人。人类的智慧、欲望、动机、创意与想象力等,正在取代地点、天然资源与市场通路,成为都市的资源。而城市居民经营当地的创意,将决定未来的成功。当然,这对城市的生存与适应能力始终举足轻重。随着城市变得庞大、复杂得足以出现管理问题时,它们就成了开发技术、概念、社会对策的实验室,藉以解决成长问题。


然而,在思考城市现今的问题时,仍有特殊的原因要从创意、创新,或缺乏这两项要素的层面着手。如今世界各地许多城市都面临转型期,而这主要是由于第二轮的全球化浪潮使然。这些转型依各区的状况而异,像在亚洲等部分地区,城市正在成长,另外在诸如欧洲等地区,旧产业在消失,而创造城市的附加价值,更多是靠应用在产品、流程与服务上的智能资本,而较少是靠制造的产品。

典范转移

《创意城市》概述城市各层面的主要改变。整体而言,这些改变代表了三十年前的典型城市蜕变为今日城市的典范转移。在这种状况下,旧对策并不管用。在一种心态下,或许看似无解的问题,从另一种心态来看,却可能得以迎刃而解。而本书概述的新思维与成套的观念工具,旨在协助读者彻底思考这些困境。

我们所举的例子仅在说明一个要点:《创意城市》无意成为城市发展的策略大全,而旨在为城市发展提供相关的参考数据。其中许多案例来自我个人在欧洲工作的经验,其余则来自既有事实。尽管我是从全球观点来阐述城市动能的,但《创意城市》却是从欧洲角度来写的,这并非由于欧洲城市较富创意,而是由于我比较了解它们。我知道中国、印度、非洲和南非古往今来有很多伟大的创意城市,然而却因深受自身欧洲文化背景的影响,并且我本来就对反映欧洲都市生活的“好城市”了然于胸,因此采用了欧洲的视角。它涵盖的概念有:市中心举足轻重,因为那是全市的中立聚会场所;借由加强互动、联系、贸易与城市声音,可使这个共享空间增添都市的财富;城市生活本身令人感受到,它有种超越个人的自我延续特质;还有融合、多元化与文化创造潜能的概念。

这些观点中有一部分是全球性的共识,其他则可能未必。然而,这些概念、原则、分析城市问题的方式,任何人都能加以使用,并应该适用于任何地方。这套工具试图让市民、政策制定者与决策者具备能力,以把握可能只在城市才有的机会。一旦你深入探索,就会发现几乎每个地方都有创意潜能,但在许多城市里,它却遭受阻碍。令人意外的是,对于激发创意与创新的必要条件人们所知甚少。如对硅谷、洛杉矶、巴塞罗那、第三意大利①的艾密利亚-罗马涅(Emilia Romagna)附近,以及对东京或班加罗尔(Bangalore)周遭因创意、新商业与服务发展出的世界驰名的先进科技聚居地等,曾发挥帮助的正式与非正式结构,几乎都不为人所知。《创意城市》将试图探究创意的潜在动能,而借由这么做,可以彰显我们有超越“创意专属于艺术家”,还有“创新主要为技术性”等概念的必要;无论创意、创新都有社会与政治的层面。

城市问题的创造性对策

置身创意核心的,是具备某些特质的创意人才与组织;当这一切汇集时,就会营造出创意氛围。《创意城市》寻求的是如何催生这类氛围,继而使城市变成创新枢纽。它评估新行业与银行如何启动,以及诸如提供贫民银行服务的芝加哥南岸银行(South Shore Bank)等组织的准则。我探讨了在城市发展上如何运用环保策略,例如德国鲁尔(Ruhr)埃姆舍尔公园(Emscher Park)所采用的那些方法,究竟是如何推动的。


我研究了诸如柏林“爱之祭”(Love Festival)等创造城市骄傲,并获得了动能的艺术对策机制。我想知道什么能激发人们的想象力,让他们为城市发展而运用技术,就像他们在赫尔辛基(Helsinki)所做的那样,还有在提堡(Tilburg)采取的新管理形态。我想发掘那些能组织创意的方式以及管理创意人才的方法,并了解哈德斯菲尔德创意城镇创举(Huddersfield Creative Town Initiative)是否是今后的一条正确途径。而找出政府如何能与企业、非政府组织(NGO)进行最有效的合作,如何能促进正式及非正式网络间的联系,以产生最理想的结果是举足轻重的。此外,我对科技在发展创意城市上的角色也有兴趣,并思考其他形态的创意是否更重要。

实践者的工具

《创意城市》最重要的主张,就是改变心态能激发意志、承诺与活力,让我们重新看待城市的潜在价值。本书中阐述了各式“创意思考”、“创意规划”、“创意行动”的策略与方法。整体而言,它们提供了因应城市规划的新方式。一旦采用这些技术,就能下意识地加以吸收,并自然深植于日常决策中,同时以较正式、较有条理的方式来应用。全文中以成套新术语和概念来探讨城市,如市民创意(civic creativity)、为公益运用创意(a creativity harnessed towards the public good);城市创意循环(the cycle of urban creativity)以及如何加以发展、执行并发挥效力;城市创新概念的生命周期;城市研发,以及如何研拟、复制实验方案,并加以主流化;文化资源与如何加以应用;如何视城市为学习有机体;最后,还有培养所谓的新形态“城市素养”,也就是任何人都应具备的“解读”并了解城市的能力。

为何写这本书?

写《创意城市》主要有三个目的:

1. 为读者提供更完整、更全盘的方式,以思考并分析城市。就较长远来说,这会改变决策者考虑城市的资产与潜能,还有如何组织并管理城市的方式。

2. 提供一套“心理工具”,让读者能奠定新心态的基础,继而激发其为城市构想创意与对策。

3. 激发不同层级决策者之间的激辩,以影响在城市所采取的政策、策略与行动。

下一页毕尔巴鄂的带有恐怖色彩的创意上一页中文版序《创意城市》的缘起与未来(下)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创意城市:如何打造都市创意生活圈》
· 编辑推荐
· 媒体评论
· 中文版序《创意城市》的缘起与未来(上)
· 中文版序《创意城市》的缘起与未来(下)
· 背景说明《创意城市》如何诞生
· 毕尔巴鄂的带有恐怖色彩的创意
· 印度尼西亚万隆--市民用创造
· 毕尔巴鄂的广告创意
· 创意城市
· 重新发掘城市创意
· 城市问题,创意对策
· 新思维(上)
· 新思维(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