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中国

新思维(上)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0-03-02 16:14:55 |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3·新思维

缺乏创意的城市生活

城市管理人面对问题时需要良好的对策,但行动障碍总会出现。而在我们得以营造富创意的环境前,必须先去除这些潜在障碍。多数障碍都是连民营、志工单位也不可避免的官僚心态,还有僵化的专业训练所造成的,而个人仅能控制其中一部分。

在城市里,制式反应总是毫不犹豫地沿袭旧规。不仅从狭隘的角度处理问题,也无法掌握实际状况。对策则由易如反掌的财务计算所驱动,丝毫没有发挥洞见与潜能的余地。尽管有例外的一流策略,但我们周遭却充斥着无创意的城市行动;也因此,介入的主流城市规划往往令人失望。大家似乎很怕谈21世纪城市生活的质量与现状,或是可能的未来。

遭各方利益团体滥用

负责规划城市者缺乏创意,不过是问题的一部分。在许多国家,远比这更严重的,就是因缺乏规章或执行规章的能力,以致城市环境遭到任意滥用。尤其在东欧新兴的民主国家里,无论是建筑、招牌、噪声或污染管理制度都不够扎实,也不够廉洁,而不足以营造协调的城市景观。诸如可口可乐,或万宝路等企业提供诱因,让商店悬挂它们的商标,以致像索非亚或克拉科夫(Cracow)等地的一般街道,如今都有与自身文化无关的俗丽外观。高楼突兀地矗立在传统街道上;迪斯科舞厅深夜在圣彼得堡散发出闪烁的镭射光,投射在对街的涅夫斯基大道上。无论是居民或观光客,一看就知道,其中有可疑的交易,或者是对法律的挑战。

草率与漫不经心

各城郊购物中心由里到外往往一个模样,缺乏地方特色,也没有真正的公共空间。它们鲜少保留自然特色,商店混杂是意料中事,也很少利用机会整合如艺术中心,或是图书馆等公共建筑。尽管城市彼此汲取经验,但其中的危险在于,世界各地的先驱城市,很快就成为市府官员研究的教科书个案。然而,独特性却是关键。城市往往未考虑当地特色,还有促成成功的种种条件,便采用一般的成功模式;而结果就是事实证明的,水族馆、会议中心、博物馆、商店和餐厅等拼凑成的建筑群雷同,甚至在世界各地都酷似(请参见1999年冬,城市时代会议)。

公共空间大多是规划的残羹剩肴,你鲜少看到如巴塞罗那、罗马或慕尼黑一般,以空间网络制造替代人行道。在慕尼黑,营造较宜人的环境拉抬房地产价格,这也提供了兴建地下停车场的费用;而多数城市则将就使用廉价的平面停车场,不仅降低了价值,也令人沮丧。道路与十字路口是公共空间的一部分,而在洛杉矶市中心,这代表惊人的60%使用空间,至于在市内的其他地方,则代表逾30%的使用空间;然而,洛杉矶的道路工程师似乎不了解这点。相反的,斯图加特(Stuttgart)的内环道路则证明了良好基础建设的影响;2000年夏天,由于要举行周边摇滚音乐节(Peripherarock festival),巴黎的主要环状道路关闭,好让分隔两边的小区通过摇滚音乐会、小区活动等重新交流。


照明不只是光亮,它营造出气氛,发挥指引与路线功能,并制造了安全条件。尽管里昂、墨尔本、格拉斯哥,或维也纳等地纪念碑的策略性照明大幅改善,但仍未利用它来发挥创意。各市区的特性不同,照明应该反映出主题性的特色。1998年冬,都灵(Turin)的艺术之光(Luci d'artista)计划,便以天文学作为故事的诉求主题。我们有可用的对策:若市区不安全,那在较暗的走道设置照明如何?如果市内公园晚上令人担心,那在树丛和灌木丛内装置照明设备呢?

制式思考

城市营销攸关自我认同与独特性,然而城市宣传却会出现共同的公式。城市总会设法说:它们最重要。法兰克福是欧洲最大的交通枢纽之一,也是欧洲中央银行(European Central Bank)的总部所在。而伯明翰便暗示,它犹如法兰克福般重要。可是如果你明明不重要,却硬要说自己重要有意义吗?赫尔辛基、柏林、华沙、克拉科夫、布拉格、维也纳、布达佩斯等位于东西欧原断层线(the former faultline)沿线的一连串城市,都自诩为门户;同样的,每座城市都是节庆城市;最后,它们的周围都有优美的自然景色。这些意象反映出绿意盎然、钢筋玻璃办公室、市中心外的高科技工业园区、高尔夫球场,还有熙来攘往的咖啡馆区景象等主题。但是如果将一个城市名换成另一个,根本就看不出其中差异。大家鲜少提及地方特色,不过也有例外:巴勒莫(Palermo)巧妙地凸显阿拉伯传统,而那不勒斯(Naples)则任命城市特色顾问(assessorato all' identita)。

地方特色的重要性

宣传地方特色可能很困难。在利物浦,民众重视当地的特色、创意与反叛性,但外人却喜欢它安全架构下的独特性,于是营销人员不是强调前者,就是着墨后者。如果利物浦“引人入胜”,那莱斯特(Leicester)就令人感觉乏味、创意可能会奄奄一息。营销城市的任务在于展现,城市在表面上虽多彩多姿,并生气蓬勃,但却不戏剧化,或乍看就能体会。这需要“图像传播”(iconic communication)来掌握,并传达出其中的复杂性。而相同的道理也适用于需要深刻意义,还有地方创意的节庆,但观光宣传却可能因排除地方特色,而损及令城市充满吸引力的要素。约克(York)便通过简单、低廉的方式来因应人潮,减少了观光带来的影响:街头宣传员吸引民众离开闹市区;有关单位则提供由零售商赞助的各式地图,好让巴士旅行团探索当地。地方有必要为营销扩大人才基础,广纳史学家、人类学家、文化地理学家等专才,他们能进行更深入、更独创性的思考。至于主宰地方营销领域的,则是有良好诀窍或公式,但却鲜少了解城市复杂性的产品专家。

未充分利用的资产

诸如机场、公交车站与火车站等城市出入口,都没有如以往那般,被用以庆祝冒险归来或表达返乡的喜悦。从伦敦泰晤士河到罗马台伯河(Tiber)等城市河流,还有罗马尼亚首都布加勒斯特极端的丁波威札(Dimbovita)水道开发案,都鲜少对城市生活有所帮助。


像未充分利用的教堂等建筑,为何不重新思考,采纳普通市民立场的意见?为何不利用自然来美化道路?并如在鲁尔般,以自然作为屏障?在文献充分记载了社会参与效益的实例前提下,为何这方面的参与还是不足?

抹灭记忆

我们不断在抹灭记忆,而这是一种特别没意义的城市暴行。尽管记忆有助于稳定流程,可以当作创意资源加以利用,不仅能激发创造力,还能帮助联想,但记忆却遭到低估。犹如许多例子般,吉隆坡与新加坡虽在城市游乐园中仿造了以往的种种建筑物,但几乎已铲除所有的历史区,而他们到了最后一刻才了解这一点,却可能为时已晚。在柏林,虽然还残存着少数当地人宁愿忘怀的围墙,柏林墙的大部分已被拆除。但除了抹灭任何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东德)记忆的“清除策略”(cancelling strategy)外,应该还可能找得出其他诱因。

零创意构想内的逻辑

权力与政治意志

现实中有许多城市当局无法免除的奖励与规范架构,它们会影响城市生活。在多数状况下,城市当局无法决定税率和财政结构。例如,他们无法为创新或是生态税改革,而设定所得税宽减额;面对可能影响创意的整体学校课程性质,他们通常也无权决定。此外,他们往往无法针对环境控制、建筑或原料等,自行制定具法律约束力的标准;或许,他们也无权决定市内道路拓宽计划,而常常得由地方当局来决定。同时,他们无法决定诸如铁路等,超越城市边界的公共交通设施支出多寡。城市并非那些有权规划自身未来的岛屿,其控制权的大小,取决于国家的结构:以美国、德国,或意大利为例,国家愈趋联邦制,城市或许也愈能决定自身的命运。德国各邦可否决不想要的国家立法;意大利新行政区能课征所得与交通税;而斯堪的那维亚的“自由地方行政”(free commune)制度,无论大小社区都能“选择”脱离中央政府监督,运作自家事务。

问责制作为一种责任

由于运作城市的是向选民负责的国家官员,因此,要体现创意于市政管理中就会出现问题。负责减缓了响应问题的速度,而这在私人企业往往速度会快些。激进的民主负责策略可借由建立新管道,让创意从基层流向市政府,将可能的负债化为资产。由于政客和官员怕引起大众期待,又无法以充分的资源加以满足,因此他们很少这么做,就算做了也有限。或许他们也担心,这个流程可能会导致自身的正当性遭质疑,甚至出现了替代性权力架构。

官僚化流程主义

由城市控制的机能需要复杂的规范,包括规划许可、执照、议事程序、交通管制等,以管理城市生活,确保为公共利益而竞争的利益团体能和平共存。然而要使这些管理制度顺应瞬息万变的环境,过程既缓慢又棘手,尤其当策略性作业尚未上轨道时,更是如此。官僚化流程主义往往遍及各城市组织,妨碍内在创意潜能的认知与开发。然而,市政管理人受到规章限制,往往无法彻底善用创意人才,因此需要寻求如“内部创业”①方式,将组织划分为项目小组,或建立公私合作关系等来组织新作业形式,以回避限制并鼓励创新。随着市政府被迫瘦身,并裁撤非必要的职务,他们有时已能采取策略性的思考与行动。


反射而不积极主动

“没坏就别修”的陈腔滥调或许有部分真实性,但在现代城市中,这种做法却弊多于利。就算争议中蕴涵着某些危机,也是在它们变成问题后,才会被反射性地加以处置。而反应多是由问题本身所界定,因此我们被迫应付的是往日的问题,并不是明天的机会。要调整城市变革的步调需要决策者高瞻远瞩、积极主动,并处置尚未成为问题的争议。你需要准确地监视趋势,以察觉未来可能变得举足轻重的微小变化。

短期主义与魅力需求

无论政客、有期限的机关或合作关系,其短期(short-term)逻辑旨在获得迅速、立竿见影的成效,而不是长期的对策。这往往会以如巴黎的大建筑计划(Grand Projects),或是节庆活动等旗舰方案为主,以显示某些事正在进行。这一切能激励、颂扬成就,或制造动能;同时,简单的训练计划,或是与私人、非政府组织(NGO)间的新合作关系,也许对城市的竞争地位更有利,而城市策士必须设法提高这类低调计划的能见度。

权力与委派

委派职务的权力网或地位稳固的精英,都有可能会减少获取权力与信息的管道,并排挤那些可能有许多贡献的人,而限制创意。各国都有精英机构,个中成员很容易担任要职,但创新人才可能来自任何地方,甚至包括较不获重视的高等教育领域。由于新大学想扬名立万,或是可损失的东西较少,因此也许会较富创意。彼得?霍尔(Peter Hall)对创新城市的分析显示,诸如洛杉矶、孟菲斯(Memphis)、底特律、格拉斯哥,或是曼彻斯特等,在不同时期隔绝于主流外的城市,往往是最能创新的。此外,他也指出,在推进城市的过程中,移民或激进分子等圈外人的重要性。

训练不足

城市专才往往只获得狭隘而无创意联想的训练。同样的,城镇规划者也是如此,一如工程师、图书馆员、休闲活动经理与环境卫生官员等,他们往往深陷于土地使用、开发管制等专业领域,而难以自拔。到目前为止,不管是专业人士或城市管理阶层,都未能彻底了解将来城市的开放和弹性动能,或是诸如特色、社会发展、网络动能等“城市软件”的重要性。

专业性的自圆其说

各专业领域的术语不仅使它们与圈外人沟通困难,也束缚了思考力。专业界赖以自圆其说的自我保护系统,未必经得起更全面的观点检视。例如,交通工程师曾强调,有必要保持视觉环境净空,这样才不会让使用市区干道的驾驶者分心,但却没考虑到,这类退化环境有引发涂鸦、犯罪,或甚至因无聊导致事故的影响。而将一切风险与成本纳入考虑的平衡对策,则需要多元观点。假使创意要跨越专业领域,在专才与整个小区间欣欣向荣,就必须要有共同语言。


缺乏整合

规划仍以土地使用问题为重心,而非城市社会动能。在控制的典范下,比在启发或自由的典范下规划较容易,但如今不可或缺的却是后者。而不利于所有城市的,就是尽管强调“集思广益”的规划,却仍未充分与经济、社会、文化事务、环保或美学整合。

牢不可破的刻板印象

现代的复杂性阻碍单纯的控制,反倒迫使我们合作,或共同行动。然而,如公家机关缺乏效率、企业贪得无厌、非政府组织不专业等刻板印象若阻碍思考,就算合作也不太可能成功。各单位都有自身的作业领域、目标与价值观,但这一切也都在改变:志工组织可能富有企业精神,而私人企业或许热心公益。无论在任何单位,都有相同发挥作用的关键原则:力求达成既定目标的效率;能够获得最大成果的效能;要求充分利用资源、时间与精力的经济性;讲求光明正大工作行为的公平性;成就工作质量的卓越(1993年,马他拉索〔Matarasso〕)。然而,它们的意义在不同的单位会有所差异。所谓效率并非单纯的速度或获利率,而是目标的有效性。获利往往被视为经营的目标,但许多企业会以永续、影响力、市场占有率,或是公平交易为更优先的要务。获利不过是价值的另一措辞:对牛津饥荒救济委员会(Oxfam)来说,拯救人命是基准。

口惠而不实的合作

对地方当局与大学而言,携手以缓和经济变迁的冲击,确实有不言而喻的必要性,但有多少大学致力参与,以认清当地的需求,并振衰起蔽,与当地厂商同心协力,将它们带往新世界?而有多少地方当局与大学共同规划,以设计和当地需求有关的目标路线?然而,那种在斯坦福大学、当地企业家,以及创投公司间所建立的关系,正成就了硅谷。合作需求是时代真言,但有多少真正能实现?

受限的动机观

由于城市领导人太少信任民众,或是他们的动机,因此对可能成就的事也几乎没有信心。我们需要超越诱因典范,并研拟能认清某些行动理由的相关对策。而拥有“最大经济动能,以及社会永续凝聚力”的成功社会,“正是那些具备高度信任文化,促使个人……负起自身责任,并在与陌生人交易,还有雇用这些人时,能维持长远合作关系的社会”(请参见培利?希克斯1995年在《民众季刊》发表的《肩负使命的政府》“Missionary Govenment”)。也因此,减少犯罪不能靠修补课刑政策,而要靠大众重新参与;而改善环境与卫生,则要靠改变生活形态。

资本动能

资本限制无情地从城市中排挤低价值的用途。通常由轻工业或手工艺用途转为办公室等,从较低转为较高价值的土地利用变更,会减少多元性,并制造单调的城市生活。在容许的状况下,兴建高楼大厦的能力就成了印钞许可证,但相关单位却鲜少估计空中权利(air rights)或土地利用变更的成本,并将这价值回馈小区。尽管有能削弱这种固有逻辑的特例、规章与传统,但这一切都不断遭受挑战。当它们决定城市的外观时,敏锐的观察能轻易看出这种种端倪:由于华盛顿的任何建筑都不得高于国会大厦,因此当地没有高楼大厦,整座城市是横向展开。而墨尔本因寻求控制维多利亚式街道的高度,迫使摩天楼建置在街区的中央;因此,行人虽是沿着维多利亚式街道行走,但眼前所见却是21世纪国际大都会的天际线。


资金的运用在降低成本以及提高价值与质量间制造张力。这种估价型塑着既有的环境,而且其间经常会遭受诱惑,会借由降低质量,而非制造更长远的价值,将重心放在短期的获利上。政府可以制造诱因,借由绿化建筑、使建筑融入自然景观,或是建造看似艺术品的停车场等,来提升质量。倘若建筑不是个别衡量价值,这一切都会得到回报;而这需要超越计划本身,“整体评估”实际成本与获利。由于缺乏咨询,还有环境质量低劣、设计不良等,所导致的处理涂鸦或犯罪的实际成本,都需要加以计算。

改变城市的创新思维

这一节分为两部分,第一是检视影响创新思考的中心议题;第二则是概述新思维的特性与特质。无论从已提及的社会、技术、经济与政治过渡期中,或是从新概念策略中,都会产生机会。而要认清并开发创意潜能,前提就是需要新思维。新思维不仅是策略工具,也是自我强化的机制,人可以借由这种思维来找出自身的策略性对策。它既能发挥我们最大的优势,又能锦上添花。而要发挥最大的思维潜能,就必须了解不同的思维和行动模式,诸如不同程度抽象概念的效用、叙述与图像等传达形式,还有目的与手段、策略及手段间较大的差异等。

新思维的基础

培养因应能力

未来将如以往的观念早已消失,在诸多重要概念与做事方法同时改变的情况下,我们的因应能力也随着增长。我们对新技能的需求,远超过对新科技素养的需求,其中包含新思考方法。人因应变革的能力,远比应付责任来得强。他们在某些地方与个人生活层面的变革因应得很好,轻而易举地就能适应如电子邮件等事物。另一方面,人因应架构方面变动的能力较差,有时甚至视而不见。这些事在本质上较困难,但唯有架构式的因应,才能创造可靠的对策。

举例来说,储蓄养老金的基本概念在于,许多年龄较轻者现今已在分摊养老金。然而,当人口金字塔即将倒转时会如何?众所周知,这事实至少已十年,但反应依旧有限。至于另一个例子,就是新兴国家因都市成长所导致的水资源危机,而这播下了未来战争的种子。在三十年间,也门首都萨那(Sana)的人口由16万增为150万,而地下水供应却即将消失,危机可以预见。

新思维或许有助于寻找对策,但却被铺天盖地而来的大量信息所阻碍。城市本身就是个惊人的信息来源,可能导致感官超载。这也正是为何注意力,也就是专注、倾听、吸收的能力,会日益被视为诸如劳动力、资本、创意等制造的要素。我们需要知道信息的用途,并牢记科技是强化因子、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我们不仅需要科技和其他层面的过滤、解读与解码者,还需要能协助拣选、分类、摒除信息,并具判断力的超级图书馆馆员。同样的,当深思熟虑能维持适当的平衡时,实质环境也有助于过滤。


了解心态、思绪流动与心态转变

经营城市潜能将需要我们重新评估思考与学习方式、学习内容、驾驭思考力,还有运用及忽略的信息种类。这将需要区别、判断、过滤信息的新标准,汇集更丰富可能资源的更宏大观点,以及解决问题时更自由、横向,并富创意的思考流程。然而如何才能实现这点?改变心态、重新省思原则,并采取思考及激发创意的新方式,都是其中的基础。只是何谓思绪流动、心态与心态转变?

所谓思绪流动就是动脑筋,基于适当的理由,全副心思都陷入某种模式里。它运用熟悉的思考流程、概念、联想与解读,以作为过滤并因应这世界的手段。环境或背景决定了一个人所见、所解读和所意味的事物。例如,当某人以英语问,“S-I-L-K拼出来的是什么字?”时,答案是“Silk”。当某人提出第二个问题说,“牛喝什么?”时,多数人会回答“Milk(牛奶)”。至于另外一个例子,就是女孩与老妇轮廓组合的视觉幻象。其中有半组人先看小女孩的轮廓,另外半组人则先看老妇的轮廓。当两张图像组成一张时,由于先入为主的印象,很少有人会先看到原本不曾看过的影像。大脑会去听预期中会听到的事,去看料想中会看到的事物,并舍弃那些不符意料的事物。这就是所谓的“前后关系预处理”(contextual pre-conditioning),由于它在潜意识中运作,因此特别具威力。

同样的,较复杂的思考流程也是如此。受过专业训练的人,由于相关训练以及要延续现有的既得利益,因此会以特定方式来看待问题。无论土地利用规划人员,或是交通工程师,都不会希望有人告诉自己,对解决城市问题来说,他们所受的训练可能已不太切合实用;同时,他们会力主维持那训练的重要性。倘若这类训练的结果会改变其专业权威,大家就不会放松,也不会敞开心胸发挥创意。或许在大家眼中,创意既危险又具威胁性。就以地方当局来说,随着那些能应用新思考,或新组织方式的人得以提升自身地位,权力结构也可能改变。除非钻研领域狭隘的专家能自我调适,并以较弹性的方式来看待自身专业,否则将沦为技术人员。

所谓心态,就是人根据价值观、人生观、传统与抱负,在现实与理想上,用以建构其世界的秩序,还有他们抉择的方式。心态是种惯性、方便的思维方式,也是决策的指南。它不仅决定个人在其自身狭小、地方性的世界中如何行动,也决定他们在无所不包的阶段如何思考与行动。心态是偏见与优先要务的固定总结,也是我们加以合理化的方式。

至少对自我来说,由于人喜欢本身行为一致,因此,改变心态就是将个人行为重新合理化。关键问题在于,如何使各级城市决策者,还有那些想影响城市、身在国家机构外的人,能有系统,而非一点点地改变自身的做法。

所谓改变心态,就是藉以彻底重新评估,并改变个人对自我地位、职责及核心概念等看法的过程。在最好的状况下,它是以充分开明,足以促成这种改变的能力为基础。有时这要靠反省观察较广大的领域,才能得以实现。在可能较常见的其他状况下,它是靠外在环境,或是当危机出现时,个人与团体才被迫改变的;例如,独裁者做得太过分,使人们对民主程序的需求变得更强烈。再不然,就是环境灾难可能迫在眉睫,以致引发了永续的意识,这相当像“尤利卡效应”①。


改变心态

改变心态不仅困难,令人忐忑不安,甚至可能让人害怕。改变效应会在不同的层次产生,其中包括通过亲身体验、目睹事情成败,或是概念性知识等。至于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直接体验到必须改变行为;例如,根据永续原则,运行城市发展计划。它提供了解、学习并联系的实际经验。个人借由直接了解,而将学习内化,并能在不同的环境下,重复这个学习过程,继而使它得以复制。至于参访最佳创意策略城市范例,则只提供了间接经验,并不那么有效。尽管如此,它仍能造成影响,尤其是这些计划若以不同的政策为基础时;例如,以网络技术作为授权、创造就业机会的工具。靠读书或教学所获得的概念性知识,则传达了另一种对城市生活的了解,也代表借由整理思绪,它能改造行动,形成强大的力量。教育能发挥效用,达成这些目标吗?我们是否提供给了年轻人充分的机会,以让他们分享他人的经验、体验职场、见识各种生活条件,或提高对其他环境的认识?唯有到那时,他们才会了解自身所处的城市世界。

改变行为

以下有六种方式来改变行为与心态:

(1) 借由强迫或规范来控制;

(2)借由报酬或奖励来诱导;

(3)借由论据来说服;

(4)欺骗、愚弄或哄骗;

(5)诱发自愿与非自愿的奇特组合;

(6)建立并宣扬梦寐以求模式。

确信需要创造性变革的城市决策者,若要改变心态就必须规划影响策略。假使亲身体验能为改变行为提供最大的机会,那么究竟该由下而上,还是由上而下加以执行?它不像听来那样直截了当,并很可能会需要结合一切说服手段,而这需要考虑立即的、短期与长远的影响。靠论据来改变心态虽是最难、最慢的方式,却也是最持久、最有效的。

运用新思维

新思维应该在概念、训练、执行等三个层次上影响政策。其中第一个的目标在于,将我们如何整体看待城市予以再概念化,并改变典范转移模式。它与促成行动的重新评估的概念及想法有关,由于这会决定在其他层次要如何设想问题并加以处理,因此往往也是最重要的。将城市视为有机体,而不是机器就是个例子。将政策重心由实质的基础设施转往城市动能,还有全体人民的福祉与健康,这便意味着对城市问题的处理要有系统性的策略。它深植于“永续城市”(sustainable city)的概念,这概念本身就是典范转移的产物,最初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出现,以响应罗马俱乐部(Club of Rome)的“成长极限”(The Limits to Growth)报告(麦道思〔Meadows〕等人著,1972年)。至于另一个例子,则是重新视交通为可及性(accessibility),而非移动性(mobility)部门;这最初为20世纪70年代的行人专用区计划奠定了基础。这一层面的思考,与改变心态和促使心态转变有关。


至于在专业层面思考政策,则涉及检视诸如交通、环境、经济发展,或社会服务等领域的既有政策,并考虑现有模式的功效,以及处理问题的方式。例如,在交通方面,原本可能着重于车辆运输,现在则可能需要转为结合公众利益,还有私人运输的混合模式。再不然,或许意味着需要重新思考地方当局部门的名称,例如将社会服务改为小区发展,而这种原本象征“视市民为受害者”的概念,已改为更具正面着眼点的“视市民为潜能”。

重新思考政策执行,则涉及检视政策的详细机制,如有关财务安排,或是规划章程,以激励并指引发展方向。这或许包括考虑如何建立许可制,还有它们锁定的对象;或是建立哪些奖励架构,诸如退税、财政奖励等,还有地方计划的特质,以及它们所强调的优先要务。

新思维的特质

统合性策略与界限模糊

局限、两极化、区隔性思考都无法激发解决未来城市问题的方案。应用在问题上的观点愈多,就能以愈富创意的方式处置。从许多角度检视不同层次的问题、分析的深度,还有揭露各专业训练的假设,都将令人更了解何以会造成根深蒂固的错误。这并不是要否定现有专业知识的价值,无论工程师,或是物质环境规划员,他们的技术能力依旧不可或缺,但要解决多数城市问题,还是需要与其他技能,尤其是人类与社会科学方面的技能结合。历史、人类学、文化、心理学等知识已在城市事务中消失;而与交通或分区议题有关的,绝不只是车辆或土地利用。假使交通规划人员能较了解心理、文化或心灵地理,那在兴建穿梭小区间的城市高速公路时,就会更加审慎。至于接踵而来的犯罪与社会问题,则会由其他想为居民重新培养某种凝聚力的人接手。

我们在背负历史包袱的状况下,会习惯两极化思考,并往往怀疑统合性、跨领域和多元领域的思考。两极化世界寻求的是交换,并非双赢对策。19、20世纪时,出现了日趋专业化、知识阶级化的趋势,而那结果是我们只专精于更少的事物。我们忽视了局部与独立系统生态之间的种种领域、模式和动能间的关联。这种思维是以循环及永续为基础的:输入-制造-输出,接着输出又成为新循环的输入。在这个模式中,凡事都会以某种形态重现。我们的线性逻辑支配一切,同时在简化的必然进步的概念下,令人难以掌握左右城市动能的普遍模式或矛盾,这都与那模式背道而驰。例如,更多高速公路往往会带来更多车辆、更多交通阻塞;然而,限制移动性有时却可能提高可及性。我们发现,你不可能说出文化、经济发展、环境永续性间的综合效益,或是交通与移动如何影响城市心理;而切割知识更大的危险,则在于城市交谈的共同语言消失,以致城市问题解决者彼此无法对话。随着沟通能力消失,危机点也跟着出现。

我们在检视文化全球化的影响时,得以看出许多领域的知识统合面临着挑战、知识界限日益模糊,还有重组往往充满创造性;而重视其他领域的价值正是关键所在。在多元领域的规划中,不仅汇集了几个领域,以维持各专业的完整性,也考虑到源自其他领域的教训。然而,那不过是第一步。相反的,跨领域规划却真正交织了各种知识,并通过构想交流,酝酿出创新概念。


在这个过程中,更宏大的观点不仅改变,也丰富了各专业领域。例如,假设一个混合团队想出了资源回收计划,在自愿性组织架构内运用失业人员,那就会产生种种影响:这里的焦点在于环保,由于所用的是失业劳工,因此在经济上得以维持;由于在自愿性组织架构下运作,或许更能授权;此外,借由培养管理技巧,它会产生社会的,最后甚至是经济的影响。深植统合要素、化缺点为优点的埃姆舍尔公园计划,则又是另外一个例子。一个原本因工业化而沉沦的地区,却蜕变为足以想出改善恶化对策的研发区。而在这个项目中,统合涉及大学的初步研究、商业实验室的产品开发,还有再生建筑的实验计划,以维持历史感,以及根据生态原则兴建的新型建筑。

统合性思考与规划意味着城市专才会丧失地位,或许对他们来说,要接受这点并不容易。与诸如涉及人的社会事务相较,技术、科学与金融等领域,往往具有较高的地位。未来对兼具沟通、社会动能、网络等理解力,又能掌握财务与规划力等城市领导力的需求,将会扭转这部分传统。

单靠认清科学方法的逻辑并无法解决城市问题,这就是个转折点;也就是说,我们需要将它与创意、直觉、全盘性思考与实验相联结。创造性想象的优点在于,“具备认为事情有某种可能的能力,它是内心的意向行为,也是创新、新奇、成长的来源……它虽与推理力大同小异,但却是可丰富理性思考的能力”(柯尼〔Kearney〕,1988年)。寻求其他观点是种精益求精的唯理性,应该要珍视而不是害怕。不同类的知识未必相斥,它们能彼此激发火花。现代的思维方式与科学理性的崛起有关,“特色在于满心狂热,企图将严密的合理化秩序强加于世界,这秩序将消除一切矛盾的痕迹,而那矛盾正是先前生活方式的特质”(克拉克〔Clarke〕,1997年)。然而,这些矛盾借由重视联系与合作,囊括了许多解决城市问题的对策。

改变隐喻:从机器到有机体

形象和隐喻能发挥庞大的力量、调适我们的心态,并组织我们的思维与论点。机械式的心态会想出机械化的对策;而以生物学为基础的心态,则比较可能为城市想出自给自足的点子。至于能点出新思维特质的首要隐喻,就是城市是一个活生生的有机体。这代表一种看待城市的典范转移,在可永续的整体内,让我们专注于平衡、相互依赖和互动上。它与称城市为机器的现代主义隐喻相反,随着重心转向健康、福祉、人、城市的生活经验,而不是基础建设、建筑与场所,也显示出某些意涵。这种生物形象拥有远比机械更大的共鸣、说明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视城市为机器充满了权威形象,反映出一个封闭系统,其中有受控制,并可衡量的因果,而几乎没有留给人的空间。机器形象对我们如何看待组织、城市规划、设计、建筑及城市社会有深远的影响。它与必须要有人随时负责,以操控机器的假设背道而驰,让机械性组织存续的条件已不再存在。系统无法保持封闭,而机器却是针对某种功能制造,毫无弹性可言(葛林哈尔〔Greenhalgh〕等人,1998年)。

至于视城市为有机体的隐喻,不仅较有条理,也为城市探讨提供了新语言:骨头可能相当于地形;动脉与肌肉代表道路、铁路和小径;肠子等于用水服务;神经系统则意味通讯与电力等。由于它强调无常的健康状况的概念,因此很管用。所以心脏病可能意味着一切停止运作、血液不再流动的交通阻塞;而失控的人口成长,则可以视为肿瘤。这种有机隐喻所显示的,就是以诊断、处方、治疗的观点来看待城市。

下一页新思维(下)上一页城市问题,创意对策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创意城市:如何打造都市创意生活圈》
· 编辑推荐
· 媒体评论
· 中文版序《创意城市》的缘起与未来(上)
· 中文版序《创意城市》的缘起与未来(下)
· 背景说明《创意城市》如何诞生
· 毕尔巴鄂的带有恐怖色彩的创意
· 印度尼西亚万隆--市民用创造
· 毕尔巴鄂的广告创意
· 创意城市
· 重新发掘城市创意
· 城市问题,创意对策
· 新思维(上)
· 新思维(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