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儿的就是知识
在中远两个项目的服务队伍里,除了比盖房的建筑工人兄弟们多读了几年书以外,我们肯定是最没文化的一拨儿。换句话说,如果让我们总结一下,为中远服务的过程中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回答肯定是有幸能与各路大师合作了一把。虽然我们这帮人爱把有思想的没思想的能人一并统称为大师,但参与“天地”与“风景”建设的各行专家还真就是眼下市面儿上最优秀的,与他们的合作令我们大开眼界,增长见识,这个收获比赚钱要值多了。
跟专家一起工作,我们简直是被带了一回研究生的感觉,而且还是速成班。我们经常因思想的进步而激动不已,从HOK(美国著名建筑师事务所)那里学会了国际化的经营理念:把东家当成丈母娘,把自己当成顶门杠;从HASSELL(澳大利亚著名景观设计事务所)那里学会了人性化:怎么舒服怎么来,跟按摩似的;从张大师(张永和,著名建筑设计师)那里学会了前卫:就是移花接木;从张勇(建筑设计师)那里学会了时尚:奔宜家;从贾大师(贾君,清华大学建筑系教授)那里学会了中国气质:境界。
许谦是我们中间最会取彼之长的人,而且会抓紧一切机会学习,更会融会贯通之后形成自己的观点。有一次开创意会,我在发言中引用了《奥美的观点》里的一些句子,他听着挺有道理。结果第二天他就能大段地背诵该书的论点,还包括《创意是怎样产生的》里面的句子,把我吓了一跳。一问方知他头天晚上下班后先奔了西单图书大厦买书,回家看书到凌晨三点。我听后一身冷汗,下班也奔了书店,而且再引经据典的时候绝对不泄露出处。在这种氛围中工作,我们的危机感和求知欲越来越强。
因为团结了许多非常智慧的人在周围,所以许谦看上去越来越智慧,在工作中他发掘并采纳了专家们的许多好创意或观点。比如LOFT的知识是HOK的设计师最早带到北京的,我们将它时尚化之后安到了一居室户型的销售上;将新伟厂房改建成远洋艺术中心,最初是张勇的主意;张永和建议制造矛盾的视觉空间,烘托销售现场的戏剧氛围;高鲁(平面设计师)说服许谦简化设计元素使平面形象更鲜明;拿英文在报纸上煽情的勾当,除了吴可嘉别人干不出来……我这么揭底可没有轻视咱们许总的意思,从客观角度说,这些经典的建议都不止一次在经理办公会上被否决,若没有许谦满嘴白沫地力争,大多不会实施。现在可好,这些都成了两个项目的彩儿,竟然还有跟着学的。
和许谦一起工作的两年时间,艰苦的工作已经变成快乐的回忆。我们学习知识,还能品尝兜售知识的激动,这是人生中的一大快事。每每看见新客户全神贯注地听我讲解设计与他们各自商品的关系,奋笔记录我日趋纯熟的“许式分析法”时,陈斐就忍不住想起许谦,说两句感慨和概括的话。冷静下来的我也同样感觉,虽然发现并起用我们的是他,做主换掉我们的也是他,但是我依旧很敬佩他。上个星期在昆仑饭店的一个会议上碰见了吴可嘉,她已经找到了为国际品牌服务的工作,并且依然自信充满朝气。聊起来大家都很感慨,彼此发现大家都在成长。
这个故事最早出现在我几年前发表的一篇叫《My Boss》的文章里,我一直非常喜欢这个故事,许谦是我亲眼见到的第一个凭借知识、智慧和努力发了大财的人。后来我们再见面,每次我问他近况的时候,他都不屑一顾地说:“享受生活,我现在的工作就是浪费时间。”嫉妒得我真想抽他大嘴巴。可他就是这样一个人,有点儿恃才放荡,有点儿玩世不恭。我也因为认识了他,开始变得重新相信理想。相信只要努力,只要付出比别人多得多的努力,一切理想都不是什么问题。
聪明的客户不会去指挥别的聪明人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事,那样一定没什么好结果,聪明的客户善于发现别人的智慧,然后挪为己用,这样就变成了一个三头六臂的人。许谦就是这样一个人,虽然他有过人的聪明头脑,但是不影响他敏锐地发现别人脑子里的火花。他社交广泛,能从方方面面的人那里得到信息和知识,然后再把这些信息和知识高价卖给别人。这就是一个聪明的客户,如果你总是感觉你的部下或合作伙伴方方面面都不如你的话,问题往往出在你的身上。社会资源是我们周围最大的资源,学会利用社会资源的人才能做成大事业,这个道理就像百度和谷歌比任何一个图书馆都有价值一样。
客户和设计公司既是一对伙伴,又是一组对手,只有相互欣赏相互促进,工作才会变得充满激情,有意义。一定不要忽视激情,它是刺激大脑不断创造奇迹的兴奋剂。现在每当我给没有干劲的年轻人讲解工作的意义的时候,我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起许谦,想着他躺在沙滩上看书的样子;想着他坐在欧洲街道旁咖啡座里发呆的样子;想着他在东京南青山的街道上晃来晃去的样子……他用了不到十年的时间,努力地工作、勤奋地学习、不知疲倦地思考,换来了现在慵懒自由的奢侈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