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的归艺术,设计的归设计
很多人喜欢把设计归纳进入艺术的范畴,我总是搞不明白为什么,这样会让设计变得很体面吗?还是能让设计多赚钱?还是大家都跟艺术有仇,非得毁了它不可?那些嗜好玩弄玄虚的设计师们,把“创意和艺术”当成他们嘴边挂着的最引以为傲的词,经常拿出来忽悠。就像现在市面上不管是哼歌的、写词儿的、演电视剧的、变魔术的、修禅练道的、说相声的、喷绘广告牌儿的、到处讲课白话管理的人……都管自己吃饭的本事叫“艺术”一样,让我不理解。
作为一个在胡同里长大的平民,我从小爱听相声是肯定的,小时候还曾经偷偷与同学一起跑到天桥看撂地的(20世纪80年代初,天桥还有一丁点儿老范儿和旧貌,1984年“严打”之后天桥彻底消停了),可是自从相声被升华成“语言的艺术”之后,我就对它失去了兴趣,难道玩意儿也能艺术喽?为什么一艺术就不可乐了?我不理解。
2007年秋天,中央美院的一班学生来我们公司参观,有好几个学生一个劲儿提问说:“我们离开学校怎样才能不被社会污染?怎样才能坚持自己?”我就觉得可乐了,只有一个办法——“死去!”社会是一个多么好玩儿的世界,为什么总会有人认为它要污染你呢?一个完全不成熟的“自己”有什么值得坚持的?坚持的结果将是越来越远离社会,越来越像坐在井底的青蛙。设计本来就是一个非常入世的工作呀,为什么艺术院校都像在培养出家人一样培养设计师呢?我不理解。自古为设计买单的人,都是那些历朝历代的达官显贵、富豪商贾,你不做一个入世的人,谁会搭理你呢?
市场如同一场战争,资本是不可补给的弹药,你必须发射击中你的目标,否则弹尽粮绝你就完了,你的客户就完了。设计就像发射子弹的武器,有时候需要点射、有时候需要扫射、有时候需要轰炸……但在扣动扳机之前务必瞄准目标,了解射击的目的。你必须知道消费者心灵的穴位在什么地方,看到你的设计他们的荷尔蒙便开始旺盛地分泌,唤起他们内心贪婪的占有欲,然后情不自禁地说:“我要这个,不管多少钱。”
虽然设计师的内心往往容易为新奇的事物和观念而冲动,虽然这也是让自己的神经保持敏感的好方法,但是职业道德要求你不能花客户的钱去做试验,那样不仅可能断送客户的前程,也一定会断送你自己的前程。
这就是我一直呼吁要把艺术和设计分开的理由,道理很简单,设计和艺术不是一回事,艺术的本源就是创新,就是张扬自我。艺术是艺术家内心世界的展现,不论美丑,诚实是艺术家成功的前提。诚实地把艺术家自己展现到作品里,你根本用不着在乎别人的看法。因为艺术是你自己的私事,是一个人的爱情,一个人的战争。如果一个艺术家在创作之前先进行一番市场调查,看看目前什么风格比较受欢迎,什么主题比较畅销,什么表现形式比较受人瞩目,什么行为可以引发争论,那这个家伙还能叫艺术家吗?顶多是个工艺美术厂的技术副厂长吧。
可是设计师呢?从业时天天被这些调查数据所左右,并且要认真研究这些数据,因为设计师的工作不是展现自己的内心世界,而是窥探别人的世界。为婴儿奶粉做设计的时候,我们要研究那些刚刚为人父母的年轻夫妻的心思和想法;为洗衣粉做设计,我们关心那些家庭主妇;为不同价位的汽车做设计,我们研究的是不同收入的男人和女人,他们的社交、他们的理想和驾驶需求。
要想做个超凡脱俗的设计家,必须先成为超凡脱俗的生活家,这是从优秀走向卓越的唯一道路,因为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灵感,都大大方方地摆在生活里最明显的地方,可是大多数人却总是视而不见,他们只是会低头加班的设计农夫,根本就没有情怀去打量生活。如果你是个企业家,正打算为你的企业形象打扮一番,正要寻找一个好的合作伙伴,你千万别只在意他们侃侃而谈的专业话题,只要一涉及到生活,很多家伙就语无伦次了,如果是那样的人所能想出的那点儿主意,不是从书本上生硬地抄袭,就是干巴巴地没有一点趣味。因为他们不会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