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中国

落入包办婚姻的窠臼

艺术中国 | 时间: 2009-11-20 09:53:43 | 出版社: 同心出版社

生长于小镇农户之家的徐悲鸿与出生于书香门第大户人家的刘海粟,其各自的经历与个性大不相同,但是命运有时也何其相似,徐悲鸿与刘海粟都曾经历过一段并不愉快的包办婚姻,或许,这是那个年代青年男人必经的命运成人礼。但是偏偏这两个人都不相信命运,从封建的包办婚姻中走出来了,先后到了上海,走向了更为广阔的世界。

少年徐悲鸿因父亲病重,作为家中长子,开始挑起生活重担。他绘画才能出众,常为周围朋友、亲属绘画,因此,年纪轻轻就已经在宜兴颇有名气。父亲卧床养病,悲鸿也放弃了走街卖画的生涯,17岁那年分别去宜兴县初级女子师范、始齐小学、彭城中学应聘国画教师,都被录取了。于是,悲鸿开始身兼三职,在三个学校之间来回奔走,往往是天麻麻亮便开始动身,每天奔波几十里,常常过家门而不入。

当时正值1911年,虽然辛亥革命的思潮暗流涌动,但是远在宜兴的徐达章脑子里仍然固存着很多老式的想法,卧病在床的他对儿子的刻苦勤俭很感欣慰,对儿子的婚姻大事也逐渐提上日程。在父亲的坚持下,悲鸿与一位周姓女子订下婚约,悲鸿非常不满意这段婚事,曾经想要逃跑,但被父亲找回来了。不得已,悲鸿与这位裹着小脚的旧式女子成亲。第二年,妻子生下一个孩子,悲鸿为这个孩子取名“劫生”,以表示自己对婚姻的不满,徐父却很高兴徐家有后,能够延续香火,将孩子的名字改为“吉生”。

有份足以维持生活的工作,有妻有子,在徐父眼中,儿子的生活应该不错了,但是在悲鸿心中,想要改变现状的想法从未停止过。当时,上海是中国经济文化发展的重镇,传播新思想的报纸杂志如雨后春笋般次第出现,江苏靠近上海,也得以能够阅览报纸杂志。

一天,徐悲鸿在一份《时事新报》上读到一则征稿启事,兴之所致,就给报社寄去一幅新近完成的作品——《时迁偷鸡》。《时事新报》是中国最早的出版机构商务印书馆主办的,主持人张元济,是清末秀才,也是开创中国出版业的元勋之一。张元济在一大堆画作来稿中,偶然翻到了《时迁偷鸡》,觉得这幅画非常有趣,画中的人物仿佛从《水浒传》跳到了农家的门前,乡土气息浓郁,人物鲜活生动,他非常喜欢,于是大笔一挥,给了这幅画二等奖。

这个小小的奖项如同暗夜中的烛光,让徐悲鸿心中一亮。上海那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城市开始在时刻不停地召唤着少年悲鸿,尤其是看到《申报》上海图画美术院成立并正式招生的广告后,更觉心动,广告上写着:“专授各种西法图画及西法摄影、照相、铜板等美术,并附属英文课。讲义明显,范本精良,无论已习未习,均可报名。”这对于一心想要走出去学习西画的悲鸿而言,不啻于一个很大的诱惑。

而这个从广告上看起来设备精良的学校其实是他的江苏老乡刘海粟主办的。刘海粟或许也没有想到,他的一则广告吸引来一位一心向学的天才画家,同时也是日后与他杯葛经年的“夙敌”,并由此引发出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上耗时最长的一段恩怨。

慈母的过早离世,让从小无忧无虑的刘海粟品尝到了生活的另一面,家人为了让他尽快从丧母的痛苦中走出来,便建议他去上海走走看看。这时,他在绳正书院的老师谭廉,已经调任到上海商务印书馆担任编辑。在谭廉的引荐下,1909年,刘海粟走进了周湘的布景画传习所学画画。


周湘是近代的著名画家、我国油画艺术的先驱者和美术教育家,亦是中国绘画艺术由传统的师承相授转变为正规的美术学校教育的创始人之一。周湘生活的年代,正是中国早期美术教育开始萌芽与兴起的关键时期,更重要的是,周湘创办的美术专门学校与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上的一些重要人物发生着不可忽视的联系,而且,上海早期美术教育模式的种种尝试,也能在他创办的美术专门学校中找到影子。

早年,周湘曾热情参与康有为发起的“戊戌变法”,后来变法失败,周湘流亡日本,在长崎、东京以卖画治印为生,受到当时日本文艺界的重视,画名大振,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后又到西欧英、法、德等国,与众多外国画家交游,学西洋画法,在此期间,曾化名充任驻英、法公使馆一等秘书二年。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周湘回国,将全部精力投入教学。可以说,周湘是上海早期美术教育的开拓者,也是西画教育的积极推进者。1909年至1922年间,周湘先后创办美术专门学校多所,有图画专门学校、图画速成科、上海油画院、中西图画函授学堂、布景画传习所、西法油画传习所和中华美术专门学校等,刘海粟、张秉光、汪亚尘、丁悚、陈抱一等著名画家,早期均在周湘学校接受教育。徐悲鸿也曾多次向他讨教。

在周湘的布景画传习所学习的刘海粟,却没有留下什么光彩的记录。据说,刘海粟因调戏周家的丫鬟,被周湘赶出传习所,还有人说,是因为刘海粟勾引周湘的妻子孙静安,使得周湘对他恨之入骨。

几个月后,刘海粟回到常州。关于刘海粟第一次去上海又回到常州,及刘海粟因何离开周湘的布景画传习所,据周湘后人说,是因为刘海粟行为不检点,被周湘开除了。但在刘海粟年谱中,这段经历未有论述。

从上海回到常州的刘海粟在家乡办起了图画学院,教授家乡对画画感兴趣的孩子。在1911年,16岁的刘海粟也遭遇了封建包办婚姻的困扰。原本,刘海粟与自己的表妹杨守玉情投意合,两个人从小一起玩耍学画,性情相合,本以为能顺理成章地走到一起。但当两个人的生辰八字拿到算命先生那里捏算时,算命先生却铁口铜牙地断定两个人八字相克,不能结合。当时人们对于婚姻嫁娶还是非常信命理的,因此,在家庭的阻挠下,刘海粟与一个从未谋面的丹阳大户林家女儿定亲了。据说刘海粟因为回门时拒绝同房,遭受林家软禁。刘父原本希望儿子能够留在他身边学习经济管理,将来主持家业,但刘海粟一心想要东渡日本,期望摆脱包办婚姻的桎梏,最后父子两人达成协议,父亲同意儿子去上海,儿子也答应不再出国留学,这样,刘海粟怀里揣着父亲给的200块银元第二次来到上海。

下一页徐悲鸿是不是刘海粟的学生?上一页迥然不同的童年经历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揭秘徐悲鸿与刘海粟半世纪争斗疑云:世纪恩怨》
· 缘起
· 引子
· 徐悲鸿和刘海粟
· 迥然不同的童年经历
· 落入包办婚姻的窠臼
· 徐悲鸿是不是刘海粟的学生?
· 刘海粟扬名“模特儿风波”
· 徐悲鸿欧洲游学8年
· “天狗会”与“天马会”
· 徐悲鸿欧游归国
· 刘海粟出国游学
· 大师初长成
· 徐悲鸿与刘海粟《申报》论战
· 暗战于中国近代美展
· 《画魂》中的潘玉良与真实的潘玉良差距有多大?
· 徐悲鸿是“美盲”吗?
· 刘海粟与傅雷交恶始末
· 江青给刘海粟做过模特儿吗?
· 刘海粟“骗奸”师母疑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