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赞谈“六法"——六法精论,万古不移

自谢赫创建“六法”以来,一直被奉为中国绘画品评标准的“金科玉律”,影响深远。中国美术学院王赞教授对“谢赫六法”有着新颖见解,在学界引起很大反响。在此,我们对话王赞教授,进行一场有关“六法”的专题性访谈。

柯布西耶:一个矛盾的共生体建筑师

作为20世纪主要的建筑师之一,查尔斯·爱德华·让讷雷-格瑞斯(Charles-Edouard Jeanneret-Gris1887-1965),即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集各类禀赋于一身,他既是一名杰出的设计师、画家,又是一名美术图案设计师、造型艺术家、讽刺作家。

陈履生:黄永玉“开牛顿先生玩笑”

1924年出生的他,96岁了。他每天无时无刻不在努力于自己的艺术创作,或者在思考一些艺术的问题。他不同于常人之处,是他的思想永动机一直在动,其思想一直闪耀着火花。面对他,回头来看他的劳作的质量,更是值得后学好好研究。

李睦:那是一个无论你去多早都会觉得去晚了的地方

不知道是什么原因我没有更早的来希腊、来雅典、来克里特以及更多的本应该到但却未曾到的地方。也许我认为它们并没有那么重要?也许我太过注重艺术造成的结果,从而忽视了产生艺术的原因和过程?与我持相同观点的人还有多少呢?

从《流浪地球》到一个夜灯音箱,不变的是对故土的守望

艺术家黄铁舟的文创作品《大美山河—太行风骨》中,一片片不锈钢板竖立在胡桃木上,取荆浩北派山水画中苍劲有力的笔墨线条,排列出秩序感与节奏感,生长出了山的外形轮廓。

从横匾“清廉南川”开始,亨利∙马蒂斯与中国的不解之缘

回到马蒂斯的中国风,中文世界几乎没人提及过。马蒂斯可不仅仅是挂了一块中文横匾装饰房间,而是正正经经地收藏了不少中国高古瓷器。

《戏鸿堂帖》之《黄庭内景经》究竟是谁人所作

顾唐时止存草书六行,今此经行楷数千字,神采奕然,传流有绪,岂非墨池奇遘耶?元时在鲜于枢家。余昔从馆师韩宗伯借摹数行,兹勒以冠诸帖。杨在右军后,以是神仙之迹,不复系以时代耳。

深度访谈:德国古董艺术品交易市场的演变和现状

Jannis Thörmann深度解读德国古董艺术品交易市场的演变及现状,期待能对中国古董艺术品交易从业者有所启示。

霍波洋:我的具象写实风格雕塑

在创作过程中不断的加入主观情感,经过不断的去掉不符合主观意图的客观物象,加入符合主观意图的主观物象,最后形成了一个具有客观物象的并在主观情感控制下的新物象。

现象学与现代艺术:现代主义与前卫艺术的起源

本文在西方现代艺术发展的历史框架里,专注于艺术转变的关键节点,讨论现代绘画的起源,将现代艺术的兴起,归结为空间处理的图像问题。对这一问题的论述,显示了本文之阐释方法的价值。20世纪的西方阐释学,主要是现象学哲学的实践。在艺术史研究中,现象学阐释是20世纪最主要的研究途径之一,本文聚焦于现象学的主客体关系,从这一关系的角度,来解释现代绘画中新风格的出现,例如抽象绘画和观念性。

数像时代艺术何为——对“图像转型”的反思

​世纪之交,中国艺术批评开始大谈图像,一方面宣传中国社会已进入图像时代,另一方面认为艺术即图像,中国艺术的当代变化就是图像转型。

寓意之梦与个体的苏醒:西方前现代绘画中的沉睡

​作为寓意的沉睡,在图像所能囊括的时空中去描述一具沉睡的身体,总是充满着悖论。

世上难得满庭芳——厉公良玉金石人生的夕阳剪影

厉良玉先生是清末的一位重要的金石学家和篆刻大师。据《广印人传》、《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中国美术》杂志等载,厉良玉先生是清代文豪厉鹗的后人,西泠印社创始人之一,被业界誉为“融合皖浙两派的大师级人物”。

用身体阐述与世界的关系:珍妮·安东尼的艺术

珍宁·安东尼(Janine Antoni,1964-)认为创造力就是解开身体内的记忆,在她的作品中,有对生活的记忆,也有对艺术史的记忆。对生活的记忆使得她那些将日常活动极端化的行为罩上了一层幽默、戏谑的色彩,而对艺术史的记忆则增强了其作品的文化意义和价值预设。

推“泛东方”美学 立百年画廊品牌——大千当代艺术中心馆长高小棋专访

作为一名80后,她重视美育,重视今天社会生活与观看方式的变化,以时尚的方式展现推广传统艺术的内在生命力。她提出并实践“泛东方”美学,推动当代水墨走向国际。在这变革的时代,我们看到了中国文化的活力与未来。

谁决定当代艺术的价值?——玛瑞娜·阿布拉莫维奇现象回想

曾听过这样的事:一男子站在路边抬头仰望,引来路人驻足观看,不久围观者愈聚愈多,形成里三层外三层。外面的人遂向里面的打听,究竟在看什么?

故宫文创的嫡庶之争:是口红之争?还是品牌升级

最近,故宫淘宝与故宫文创几乎同时推出了故宫口红,一时间在网络上掀起故宫文创的嫡庶之争。发布文创口红看似不谋而合,实则酝酿已久。在经济环境不景气之时,口红、文创商品等带有奢侈品性质但又价格实惠的商品常常热销,这种情况被经济学家称为“口红效应”。故宫口红因其高涨的品牌效应与艺术赋能,成为一种在消费降级环境中点亮生活品质的爆款文创商品。

陈履生:拜年中看到的美林的勤奋

每次去看美林,都有一些特别的收获,都从他那里学到或想到一些特别的内容。每次见他的时候,他都在工作状态之中,有时候说说话就不见人了,他就到了画室。

百年现代,向新而行

2019五四思潮运动踏入百年之期,引入油画、变革传统、融合中西,20世纪前半期的美术实践至今影响着中国艺术发展的基本格局。但长期处在“ 中国美术史”最后篇章的现代艺术,寥落的几个名字,实难阐释那些多重交叉和互动的潮流。

当艺术遇上科学:是劲敌还是盟友

​现代意义上的“艺术”一词,源自西语,指绘画、雕塑等方面的技术、技巧或作品等,和汉语里的“艺术”所指的对象“六艺”和“术数”略有不同。做“才能”和“技术”讲时,汉语里“艺术”一词的所指要复杂和丰富一些,其中“艺”指涉的是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能和本领,“术”指的是医、方、卜、筮等技能和本领。如《论语·雍也》云:“求也艺。”何晏集解引孔安国曰:“艺谓多才矣。
1  2  3  4  5  6  7  8  9  10  


话题

人工智能艺术泛滥,是噱头还是趋势?
2018年,从世界首件百万高价的AI作品,到频繁开幕席卷各地的人工智能艺术展,人工智能艺术当之无愧成为艺术圈的热词。有人认为,人工智能作为一种新媒介将全面助推艺术家的未来创作;也有人认为,大多数人工智能艺术不过是搏人眼球的一种噱头罢了,你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