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蔚:诗性的凹凸与虚实

在阴阳之间谋划静谧,在虚实之间寻求气韵,用生活滋养创作,用实践推导理论。吴蔚探索传统文化现当代语言转化,近年来致力与雕塑造型中负空间与正形的研究。

在格子之间看山水:《黄山册页》

正如《道德经》中的“三”是虚指一样,《黄山册页》所揭示的可能性也是多样的。在抽象与具象、物像与心像、摄影与绘画、传统与当代之间,《黄山册页》揭示了连接、融合看似矛盾的概念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艺术乡建只是艺术家的乌托邦梦想吗?

近年来,艺术乡建已经是中国当代艺术领域最热的话题之一。去年,日本北川富朗主导的越后妻有大地艺术节将这一热度推向高潮。到乡村办展览、举办艺术节已经成为众多策展人和艺术家喜闻乐见的一种方式。

论元代水墨花鸟的“士气”

元代是文人画迅速发展的时期,元代的写意和水墨开始盛行。

未来生活什么样?看伦敦设计博物馆的探索

这是个头脑风暴型展览,里面展示的不是已经定型的产品,而是一些颠覆你的起居习惯与思维定势的想法与做法。

林明珠:画廊的使命是给艺术家更广阔的展示舞台

藝術門画廊投入很多资源安排艺术家的作品展,拉近公众和艺术家的距离,将艺术家带向一个更广阔的全球视野。

盘点荧幕上的“偷盗艺术品”电影(一)

接下来小编会为大家推荐6部艺术品偷盗题材电影,本篇是第一篇。

动态的演化,时间的痕迹——关于韩沁个展《演·化》

它们仿佛是人生状态、世界运行的一个个凝固瞬间。虽然每个剪影看似微小,但多个数量聚集在一起,就形成了一幅包罗万象、百态丛生的浮世画卷。

烧毁的巴黎圣母院,唤起的应是对文明的敬畏

具有800多年历史的巴黎圣母院被烧毁了,站起来的应该是全人类对文明的敬畏、尊崇与守护。

科隆艺术展艺术总监丹尼尔∙胡格:艺术市场十年一周期

从艺术市场周期的角度看,十年是一个周期。

谁最黑?黑洞第一,它排第二

地球上最黑的是谁呢?

关于青花瓷的三个谜团

一个与中国相隔万里的小城,为何如此痴迷源自中国的青花瓷呢?如果仅仅是喜欢瓷器,为什么不钟情于汝窑、钧窑等其它品种的瓷器,为何单单只喜欢青花呢?

AI画作所有权该归谁?

在过去几年里,许多艺术家开始使用所谓的“神经网络软件”来创作艺术品。

何为当代?有关两件艺术品的思考

任何单一的、明确的印象往往在形式面前转瞬即逝。形式只提供路径,不提供最终的答案。

艺术授权不是批发萝卜土豆 源未文化宣布打造“重返乌托邦”

为了探索艺术版权的更多可能性,源未文化从艺术与商业结合的角度做了大量尝试。

北京源未文化CEO周雨思:揭穿艺术界的三大谎言

源未文化的愿景是:“实现每一个人的自我价值。”

道格·阿提肯:新纪元中孤独的三个现代人

阿提肯的展览创造了当今数字当代风景的碎片化叙事。在这个快餐化的景观社会中,阿提肯的作品犹如路标,让观众停下脚步,观看周围的环境。

Laura Pippi-Detrey:尼斯是新现实主义运动的大本营

2019年1月2日,法国尼斯,谜西艺术专访MAMAC资深策展人Laura Pippi-Detrey女士,请她带我们走进新现实主义的世界。

构建基础的秩序感——评石佳韵2018年的创作

石佳韵在绘画中展现出的是一种不太常见的创作思路。她试图在不创造任何具体形象以及几何图案的前提下,完全通过笔触产生的机理来构建一种二维平面里最基础的秩序感。

尼斯往事:法国新现实主义的前世今生

他们投身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洪流之中,用自由无拘束的方式,来把眼睛所见的转达出来。
1  2  3  4  5  6  7  8  9  10  


话题

人工智能艺术泛滥,是噱头还是趋势?
2018年,从世界首件百万高价的AI作品,到频繁开幕席卷各地的人工智能艺术展,人工智能艺术当之无愧成为艺术圈的热词。有人认为,人工智能作为一种新媒介将全面助推艺术家的未来创作;也有人认为,大多数人工智能艺术不过是搏人眼球的一种噱头罢了,你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