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高原上游牧民:西多罗夫和妥木斯的艺术

德勒兹把游牧作为一种思想形态,我们依此把这般形态的人称为游牧民。作为不愿流俗于资本社会的一个个独立生命,游牧民在各自的高处孤单,并以此脱离于当代资本现实下的集体小农无意识。每个有此孤单的人占据一所独立的高原。是为我所谓的千高原。当代,只有这般的千高原上的游牧民,才能够艺术式的感受世界,并且艺术家式的叙事这个世界。

王南溟:是图像而不是人物——中国画人物画的前方

​在抽象水墨成为显学的时候,中国画人物画被边缘化,不是说没有艺术家试图在中国画人物画中有所突破,而是这种突破一开始在现实主义阶段形态中本身就无法与形式主义要求合一。

艺术批评须保持独立精神

​批评与批判这两个词,看似含义相近,在实际使用中,却有着相当大的出入。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当下艺术评论界对“批评”一词用得过分滑稽,以致让人误解颇多。不少理论家所说的“批评”,实不过为经巧妙打扮的广告营销词。

“水墨”不再应该是一个问题——“体用一源:走向未来的水墨艺术”策展记

在今天,我们应该更积极推进对“当代艺术”的思考,“水墨”已经不再应该是一个问题,因为“实验水墨”艺术家的创作和理论构建,现在已经奠立了一个很坚实的基础。

经济、想象与不安——阿根廷当代艺术的三个面向

二十国集团(G20)领导人第十三次峰会于11月30日至12月1日在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举行。世界的目光,一时间集中在了这座南美重镇。就像美丽的潘帕斯草原,阿根廷的文化艺术不仅仅在南美有着重要的地位,同样在现代艺术史上占据了一席之地。借此机会,本期域外美术版特别邀请了数位阿根廷艺术的研究者和关注者,集中探讨其现代艺术的发展情况,并带来G20峰会期间文化交流活动的精彩报道。

高金玉:中国古代“莲华化生”形象与世俗化观念的变迁

​学者们历来认为从莲花中露出人形的图像为“莲华化生”像,这类图像从十六国时期至宋代曾在我国石窟壁画、摩崖造像、石造像及金铜佛像中广泛流行。日本学者吉村怜最早对生成中的莲华化生形象进行了研究,并将之命名为天人诞生图。

移动着的生活边界——庞茂琨的观看和“再现”

1963年出生的庞茂琨,在中国一路至今能亲身经历到的,是五十五年不曾放缓的社会激变。这个东北亚国家,前现代和后现代交织出层峦叠嶂的奇观,同时呈现在经济全球化、信息互联网化的当下。他的艺术起点,是对欧洲古典艺术的观摩和继承:如同透明窗口般的艺术语言,和强调整体性的天地人神关系。继承的初衷,是总结无数前人的经验,来轻松的解决自己的问题,因为阳光之下无新事。

聂皓雪:从乔治·奥特看“精确主义”叙事话语的多重性

作为美国主流现代艺术史叙事中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本土现代主义流派,精确主义(Precisionism)一直以来都是探讨美国早期现代艺术〔1〕的一个重要节点。在20世纪第一个十年的实践及与欧洲现代艺术的互动之后,美国本土现代主义艺术家终于在作品风格,创作主题与文化和民族身份之间做出了微妙的平衡。

左靖:我的乡建历程(2011-2018)

文化的改变是悄无声息的,乡村建设是一件背负责任和期待的事情,同时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长期的事业,需要持之以恒的开展工作,让时间去做判断。文艺乡建的工作只是一种文化上的“微更新”,是影响而不是教化。

王鲁湘:先锋与旗帜——读卢新华编著《张仃中国艺术的骄傲》

这一切都是一个智者的包容精神和思想力量,从而把他所处的特殊时代、曲折发展的文化艺术从窘境中拯救出来,推动着人类文明精神不断前进。

“混时代”与“混现代”境遇下的中国当代艺术

在今天,中国当代艺术这一称谓已然在公共领域成为一个颇为流行时髦的概念,而在某种程度上或在某些人的认知中已被中国当代艺术取代的概念指称——中国先锋艺术则变为一个听起来多少有些隔膜,甚至有点过时的概念。因此,当人们试图阅读查常平博士的鸿篇巨制《中国先锋艺术思想史》时,首先需要对此两个概念指称定义的应用于嬗变背景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和认识,进而弄清作者何以坚持以“中国先锋艺术思想史”作为其新著的名称,而不以“史国当代艺术思想史”名之的理由和目的,否则有可能会望文生义,视线或被既定成见所遮蔽,难窥本书所蕴含着的思想之光彩。

一种内在的艺术逻辑——试论迈克尔·弗雷德的艺术本体论倾向

迈克尔·弗雷德,这位敏锐的艺术批评家,在上世纪离开艺术批评转入艺术史研究的长时间沉寂后,在千禧年之后重返当代艺术的研究。这一次他首先关注的对象是作为艺术的摄影,把目光投向了杰夫·沃尔、托马斯·鲁夫、安德烈·古斯基、杉本博司这些摄影家,他在《作为艺术的摄影何以像今天那样重要》(Why Photography Matters as Art as Never Before)中这样写道“新的艺术摄影找到了其不得不做的事——我认为的本体论工作”[1],弗雷德并不是抛弃了以往的主张,或是放弃了以往绘画为主的研究范围,相反这正接续了其艺术批评生涯的逻辑,成为了其理论的延续。

贡布里希:从文字的复兴到艺术的革新(下)

当世著名的文化史家彼得 ·伯克称,贡布里希是微观文化史的杰出研究者,对文化史研究中的黑格尔主义加以猛烈的批判,而在1967年发表的一篇著名论文《从文字的复兴到艺术的革新》中,使用了比过去更激烈的语言。本期我们推荐的正是这篇名文,它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贡布里希所寻求的文化史研究方法,即一种有别于黑格尔主义的,以情境逻辑来阐释一个时期的大变动的方法。

贡布里希:从文字的复兴到艺术的革新(中)

当世著名的文化史家彼得 ·伯克称,贡布里希是微观文化史的杰出研究者,对文化史研究中的黑格尔主义加以猛烈的批判,而在1967年发表的一篇著名论文《从文字的复兴到艺术的革新》中,使用了比过去更激烈的语言。本期我们推荐的正是这篇名文,它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贡布里希所寻求的文化史研究方法,即一种有别于黑格尔主义的,以情境逻辑来阐释一个时期的大变动的方法。

贡布里希:从文字的复兴到艺术的革新(上)

当世著名的文化史家彼得 ·伯克称,贡布里希是微观文化史的杰出研究者,对文化史研究中的黑格尔主义加以猛烈的批判,而在1967年发表的一篇著名论文《从文字的复兴到艺术的革新》中,使用了比过去更激烈的语言。本期我们推荐的正是这篇名文,它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贡布里希所寻求的文化史研究方法,即一种有别于黑格尔主义的,以情境逻辑来阐释一个时期的大变动的方法。

东方意境 人文品格——李象群雕塑艺术的美学特质及精神内涵

李象群的雕塑创作在中国当代雕塑史中是独树一帜的。他的艺术风格是以严谨的学院派造型体系为基础,但是又通过他的独特的雕塑语言和造型手法,将这种西方古典雕塑造型的严谨性融入到东方的象征性和抒情性的美学意境中,从而形成了他既是最古典的又是最东方的,并将二者有机融会在一起的艺术风格。同时,在李象群的作品中所表达出来的精神内涵又是一种具有人文关怀和人性观照的思想境界。

楼宇烈:中国文化的艺术精神

​艺术的视野,给人以旷达与平静;艺术的幽默,给人以智慧与轻松。多一点艺术修养,多一点艺术精神,将给人生增添无尽的生气活力,将给社会带来普遍人格的提升和生活秩序的和谐。

为马头琴而生的艺术大师——齐•宝力高

齐•宝力高,蒙古族,一九四四年二月初二出生于内蒙古科尔沁草原,国家一级演奏家。是一名杰出的演奏家和教育家、作曲家、诗人、以及民族音乐研究专家。

童庆炳:美在关系中

​审美是人生的节日。

吕美仪:民营美术馆在“艺术”与“商业”间起舞

2018年的11月,对于上海这座城市是不平凡的。大量民营美术馆带来了数目众多的优质展览,引燃了属于上海的艺术热潮。期间,艺术中国就民营美术馆发展相关问题专访了宝龙美术馆馆长吕美仪。
1  2  3  4  5  6  7  8  9  10  


话题

人工智能艺术泛滥,是噱头还是趋势?
2018年,从世界首件百万高价的AI作品,到频繁开幕席卷各地的人工智能艺术展,人工智能艺术当之无愧成为艺术圈的热词。有人认为,人工智能作为一种新媒介将全面助推艺术家的未来创作;也有人认为,大多数人工智能艺术不过是搏人眼球的一种噱头罢了,你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