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振刚:到了六十岁,要把自己的过去清零

“到了这个节点,一定要把自己过去的东西翻篇,要强调手稿性,同时要让新东西有材料感。在清零的同时,把自己的过去也要慢慢的清空。”童振刚认为,“重复自己的历史就是对自己的抄袭。”

艺术除了被抄袭,还会遭遇什么... ...

根据艺术品流失登记组织ALR的数据,全世界登记的被盗艺术品有35万件之多。

对话山间瓷与画——和兰昭形与杨人倩的访谈

否画廊创办者何雨对话艺术家兰昭形、杨人倩,请他们谈在山中创作的经历与思考。

杭侃:让文物活起来的一些思考

如何“让文物活起来”是新时代遇到的新问题,在文物本体得到有效保护的前提下,应该允许有不同形式的探索。

工业时代美的召唤——看拉斐尔前派如何做设计

近日,美国维罗海滩艺术博物馆展出的《维多利亚激进派展览:从拉斐尔前派到艺术与手工艺运动》似乎提供了另一个窥视”前现代世界”中艺术与设计的窗口。这是一段容易被大众所忽视的艺术设计史。

张海涛:警惕“本末倒置”的艺术管理

世界经济全球化为中国艺术管理文化与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环境和机遇。

“禅悦人生”之大艺唯识:艺术与生命的理解与感悟

以“识”、“器”、“画”为媒,通过对“唯识妙义”、“东方智慧”、“西方哲思”的现场阐发和即兴碰撞,共同呈现了对艺术创造力、以及生命无条件的快乐的理解与感悟。

在餐厅环绕的电梯下有一个美术馆,那里有艺术的力量

除了治愈人心,反映社会现实,作为投资方式等等大名头,艺术有怎样的力量呢?这个被烟火气环绕的展览里,艺术成为了一种休闲方式和消费方式。

汽车与艺术之间不得不说的事

事实上,艺术与汽车联姻确实早已不是一件新鲜事了。

刘孔喜:失散的学弟——纪念郑艺逝世一周年

行文至此,遥望茫茫夜空,皓月繁星,仿佛你就在那云间微笑;回顾人间,你的作品在我们的视野里一幅幅飘过,永驻人心,难见超越之来者。

艺术界“奥斯卡”巨额亏损后,新策展人又大爆冷门!

德国卡塞尔文献展委员会宣布,已选定印度尼西亚艺术团体 ruangrupa为2022年第十五届文献展策展,并担任艺术总监。

抄袭风波中的西尔万是个怎样的艺术家?

西尔万是个靠自学而不断成长起来的天才。这个天才不但有天分,还十分地努力。他也从来没有后悔过步入艺术这个行业。

黄祺:画画,画"人";画画,画"心"

画画,画"人";画画,画"心"... ...

谭平:“瞬间即永恒”

绘画更重要的是内心的感受,表面的语言仅仅是个媒介。并没有真正无意义的一笔,也没有真正无意识的一笔。

【中国颜色】红色,来自华夏血脉的底色

红色,是贯穿华夏历史的深厚底色, 红进了中国人心里的吉祥如意, 红到了中国人血脉里的千年传承。

绘画、抽象与地域性——艺术家袁佐与批评家王端廷对谈

直到现在我在绘画中,永远在找这种非常自然的平衡、空间的秩序。但我想让画面更混乱一点,矛盾更激化一点,更不平衡一点。

唐一禾与巴黎中国留法艺术学会

1931年初春,年方26岁的唐一禾到达了这里。上世纪20年代,徐悲鸿、张道藩、颜文樑、林风眠和潘玉良等曾经留学巴黎,归国后一举成为了美术界的翘楚。

从中央美院三件藏品谈早期留法画家郭应麟

郭应麟是常书鸿推崇备至的艺术家。常书鸿不只一次提到说郭应麟是当时画得最好的艺术家,但是我们谁都没有见过他的画。因为历史原因全部流失了,只是在文献里一直传说画得好。

黄剑武谈写生与创作的互承关系

写生作为一种作画方式是久远的古老的,但是人的思维却总是在历史进程中变化着的,也是符合当代的,所以写生不可借古老之名老调重弹、千篇一律,得有当下人的思考,得有当下人的审美,得有当下人的见解,这是重谈写生最重要的现实意义。

王澍:在画家与建筑师之间

​在我的现代建筑视野里,柯布西耶的建筑是最具原创性的,他的画,不仅是建筑画,也是非常特殊的,是超越时间的。若论对这个时代建筑与城市的影响,建筑师里无出其右。若论对我个人建筑思考与实践的影响,建筑师里也无出其右。无论对城市还是建筑,建筑学院里他的名字经常被提到,有时是正面的,经常也是反面的,但是,我们真的完全理解了柯布西耶建筑思想的所有层面吗?或许,这样发问太沉重,讨论一下他的绘画是更有意趣的角度,毕竟,应该没有人会否认他的绘画是如此出众,但是,又有多少人真正理解了他的绘画呢?
1  2  3  4  5  6  7  8  9  10  


话题

人工智能艺术泛滥,是噱头还是趋势?
2018年,从世界首件百万高价的AI作品,到频繁开幕席卷各地的人工智能艺术展,人工智能艺术当之无愧成为艺术圈的热词。有人认为,人工智能作为一种新媒介将全面助推艺术家的未来创作;也有人认为,大多数人工智能艺术不过是搏人眼球的一种噱头罢了,你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