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远:艺术作品怎能离开“主题”

​一段时期以来,关于主题性创作,相当多的青年同行都存在着一些误解。一说主题性创作就认为是主题先行,概念为主或者是某种政治任务,甚至认为它与程式化、概念化、歌功颂德有关。我想有必要厘清创作中关于主题的意义和内容的价值。

“景观神话”:管窥T.J.克拉克《现代生活的画像》

《现代生活的画像》讲的究竟是什么?我想,首先,它讲的是绘画与某种现代性神话之间的邂逅,以及这一邂逅验证现代性神话的方式和时机;还有绘画发现了整体上在巴黎(以及关于巴黎)所提供的图像及其理解框架的种种缺陷,并对同样的材料建构出另一个形象(另一种理解框架)。

中国画为什么会成为历史

近读海外某中国绘画史研究专家的文章,谈《中国画为什么会成为历史》,无非说中国画注重文化的修养,不只是技术之事云云。但是,西洋画难道没有文化修养,仅止于技术之事吗?什么是文化?什么是有营养的食物?这是各人各看的,不能以甲的文化否定乙的文化认为乙没有文化,不能以虎狼的肉食为有营养的食物而否定牛羊的草食为没有营养并强行要求牛羊也食肉。

神话与仪式——以观察新疆洛浦博物馆氍毹为基础(上)

以其所服务的真实世界为另一条线索,可以揭示古代于阗的宗教信仰以及民俗之源。神的聚集处便是神坛。考古学家对新疆山普拉墓葬人首马身等图像的研究成果,又进一步提出,使用格里芬图案以隔离天界与人界,这是斯基泰人的信仰。五幅氍毹采用的格里芬扑咬偶蹄兽周边图案,其应用的目的在于组成神坛。织入三幅方毯的同一句于阗语,其句义“苏摩献给萨波梅里”指明了两幅氍毹神坛所服务的仪式,甚至可能正是为了玄奘《大唐西域记》记载的所谓“祠祭河龙”之仪式。那实际是一次人祭祈雨的仪式。氍毹的存在证实了于阗王国曾有不一样的宗教信仰,既非佛教的,也非琐罗亚斯德教的。

神话与仪式——以观察新疆洛浦博物馆氍毹为基础(下)

以其所服务的真实世界为另一条线索,可以揭示古代于阗的宗教信仰以及民俗之源。神的聚集处便是神坛。考古学家对新疆山普拉墓葬人首马身等图像的研究成果,又进一步提出,使用格里芬图案以隔离天界与人界,这是斯基泰人的信仰。五幅氍毹采用的格里芬扑咬偶蹄兽周边图案,其应用的目的在于组成神坛。织入三幅方毯的同一句于阗语,其句义“苏摩献给萨波梅里”指明了两幅氍毹神坛所服务的仪式,甚至可能正是为了玄奘《大唐西域记》记载的所谓“祠祭河龙”之仪式。那实际是一次人祭祈雨的仪式。氍毹的存在证实了于阗王国曾有不一样的宗教信仰,既非佛教的,也非琐罗亚斯德教的。

排他的“多元化”——审视当代美术理论领域的一种价值取向

​合着大改革大开放的历史脉搏,当代美术理论领域也呈现空前活跃的局面。在改革开放的宽松社会环境中,珍惜机遇、倾心学术的广大美术理论工作者,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敬业精神勤勉治学、认真探讨、积极争鸣、广泛交流,奉献给这个时代以清新深透的思想知识和卷帙浩繁的史论著述。成就中那些切合社会主流价值取向和中国文化立场的思想光华,将穿越历史,成为来者辨识和体认今世人文情怀和精神创造的耀眼特征,并融入文化传承的绵延之流。

欧阳甦:公共艺术在乡村文化链条中的位置

​城市化进程使中国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其中最为深刻的变化之一是社会分化成不同的阶层。阶层分化对于民众的生存体验和身份认同,对于政治实践和公共生活都在产生深刻的影响,都市如此,乡村亦然。

摄影究竟是什么?——以乔弗里·巴钦的摄影概念研究为中心

摄影究竟是什么?这是一个从摄影诞生以来就从未得到妥善解决的问题。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二者都认为掌握了摄影的本质,双方各执一端,却回避了这一问题的真正的复杂性。本文试图梳理著名摄影理论家乔弗里·巴钦对这一问题的最新研究成果。受米歇尔·福柯知识考古学和雅克·德里达的解构主义影响,巴钦通过回溯摄影诞生之初的种种话语交织,挖掘出了在摄影源头,历史对于摄影的热切的渴望,指出了摄影这一媒介与生俱来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这一研究试图摆脱长久以来主导摄影史研究的技术决定论和艺术史模式,在后现代主义思想的启发下,发展并延伸了一种关于摄影自身历史的书写模式。

正气、正学与正道——潘天寿学派的核心思想

​潘天寿先生是20世纪公认的杰出艺术家、艺术教育家,半个世纪前离世的文化巨人。去年原文化部曾以“潘天寿与民族文化自信”为主题,举行潘天寿诞辰120周年大型系列纪念活动,今年学术界再次研讨他的巨大贡献,首次提出了“潘天寿学派”的概念。

许经文:云幻万物,静中澎湃

展览期间,来自中国传统精脉的这一抹“胭脂红”,幻化为云烟,与当代人的心灵产生共鸣,回响不绝。艺术中国对青年画家许经文进行了采访,通过对话更好地了解他的艺术思索与精神世界。

最好的阿布拉莫维奇,最坏的阿布拉莫维奇

如果你现在有机会来趟佛罗伦萨,一定会为大街小巷的阿布拉莫维奇海报的密度感到震惊。

雪霁韵有致 九峰独往还

黄公望,中国元代山水画家,字子久,又名大痴道人,平江常熟人;“幼习神童科,通三教,旁晓诸艺,善画山水,师董源,晚年变其法,自成一家。”(元·夏文彦《图绘宝鉴》)。黄公望在吸收五代、北宋北派水墨山水画成就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了取之于“造化”,融汇于“心源”的艺术创造,使笔墨造型与语言形式从自然情境的意象表现向自由之境的聊写心中丘壑的高度提升,不光强化了自身的艺术风格特点,并且让中国式写景绘画实现了由有我之境向无我之境的跨越,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文人画艺术境界和品格。

汉娜·赫希:使牢固的界限变得模糊

在西方现代艺术史上,汉娜·赫希(Hannah H ch,1889~1978)是一位曾一度被忽视的人物。尽管她的创作生涯长达60年之久,但在以往的艺术史叙述中,她在视觉艺术领域的开创性贡献,却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被低估,即便是在有关达达主义的专论中,她的成就也常常被其男性同道的锋芒所遮蔽。

浅谈没骨画的起源

​没骨画,顾名思义,就是把骨隐没其皮肉之内。也就是说,没骨画法在画面中不勾勒物象轮廓,直接以墨和色描绘(点染)物象。因此,它可以不受轮廓线的约束,既能在工笔和意笔之间发挥其造型特有的自然生动,又可以根据需要做偏工偏写的自由选择。

吴端涛:永乐宫重阳殿壁画传道图像研究

金代中期,王重阳(1113-1170)在黄河南北各地发展起一种有别于其他传统道教派别的新道教——全真教。王重阳在传道过程中度化弟子的方式是多样的,其中不乏助文学、诗歌等艺术形式。此外,根据永乐宫重阳殿壁画中的榜题和图像,亦可得知王重阳还以绘画作为其度化工具。

素描史上的一个转折点:达·芬奇的构图速写

在当今莱奥纳尔多·达·芬奇(Leonardo da Vinci,1452—1509)研究领域里,牛津大学的马丁·坎普(Martin Kemp,1937)教授的《莱奥纳尔多·达·芬奇:大自然与人类的神奇作品》无疑是最权威的专著之一。书中的一个观点对我们了解素描史是非常重要的,即作者认为达·芬奇掀起了一场素描风格的革命,“这场革命之最生动的例证是他的《圣母子和猫》系列素描……在如此一大团混乱的、可供选择的线条中获得构图,之前从未有任何一位艺术家这样做过。

知识分子和批评思考的视域——W.J.T.米切尔教授访谈录(节选)

W.J.T.米切尔教授的“图像三部曲”建构了一套系统而复杂的图像理论。他称自己为“图像科学家”,将图像科学视为不仅涉及语言图像、画面图像,而且牵涉到镜像、映像、影像、自然界的整个视觉现象,以及记忆、幻象和认知行为本身这种在别处产生图像的中间领域。OCAT研究中心正在展出的“元图像”展览则是米切尔教授首次以策展的方式进行理论思考。它展现了视觉图像自我反思,以及反思观看这一行为本身,同时也以空间化、视觉化的方式呈现了“元图像”研究的轨迹与轮廓。

文艺复兴绘画中的“神圣之光”与“自然之光”

“光”,作为一个自然的客体,它不仅是我们认知世界的基础,也因其具有使世间万物得以显现的性质,在《圣经》中被用来象征上帝、基督、真理及美德和救世主,从而被上升到哲学、神学理论中至高无上的高度,历史上众多的哲学家、思想家和神学家如柏拉图、斐洛、普罗提诺、奥古斯丁、托名狄奥尼修斯、托马斯·阿奎那等人都对光进行了各自的解读。光同时也是产生艺术的基本条件,艺术与光相伴而生,没有光,就不可能产生绘画艺术。光与影的存在不仅使我们得以看清世界的形状,也是画家在绘画时所使用的重要造型手段。

扎克斯尔:为什么要有艺术史(上)

1914年战争期间,我曾走进意大利北部的一家文具店。货架空荡荡的,让人感到凄凉。我在上面发现了一本书,约有几百页,那是一批自称为未来主义者的意大利青年艺术家的宣言。在神学用语中,未来主义者的意思是相信《启示录》[Apocalypse]的预言将会实现的人。这些意大利艺术家对神学几乎一窍不通,但是从他们的表现来看仿佛他们本身就是启示录中的骑士[Apocalyptic Riders]。他们要求用一颗原子弹——用我们这一代的语言来说——摧毁博物馆和往昔的遗产。请听一听他们的呐喊:

扎克斯尔:为什么要有艺术史(下)

为什么要有艺术史?和沃尔夫林一样,把它看作艺术想象的历史会得出哪些结果?现在,一位艺术家的传记将不只涉及到他的生平与时间,他所描绘的模特,他为之服务的教皇和王子,他的文学态度和宗教态度,或者他的心理;它将首先是对他一生中不同时期的风格的描述。
1  2  3  4  5  6  7  8  9  10  


话题

人工智能艺术泛滥,是噱头还是趋势?
2018年,从世界首件百万高价的AI作品,到频繁开幕席卷各地的人工智能艺术展,人工智能艺术当之无愧成为艺术圈的热词。有人认为,人工智能作为一种新媒介将全面助推艺术家的未来创作;也有人认为,大多数人工智能艺术不过是搏人眼球的一种噱头罢了,你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