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中国

视觉方式简述——视觉经验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4-09-11 19:08:30 | 出版社: 《中国美术》

[编者按]

当下世界,人们睁开眼睛就会收获无数视觉信息。这使我们很少去冷静思考:人的视觉经验是否有限,人的现有经验对物象观察后所产生的视觉印象是否有其局限性。试问:我们走到了视觉经验的尽头了吗?

健康的常规视觉经验指身体健康、视力正常的人们在日常社会生活中获得的基本功能层面的视觉经验,我们通过双眼广泛感知的就是这类经验。除此之外,人们还是对未知世界充满好奇,总想在感知上能有更丰富的挑战,人类还想让自己看到更宏观的广阔世界和更微观的显微世界。邬建安的教学研究提醒我们,人可以借助仪器等外力作用突破肉眼的视觉能力,突破尺度、距离、速度、角度、黑暗、屏障,用冷静的思辨对觉经验进行一次饶有趣味的探索。这一路上可能有点疼,有点累,有点难,可能显得有些与众不同;而这些与众不同是基于他在教 学实践中进行的苦行僧似的思索。

在不远的将来,也许视觉经验将会突 破更多的局限,作为视觉技术发展的内在逻辑,将有待人们进一步开发。

邬建安 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系讲师

视觉对于指导人们的行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人们通过双眼获得对事物影像的印象,分辨不同种类与级别的感官刺激,而通过视觉获得的信息占据了人类由外界得到的 信息的绝大部分。视觉经验就是人们通过视觉的感官刺激而生成的记忆,这些记忆伴随着人的成长会综合越来越复杂的人所接收的感性元素甚至自己思考的理性元素,而不局 限于单纯的感官印象。可以说,视觉经验是人们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获取的主要感性经验,是人们理解事物并做出判断的原始依据,也是人们形成自己的世界观的最基本素材。

睁开眼睛就会收获无数视觉信息的刺激,这使得我们很少能冷静下来去思考人的视觉经验是否有限这样的问题。细细想来,这个问题还挺有意思:眼睛—对象—光源, 三者形成了视觉的逻辑;在这个系统的任何一个环节上附加内容,都会引起视觉经验的变化。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在“对象”和 “光源”不变的情况下生成不同视觉经验的可能性——眼睛可以是不同物主的(想象人与其他动物)、不同年龄的(想象老人与儿 童)、不同健康程度的(想象近视与色盲),也可能是受过意外摧残的(想象故意斜视变 斗鸡眼或因外力受伤)。每一种细微的差异 都会给当事人带来结果迥异的视觉经验;如果考虑到变化因素的交叉重叠,那视觉经验的可能结果无疑更要翻上数倍(想象色盲的 动物用受过伤的眼球看东西)。这样描述, 大家应该有了一些概念。那么让我们再想象一下,世间存在的万事万物,地球上不同位置、不同时间所能接收的阳光,各种各样的人造光源,被观察对象的组合与光源的并置 情况;或再想象一下,像望远镜、显微镜、潜望镜以及照相机、摄像机等等人类不断发明出来的拓展眼睛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观察能力的手段和工具,其视觉经验的种类是难以 统计清楚的。

我们可以将视觉经验笼统地划分为两部分——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直接经验指通过观察(可借助如望远镜、显微镜等工具) 真实环境中的被观察对象所获取的视觉经验;间接经验指通过观看承载视觉对象信息的介质(包括绘画、照片、视频资料或者电 脑虚拟的图像)所获取的视觉经验;视觉对象可以是真实的对象,也可以是记录对象信息的介质。在摄影技术发明以前,知识积累与技术发展的速度还相对缓慢,人们获得的视觉信息主要来自于直接经验。直接经验在很长的时间里主导着人们的行动与思维。

摄影技术的发明让间接的视觉经验获得了迅速传播的条件,通过观看照片以及由照片组成的影片,人类的视觉经验有了更为快捷并且更为广泛的传递途径,少数人的见识变成多数人的知识,从而使人们有了更多了解世界的机会。依仗科学技术,人们对间接经验的感知不断接近直接经验的感受,继而制造出越来越接近于真实视觉的体验,在某些间接经验的技术发展领域里,如全息成像,甚至达到了让人的视觉难辨真伪的程度。有趣的是,间接经验的发展有时会因技术进步的惯性而径直穿越直接经验的感知维度,形成一种平行于真实目睹的只存在于介质上的新的经验。间接经验在今天已经成为我们视觉体验的主导,都市中的人们每天通过媒介获得的视觉信息远远多于通过观察真实对象所获得的信息。比如电影,能在限定的时间里让人们感受某个故事的主人公一生 当中的视觉精粹,观众的体验就是精选了世界、提炼了时间;再比如虚拟图像的电子游戏,为玩家提供着各种真实世界里难以获得的视觉经验,不管是战争、自然灾难还是简单的色情暴力,应有尽有,一个普通人的视觉期望几乎都能通过这样的游戏得到满足。我们的感知系统因为视觉经验的飞速增长变得极度早熟。

《对黄瓜的多种观看方法》 姜迪迪 这是一幅“视觉方式”课上的学生作业。作业要求学生对一种观看对象使用至少49种不同的观看方法,并使用手绘的方式将这些观 看经验呈现出来。学生在这个练习当中会遇到很大的挑战,为了完成作业要求的数量,必须倾尽所能突破自己的观看习惯。

艺术经验实际上是一种虚幻的体验,原本是人的精神世界对视觉体验的想象,而艺术创作通过对已有的想象进行分解、重组, 升华了人们在生活中积累的种种经验。在艺术作品中,构成视觉经验的元素既有直接的对象又有间接的形象,对于生成作品的影像概念来说,它们在功能上没有本质的不同;但对于生成作品的艺术经验来说,这个问题却能够引发十分复杂的讨论。视觉之于艺术作品就像一根导管,负责引导观者进入视觉体验的想象之中,引导的过程可以给人带来审美的愉悦。艺术家甚至通过有意识地安排观者对艺术作品的观看方式,使观看过程本身成为观者艺术经验的有机组成部分。视觉的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在艺术展览的现场会发生正面的交锋,对于展品概念的理性陈述而言,二者几乎没有差别;而对于唤醒观者的感性认知来说,两者之间差别巨大。基于直接视觉经验的作品,就好比在展览当中让观众通过显微镜直接看东西,而不是展示在显微镜下借助照相机拍摄的图像;就好比将真的大山放置在展览当中,而不是在绘画中通过山与人物的比例来喻示山的高大;就好比把人物真实的运动展示给观众,而不是在美术作品中通过描绘人物因运动而造成的部位模糊以带给观众视觉冲击。传统美学往往鄙视艺术经验中的直接感知,国人觉得朦胧含蓄的间接经验更能带动人在精神世界的升华。但如今,这种局面似乎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如果我们今天的生活已经被间接的视觉经验所覆盖,为什么不借艺术之名再力图获得一些视觉上的直接经验来帮助我 们的精神透口气呢?如果艺术都不能为人类的感性生活争取到基本权益的话,我们还会有别的机会来理解我们的感官制造的情绪吗?

《序列性观察眼镜与茶杯》 杜 铭 纸本铅笔素描 80cm×80cm 2009年 “视觉方式”课上的学生作业。杜铭有着 高度的近视,他描绘了摘掉眼镜后观看眼镜与镜片后水杯的独 特经验。

不论是直接的视觉经验还是间接的视觉经验,这些经验都可以根据人们对事物的观 看方式分为三类(对于直接经验来说,是观 者直接自主地观看;而对于间接经验来说, 则是通过介质去体验他人的直接经验):

1.通过健康常规的视力观看;

2.眼睛存在生理问题或故意摆弄眼球的;

3.借助工具和手段突破肉眼视力局限。

健康常规的视觉经验指身体健康、视力正常的人们在日常的社会生活中获得的基本 功能层面的视觉经验。我们通过双眼最为广泛感知的就是这类经验,人们在生活中出现的各种各样丰富细腻的情绪也大多发生在这类经验提供的感知平台上。但常规的视觉经验一般不容易引起人们的兴趣,其普通的观 看方式也很难获得人们的重视;除非人们看到的事物属于异常,充满诱惑与刺激。

一般来说,眼睛存在生理问题或故意摆弄眼球的视觉经验,对人的感官履行应尽的 职责起着消极作用,作为视觉结果,其功能 常常存在缺陷。存在生理问题的视觉经验包 括本人因近视、散光、色盲、色弱、白内障 等视觉生理问题带来的缺陷体验,也包括本人因高血压、低血糖、高烧、醉酒、饥饿、中暑等身体的其他问题造成的不适体验;还包括故意摆弄眼球的经验(通过挤压眼球、故意斜视变斗鸡眼、拉拽眼皮等做法)获得的特殊体验。不以损害眼睛为目的来故意摆弄眼球的行为,更像是根据肉眼的物理特性寻找趣味经验的游戏。对于这一类经验来说,照相与录像均难以捕捉和记录,只有手绘的图形与精心设计的模拟虑镜可能会对此类经验的复原与复制有所帮助。因为此类经验在社会生活中没有直接的积极意义,人们很少有机会获得这个类型的间接经验;而这类视觉经验虽然在艺术作品中较为罕见,但其中可能蕴藏着促进艺术经验新陈代谢的巨大能量。

借助工具突破人眼视觉能力的局限,是生成视觉新经验的最重要的阵地,也是视觉技术发展的内在逻辑。人的认识能力、判断 能力、理解能力都与视觉经验密切相关。所谓“眼见为实”,人见到的越多,就知道的越多;人知道的越多,就觉得可信的越多;人觉得可信的越多,就会觉得世界变得越能 在人的控制之中,人就越有安全感。这是人类拓展自身视觉经验时的基本价值观念,深究起来,这种拓展不过是诸多深化认识世界的方法中的一种。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拓展视觉经验的原动力存在于对未知世界的好奇与想象之中,人们认为只有自己的肉眼真 实捕捉到的东西,才是最真实可信的感性经验,才能够作为判断想象准确与否的可靠证据;而不能够亲眼所见之物,会让人们感到好奇与不安,人们会不断对其进行猜测;于是,艺术作品往往会千方百计满足各种视觉需要,甚至借助想象穿越时空来制造一种替代性的满足。

而人们新的视觉经验往往会启发人类对世界产生新的认识。例如17世纪的伽利略(Galilei Galileo)通过光学望远镜观察月球,以他对宇宙的新发现帮助欧洲人纠正了 先人误导的错误概念;今天的天文学家们通过射电望远镜观察浩渺的星空,试图对宇宙的起源做出权威的解释;17世纪的虎克(Robert Hooke)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细小 的虫豸,激发了人们对于微观世界的思考; 今天的医学家们通过电子显微镜观察病毒, 希望人类能更加丰富和完善对生命系统的认知......这些视觉经验都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扮演着人类文明向前发展的催化剂或导火索的 角色,可以说,对视觉经验的拓展是人类文明不断发展演变的内在原因之一。

作为视觉技术发展的内在逻辑,突破人的肉眼视力的局限具体表现在六个方面:

 一、突破尺度。观察对象对于肉眼的分 辨能力来说存在着尺度上的限制,小于一定的尺寸,人的肉眼无法识别。以显微镜为代表的技术设备突破了肉眼对于微小影像的观 察局限。

视觉经验丰富的人比视觉经验缺乏的人拥有更多的解释世界的权力;经验丰富的人通过描绘讲述世界时使用的插图,获得了人们的钦佩与敬重,知识的权威通过这个过程 得到彰显;没有亲眼见过微观世界的人必然对这个新奇领域没有发言权,而微观世界是世界整体的组成部分,对微观世界判断的缺失也必将影响到其本人对宏观世界进行判断 的准确度。显然,显微镜的问世悄无声息地改变了传统的知识权力秩序,于是,对微观 视觉经验的竞争,努力看清越来越小的世界并认识其运转规律就逐渐成为学术权威的护身符。社会资源在人们竞争微观视觉经验的过程中得到汇聚并逐渐集中在新材料的使用 与新技术的发明上,科学家的直接视觉经验 作为科研成果则通过学者公开演讲与出版书籍的方式传播给民众,变成大家的间接视觉经验。

把小东西变大是视觉体验借助工具突破 尺度的主要技术特征。通过显微技术的发展,人们的视觉快速 地拓展着经验的领地,一系列曾经无法为人们所明确感知的事物在显微镜下原形尽显

通过显微镜下的观察,人们分析着世间万物存在发展的根本原因,努力揭开生命体有关生、老、病、死的神秘面纱,不断探索物理世界“小”的极限,这样的视觉新经验不断突破或颠覆了人们对于世界的认识,使人们惊异于世界的丰富多彩,感慨肉眼认识能力的有限,催促人们通过新的理解与想象跨越尺度经验的门槛,闯入从未经验过的新奇的微观王国。二、突破距离。人的肉眼能观察到的距 离十分有限,数千米之外的对象会因影像过 于渺小和过于模糊而失去观察意义,距离越 远,被观察对象的影像就越模糊,甚至根本 就消失不见。以望远镜为代表的技术设备突 破了肉眼所能观察到的距离局限。

因为存在着视觉无法跨越的空间距离, 我们的祖先才有了编创神话传说的机会,对 大地上和天空中那些遥远的看不见的地方做出想象中的诠释。这些诠释与逐步完善的哲学思想结合在一起,渐渐塑造出了地域文明的形象,例如美丽动人的神话故事“嫦娥奔 月”、“鹊桥相会”。但在天文望远镜出现之后,不论国人怎样依旧热爱这些美丽的神话传说,但已在心里给神话故事打上了“假” 的标记。随着人类的视野不断向远方拓展,历史舞台上的神话传说逐渐让位给了科学研 究中的天文物理。然而从某个角度而言,这两者还有相同的一点,就是统治阶级的少数 知识分子对视觉经验的解释呈霸权性垄断;所不同的一点,就是高科技比神话传说还要 独霸天下,当今的科学技术甚至没有了神话传说的地域性特点,而以一种全世界共认的 口气驰骋全球。如今,对遥远星空视觉经验的解释权仍旧掌握在极少数人手里,他们发布的研究成果并不比天书或狂人日记更容 易理解。特权阶级的这些人,天天坐在望远镜边上想象着什么大爆炸,还有动辄几十亿光年的时空跨度,这些言论在今天都成了他们描述宇宙和我们理解宇宙一定会用到的概念。联想到这些事情也许会让人不寒而栗, 在这个知识地位不平等的社会里,人们因为不具备某些视觉经验,就显得比无产阶级还 要贫困,连思考问题使用的话语都是借来的。

人们借助各式望远镜的帮助延伸了视 觉的有效距离,努力增强着望远镜的功能,希望让“一切都离自己再近些”,并依据那些有关星空的视觉经验构想着宇宙空间的模 式及其运转的规律。这些伴随望远镜而来的视觉经验在伽利略的时代做出了最有革命意 义的贡献,当时的这些视觉新经验让大众耳目一新,让西方社会逐步脱离了教会的思想束缚而变得生动而充满活力,“眼见为实” 的真理最终替代经卷的说道成为大众崭新的 世界观。之后,随着望远技术的飞速发展,技术重新扮演起像原来教会一样的在言论上实行垄断的角色。通过望远镜能看到的东西已经远到人类无法通过以往的视觉经验进行理解的程度;而对遥远星空的现有的视觉经验却不再能够起到更新思想的作用,而是不断地加固着有解释特权的堡垒。可以说,望 远镜使人类和能看到的对象距离越远,普通 民众和理解这些新视觉经验的距离就越远, 就越需要听从专家的解说,因为只有在他们的帮助下,人们才有可能认识这个宇宙世界 。

三、突破速度。人的肉眼对于运动达到一定速度的对象难以有效地捕捉视觉信息,视觉中的对象会变得十分模糊,如果移动速度足够快,甚至其影像会消失不见。以高速摄影为代表的技术设备突破了运动速度造成的观察局限。

速度带给人眼太多的无奈,任何迅速移 动的物体都很容易脱离我们的视线。那些快速移动并瞬间就从人的眼前消失的东西像有了魔力一样,能够牢牢抓住人们的好奇心, 因为每个人都想知道那一闪而过的到底是什么东西、长成什么样子、呈现什么形态,好 像只有看清它们才能感到心里踏实。这是一个高科技尽情炫耀特权的领域,以高速摄影、摄像为代表的技术系统,帮助人眼看清物体运动并设计出对物体的高速运动进行掌控的方案,在搞定人的视觉和速度这一矛盾的同时,这些逐步进化的技术设备也化身成 为人类迫于感官的召唤而不得不服从的统领。

让运动中的影像定住是突破物体运动速度影响视觉经验的主要技术特征。

高速摄影技术的发明,打破了人眼因物体运动速度极快而无法进行观察的限制,一个趣味无穷的视觉新世界展现在人们面前, 这就像一片神奇的新大陆,充满了未知的宝藏。技术的触角虽然将人类引进这片新大陆,但科技追上物体运动的速度之后让我们产生的新鲜视觉体验仍然不能为我们所充分理解,这些影像给人们感官带来的印象依然 没有被充分评估;不管怎样,高速摄影技术已经实实在在地影响了人们感知与理解世界的方式,成为我们今天评价与想象视觉经验的重要参照。

以艺术的名义,人们将有关速度的视觉体验转化为各种鲜活的视觉新影像,具体表 现在强调人的肉眼由于速度而产生的不适应和通过新技术带来的超级视觉感受以及玩味 那些因科技追上物体运动的速度而出现的视觉幻像等方面。

四、突破角度。人的双眼只有正前方上下左右不大于60度的清晰视角,而且视域的边缘是模糊的,当观察对象处于60度清晰视角之外的位置时,人的肉眼就看不到了。以球面镜和全景摄影为代表的技术设备突破了人的肉眼在角度上的观看局限。

《运动模糊的序列性观察》 杨威纸本铅笔素描 80cm×80cm 2006年 “视觉方式”课上的学生作业。

人眼的视觉角度是我们观察空间、形成空间观念的前提条件。我们的双眼生长在同一个平面上,在静止状态下,人的眼睛能 够对正前方90度夹角以内的影像产生视觉反 应,在60度夹角以内形成相对清晰的视域,在不大于30度的夹角内形成视觉关注的区域。90度的视角就将360度的环形空间分成了四份,这很有可能是我们人类形成上下四方概念的生理前提;上下左右、南北东西,世界各地的人类文明不约而同地借助六面的立体构造来理解空间。

假设存在那么一个部族,其成员的双眼 具备类似蜜蜂或苍蝇那种复眼的视觉构造, 他们的视域将比普通人类宽广得多,那么在他们的空间想象中,就不存在以90度角划分 空间、把空间一分为四的必然性,这个部落的成员永远不会形成上下四方的空间观念。

人的视角造成的视觉经验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我们对于空间环境的理解;而突破 这层经验的限制,其可能产生的影响则是难以估量的,笼统地讲,属于可视空间的一切 物体都将在视觉新经验的指引下重建秩序。对于现行的突破人的视角的技术设备来说,球面镜大行其道,其核心目的就是让视角之 外的一切影像同时出现在人的眼前;状如鱼 眼的照相机镜头,能够轻而易举地囊括180度角内的视觉空间;而全境摄影通过将多个角度的画面进行无缝连接,可以使360度的 环形空间同时铺平在人的眼前。这些设备与 技术提供了足够震撼人心的新视觉经验,为人眼突破视角的局限做出了实质性的贡献。但是,现阶段的这些视觉经验在对于我们所 希望达到的目标如扩充空间想象力、改造空 间观念来说,还没有达到理想的程度。艺术家们也没有十分重视这些新经验中蕴含的能量,许多人只是把这种新经验当成了花哨的 视觉表现形式。

五、突破黑暗。通常情况下,光线微弱到一定程度时,人的肉眼就会失去对影像的辨别能力。人们曾经借助火把和电灯提供的光亮驱走黑暗;而在今天,以夜视镜为代表的技术设备可以帮助人们直接穿越黑暗造成的视觉局限。

在人类漫长的进化历程中,黑暗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曾经扮演过不同的角色。对于我们的祖先来说,他们对黑暗的体验充满了恐怖的联想和敬畏的情结,在那些人眼看不 出究竟的黑暗角落,人们就会感到强烈的不安,似乎黑暗总会隐藏着嗜血的野兽或是凶恶的魂灵。人眼总是需要适当的光亮才能产生有效的视觉判断,以分辨周边环境的各类信息。可以说,人的视觉能力不足以在微弱的星光下看清东西,所以夜晚早先是不属于人类的;而能够在夜间行动自如的动物如狼和猫头鹰,因为它们有夜视能力,所以它们能在黑暗中自由驰骋。

自从掌握了对火的使用,人类与黑暗的关系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火焰的光芒帮助人类在相对空间范围内驱散了黑暗,人眼得以在火光的辅助下观察夜晚的世界,这使得 人们与黑暗的关系开始变得微妙起来。许多时候,人们都是借助黑暗的压迫性力量促成 或强化着人群的向心力。有了火光的时代, 夜晚的黑暗依然弥漫在火光能够照亮的区域四周,茫茫黑暗中那块最亮的地方成为人类文明的圣坛,各类氏族聚会、部落的巫术仪式、长老讲述民族历史的寓言故事,都在这样的环境中找到了理想的实施氛围。电灯的出现极大程度地改变了人类与黑暗的关系, 特别是在照明高度聚集的大都市,夜晚仿佛被取缔了,不夜城的街区竞相释放人们的激情,黑暗有时甚至成为需要去刻意追求的奢侈。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早已忘却了祖先与黑 暗斗争的艰难岁月,忘记了黑暗曾经饱含的危险意味,而把它想象成了滋养浪漫情调的 温床。

不管与黑暗相关的人类文化曾经经历过怎样的沧桑巨变,不管人们对于黑暗的态度产生过怎样强烈的反差,就人的肉眼的视觉能力来说,黑暗始终在炫耀一种霸权,它 全面封锁着视觉获取信息的途径。因此,驱 散黑暗,延长视觉有效作业的时间、拓展视觉能够作业的空间,就一直是人们追求的理想。让黑暗中的事物显形是突破黑暗局限的主要任务,以微光夜视镜、红外线夜视镜和红外线热成像仪为代表的技术设备最早在军 事领域崭露头角。毕竟,谁的视线能突破夜晚的屏障,谁在黑暗中能看清楚战场,谁就能更多地掌握战局的主动,就有更多的机会攻击对方,争取胜利。

今天,这些设备已不再仅仅服务于军方,我们每个普通人都获得了接触这类特殊 经验的机会。应该说,这些设备提供的视觉 经验足够新鲜感人;但是面对这些超越人眼 自然能力的视觉新经验,我们总是很难产生亲近的感觉,似乎我们面前存在着一堵模模 糊糊的隔墙,使我们和这些视觉新经验总是 不远不近、不冷不热,无法接近它们;而新 经验就好像站在隔墙后面向我们招手,鼓励我们穿越隔墙于它们亲密接触。实话说, 这些技术提供的视觉新经验对于不熟悉技术 逻辑的人来说确实不易亲近。技术逻辑就是 那面隔墙,人们既要认识它、熟悉它,又不肯在这个过程中使新鲜的思考迅速变质。可以相信,如果完全遵照先进的技术逻辑进行 思考学习,该观者有一天一定能够与技术提 供的视觉新经验亲密无间,可此刻的观者却 经站到了这堵“墙”的那一边,反倒是隔着“墙”在观望艺术创作了(图25、图26、 图27)。

六、突破屏障。光线不能穿越的东西挡在观者面前,肉眼就无法看到被它挡在后面的影像。人眼在面对不透明的屏障时,观察就变得无能为力;但以X光与核磁成像为代 表的技术设备现在可以帮助人眼穿越物理的屏障。

光是直线传播的,所以视线也是直的。在遇到不透明的障碍物时,人的视线无法穿越,又不能绕个圈子躲开,于是我们的视觉便遭遇了屏障制造的困境。

面对视觉屏障,最为简单直接的解决方法就是去除障碍物。由于种种来自身体内部的感觉,人们对了解自己的身体产生了强烈的欲望。那些体内的种种不适到底因何而起,在皮肤外面是不容易找到答案的。因此,执著的西方科学家拿起刀锯,一层层、一块块地肢解了同类的遗体,并将这项工作发展成系统认识人体的科学,即一门西方现代医学的基础学科——解剖学。解剖学的发 展消除了传统观念在人体上的种种禁忌,使人的身体摆脱了所谓神灵的绝对掌控,成为可以通过人类自己的科学手段进行深入认识并掌握其运转规律的研究对象。在文艺复兴之后的欧洲,甚至出现过向民众开放的专门解剖尸体的展示活动。可以说,起源于西方的解剖学在人类文明的启蒙过程中起到了和天文学同等重要的作用。

与西方人的执著不同,东方人的医学是另一种理解身体的智慧,一种几乎可以脱离视觉经验进行判断的智慧。东方文化决定了中医最初对看清楚身体内部构造没有太大的兴趣,他们努力在人体表面寻找能够显示体内问题的蛛丝马迹,结果也是成功的。想想 那些有经验的老中医,他们的视力可能已经退化,但只要能大致看清病人面部或舌头的颜色;再闭上眼睛静静地为病人把脉,根据触觉经验捕捉那些微弱的脉搏变化,以这些信息对患者的身体状况做出诊断。东方人在医学上对于视觉经验的重视不及西方人;显而易见,在本书所论述的范畴,西方人贡献更大。

为了在无法去除视觉屏障的条件下也能实现视觉穿越的目的,尤其为了隔着不便打开的身体也能看到体内究竟发生什么,以X 光透视为代表的技术设备被发明出来,并很快在医疗领域广泛应用。从最初只能模模糊糊地看到骨骼,到能够清晰观察肌肉血管和内脏器官,透视技术的发展速度十分惊人。今天,以MRI(核磁成像)技术为前沿的透视科学已经把目光转向对控制运动的人体神经系统的观测以及对于大脑思维电讯号的捕捉。这些工作取得的成绩将进一步破解生命的玄机。或许在将来的某一天,人类会在这些技术的支持下像制造汽车那样制造出和我们一模一样的人来;或者更夸张一些,制造 出像变形金刚那样有着人类思维但具备钢铁 躯干的机械超人。

倘若在不借助高科技的条件下不去除视觉屏障而实现视觉穿越,那必须拥有另外一个前提,就是屏障本身是透明的,是能够被 可见光穿透的。以玻璃为代表的透明材料在 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我们用它做窗、做门甚至做墙,生活与工作的空间处处 离不开玻璃,使我们既与其他空间相隔离,又能清楚地看到被隔开的整个空间。玻璃的使用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因为应用这些透明材料,那些砖石或木头制作的通透的异型山洞有机会变成全封闭的但能够透光的空间;透明材料在物理空间上进行封闭却继续延伸人的视线,人们可以安全地躲在窗子后面欣赏屋外的倾盆暴雨,而不用担心会被淋湿或是冲走(图28、图29、图30、图31、图 32、图33、图34)。

所谓突破,意味着超越固有经验,超越人们在该领域原有的保守与偏见,通过创造新经验创建未来。对于借助工具突破视觉的局限来说,大多数人都没有机会利用技术设 备去亲身体验,关于这方面的视觉体验主要来自间接经验;而实际上,任何一种尖端设备提供的直接经验都会让人感到兴奋,以科学技术呈现的鲜活画面通过自身的魅力有可 能会催生出远比其间接经验的传播效果要丰富得多的人类智慧。

视觉技术发展的这六个方向,也预示了六种有关视觉艺术的思考角度;围绕其中每一个角度,艺术作品都贡献着独特的经验。视觉新技术与艺术新经验之间有着如下四种 关系:1.通过技术设备产生的人的新视觉经验,本身就具有社会文化层面的创造性与启发性,可以毫无疑问地被理解为艺术领域的新经验;2.视觉吸引力就是艺术资源,新奇新鲜的东西总会吸引人们的目光,通过视觉新技术提供的视觉新经验常常成为获得艺术 家青睐的优势资源;3.艺术创作对经由新技术生成的视觉经验及其连带的社会关系进行反思,能够寻找到独特的批判性思考的角度,这些思考经过感性包装将有机会生成深刻有力的艺术经验;4.以艺术创作为主旨的工作也可能成为创造新视觉经验的主体,这时的艺术创作与技术发明在生成视觉新经验的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并无二致。

剖析老新闻——枪击越共》 姜迪迪 纸本铅素描 100cm×80cm 2006年 “视觉方式”课上的学生作业。

实际上,借助工具突破人眼视觉能力局限的过程就是一部视觉新技术的发展史。我们希望,根据这个过程建立起一个可供参照的坐标系,使我们得以从更宏观的角度判断艺术经验所在的位置,并对可能出现艺术新经验的环节作出预测。

 

下一页谈中国画的创作规律上一页两种画派和一种以偏概全的画派观 ——读周积寅先生《中国画派论》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201401期
· 战争与幻想 ——弗朗西斯科·戈雅的版画世界
· 收藏历史与文化(六) ——维天之命,玉为祥瑞——夏、商、西周玉器
· 新经济下当代壁画发展的新策略
· 浅谈中国元素在当代网页设计中的应用
· 画幅大小与画面效果
· 两种画派和一种以偏概全的画派观 ——读周积寅先生《中国画派论》
· 视觉方式简述——视觉经验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
· 谈中国画的创作规律
· 关于艺术品金融化的再思考
· 中国艺术金融的野蛮生长
· 艺术金融亟待学理性和政策性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