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看来,艺术与金融的结合分为两个层面。 第一个层面,我理解为应用性思维, 即是在现有条件下打通艺术与金融的接口,用现成的金融工具,直接服务于艺术经营活动,这是变通的做法,是简单的套用。诸如:艺术品抵押贷款、艺术品基金、艺术品信托等等,工具是现成的,只是标的物发生了改变。但由于艺术品自身的特殊性,这种简单套用在实际操作中出现了很多问题。这是因为,艺术与金融原本就是两股道上跑的车,一个浪漫且充满不确定性,一个理性而又按部就班,两者是不兼容的,强扭在一起的“瓜”自然不“甜”。这是问题的一方面,从另一方面看,艺术品作为人类的稀有精神财富确有市场价值,而且价值不菲,它同时具有保值增值和抗贬值的特点,时间越久这种特点就越明显,它还是成功人士固有的偏好。因此作为以追逐财富为目的并为成 功人士提供服务的金融业,自然对艺术品情有独钟。所以我曾形容他们像一对隔河相望 的痴情男女,相互间虽然秋波频送,但只能望河兴叹。想要会面可以有三种选择:游 泳、造船、建桥。有大胆者毅然纵身入水,搏击风浪,偶获成功,但终因无章可循而难 以复制。这就是不时见诸报端的某某银行放了一笔艺术品抵押贷款或版权质押贷款。我敢断定:凡属于这种作为的项目要么是一时冲动的拍脑袋行为;要么就是用有形资产抵 押的做秀。在现有银行信贷体系和风险控制 条件下,如果该项目的操作走不通是正常的,走得通的只能是个案。造船虽然安全一些,但由于艺术品具有海量、非标准、轻资 产且价值不确定的特性,为了每一次约会而 要造一艘特定的船显然是不合算的,所以没有哪家银行愿意做这种傻事。剩下就是建桥了,虽然工程浩大,但却一劳永逸。建桥面并不难,难的是造桥墩。我以为,这桥最少 需要四个桥墩,它们分别是:产权界定、鉴定评估、担保补偿、流通处置。其实这是按照银行的操作程序所做的调整,与房地产抵押贷款走的是一个流程。上述这个观点我3年前就曾提出过,今年我在小范围内做了实践,事实证明这条路是走得通的。在我指导下,北京东方雍和国际版权交易中心联合国华文创担保及北京中小企业再担保一致推动的文化无形资产质押融资的普遍性服务机制,以文化无形资产(主要是版权价值)在贷款期内可实现的价值评估认定的基础上,以版权质押为核心反担保,通过利用国际版权交易中心设立的“文化无形资产质押处置周转资金池”,形成三方对银行的联保。当文化无形资产质押债权融资出现不良时,由资金池及联保机构实施赔付,所质押文化资产及相关合约交由交易中心设立的“文化资 产托管处置平台”进行处置,处置收入回填周转资金池及联保机构。此项服务在短短1年时间内已帮助40多家中小文化企业实现6亿多元人民币的贷款,是真正意义上的无固定资产抵押的文化无形资产融资。 这里有三个关键点:一是专业的无形资产评估机构;二是要有风险补偿机制;三是要有专业的文化资产处置平台。谁评估谁担责,以补偿机制作为缓冲,确保银行资金的 安全性和时效性,因为银行不是终极风险承担者,而只是一个过桥,岂有不通之理。这实际上是在银行现有体系之外做了一个专业闭环的设计,从而实现专业可复制无固定资 产抵押的文化无形资产融资之路。 第二个层面,我理解为颠覆性思维,不是简单变通,而是一场变革,是另辟蹊径, 是把文化、科技与金融进行跨界整合,从理论创新到模式再造。这是对各种机制的原有 生态、业态和形态的彻底改变,是全新的概念和工具。诸如艺术资产证券化、艺术品组合产权投资、艺术银行、艺术家上市计划,基于文化消费大数据的文通卡、基于移动互联和二维码技术支撑的版权云及版权专业银行,还有与资本市场接轨的文化新三板等等,这些都是结合市场需求、技术进步、产业特点和金融原理进行的创新和尝试,是符合社会经济发展趋势的控索模式,也是我们必须面对的课题。对此,我们有充分的理由。 一、从社会发展规律来看:从物质到精 神,从小众到大众,从专业到混业(混合业务),从低端到高端,是有其内在逻辑的, 人类的进步缘于不断创新,创新是要付出成 本和代价的。而创新一旦成功,不仅仅体现 在利润和荣誉上,更体现在推动社会进步的 意义上。对于人类社会发展的轨迹,我归纳为从劳本(王道)到技本(霸道)再到资本 (人道)最后到思本(天道)的四阶段。物质是有限的而精神无限,工业经济为文化经济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而文化经济正在 来临,我们要正视这次转型和变革。 二、从金融业发展的角度来看:同质竞争已呈白热化,需要更多个性化的服务,文化的特性为其提供了可能。从金融资产的安全性考虑,风险过于集中在物质形态的土地、房产上是不明智的,艺术品是分散风险、增加客户黏性度的上佳选择。从银行转型的角 度考量,更是应该和大数据、移动互联、客户需求紧密结合。银行只有融入社会变革,才能立于不败之地。银行是到了该改变的时候了,不主动变革就将被动地被改变。 三、从国家经济建设的战略高度来看: 近年来美国牢牢抓住科技和金融两条主线, 把华尔街和硅谷紧紧捆绑在一起,硬是烧出了比尔·盖茨和乔布斯,引领了全球经济的发展方向。在科技与金融方面,我们暂时还没有能力与美国竞争,但文化是我们的独特优势,也是人类发展的高级需求。如果我们能把文化、科技、金融紧密结合,将形成我国独特的核心竞争力。五千年的文化积淀尤如一座富矿,是取之不竭的新能源,从这个意义上讲,三者应该融合,也必须融合。 综上所述:文化筑底、科技驱动、金融创新、跨界整合是中国艺术品市场的一次划时代的选择,是在该领域里的一次跨越式革命。而要完成这次跨越,我认为必须做好三 项准备工作。 一是理论准备:要重新构建文化价值体系,要改变长期固化在人们脑海中的实体经 济和硬财富观念,使人们真正认识到精神财 富也是人类共同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和物质财富一同构成人类总财富。不仅要认识到,还要体系化、数据化。如果说物质财 富是硬财富,精神财富对应的就是软财富; 软财富对应的才是软实力,软财富只要和市场需求挂上钩,通过专业服务和公开市场是可以产生数据和形成价格的,也是有规律可 循的;可惜的是,软科学有人研究,软实力有人研究,唯独支撑软实力的软财富鲜有研究。财富的构成与变化始终是经济学研究的重点,财富标志在不同历史时期也是不断变化的,都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只有从理论上确认了软财富的地位,并从实践中提炼出文化价值体系,才能真正让文化资产登堂入潍坊银行艺术品融资座谈会室,进入财富的总盘子,才能真正改变人们 的思想观念和改变银行的指标体系,才能实现跨越式革命和催生一系列新的商业模式。 二是基础准备:大到法律、法规和相关配套政策,中到产权登记、评估鉴定、行业监管、权威发布等中介组织的设立,小到从业人员的培训和资质认定,都需要高级管理层设计和系统性安排。必须做到先试验后推广,切忌一哄而起、多头并进。只有打牢基础,才能为新一轮变革提供必要的支撑。 三是平台准备:文化资产的定价、流 转和数据采集是构建文化价值体系的关键。这就要求具备专业的、相对独立的并集中的公开交易平台来保证交易的公开、公平、公正,来完成确权、确质、确价,来实现增信、增量和增值。通过公开平台集中竞价发 现价格,通过数据积累找到规律,形成价值体系,通过科技手段和金融工具引导大众进入,拓宽投资渠道,固化闲置资金,促进文化消费,促使文化要素向产业转化,助力产业升级。这就是我当年提出文交所概念时认定的文交所的历史使命。 得到这三个条件具备之时,前面所提到 的文化资产证券化等一系列金融创新将不再是空想,而将是实实在在的金融产品服务于社会,并将颠覆人们在经济生活中的传统的思维方式、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现在举国都在讲中国梦,我也有一个文化梦。我的梦想就是让文化插上科技和金融 的翅膀,飞入寻常百姓家;让五千年的中华 文明转化为现实的财富在中国大地涌动;让炎黄子孙不再屈就于世界产业链的底端,而是以文化经济引领社会的变革和进步,骄傲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彭中天/全国文交所共同市场秘书长、 北京东方雍和国际版权交易中心首席顾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