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王薇 摄影:郝志鹏 图片提供:谭平工作室
试想,站在中国美术馆主厅当中,环顾空阔的四周,唯见一幅长40米、宽20厘米的画作似长卷一般延展开来,贯穿美术馆主厅巨大的弧形墙面,呈现于画面之上的则是一条长长的充满着节奏感的流动线条……这样的景象将给观者带来怎样的视觉冲击与心理震撼?这幅名为《+40m》木版画的创作者便是中国当代抽象艺术大家谭平。一直以来,谭平追求着艺术语言上的极简表达,在不断探索尝试、自我超越之后,这一切凝结成为一条藏万象于极简的绵延长线,书写着艺术家对生命的叩问、对艺术的求索。
谭平
《 +40m》
到达谭平的办公室,已是傍晚时分。经过一天的忙碌工作,谭平看上去依旧神采奕奕。自然而然,话题从谭平将于中国美术馆展出的新作《+40m》开始。“在中国美术馆中厅做展览,对一个人的一生来讲是重要的,会用全部的力量放在这个展览上,更何况这是中国美术馆主厅举办的第一个中国艺术家的抽象艺术展。有了展览计划之后,我做了一个提案,题目叫《空间》,希望作品和空间能有一个很好的结合。”问及作品的创作始末,谭平娓娓道来,“按照原来的想法,这么大的圆厅,中间应该放几件幅面很大的重要作品。我那天去的时候,正好有一个很大型的中国绘画展览开幕,当时我看到圆厅展览的作品有的足有三米宽两米高。因为墙是圆的,作品下面都有一个弧形的灯光投影。当时我的直觉是,这个圆厅不适合挂大型平面绘画,只有一个和这个圆的墙面非常贴切的作品才能显示这个空间的意义。”
《+40m》竖挂场景
在现场萌生这个想法之后,谭平就一直琢磨着如何在中间放置一件作品,使其在圆形的环绕下呈现出立体之感。“曾经想用我的细胞的造型转换成一个空间作品,做一个圆的线性的雕塑。又去看了几次,有一次突然想到,如果说只用一件作品,用一根线来完成的话是否有可能?”就是这个突如其来的灵感促成了作品的诞生。“我选择木刻的方式完成,这和我以往从事创作的经验有关。所有的人生经历、对艺术的理解,都在刀和木板接触的一瞬间体现出来。” 在经过充分的准备之后,这部承载着艺术家深厚功力的作品以六个小时一气呵成。“不能断,否则气韵就断了。”一直以来,谭平在作品中力求把生活中的体验转换为视觉形象。“在刻这条线时,就像爱因斯坦相对论一样,时间过得相当缓慢。人生就像这条线,每天会遇到不同的事,但总体还是往前走。”
事实上,线的表达一直连贯存在于谭平的艺术创作之中。早在80年代,他就绘制了很多与线有关的作品。“那时我画了很多地平线、海平线的作品。在柏林学习的毕业创作又是线,是竖线。再后来做了一些版画,都是横线,是强烈的黑白对比。这个脉络是一直贯穿的,只不过这次更长,是无始无终的线。”综观谭平以往作品中的线,所呈现出的效果是静态的、物质性的,而《+40m》中的这根线则更为抽象、更为形而上。对于观众可能会产生的反应,谭平抱有开放而包容的态度。“人们到美术馆看展览时通常给予很大的希望,突然发现只有一根线,会想很多,这是天与地的交界线?还是山川?河流?可以发挥充分的想象力,这也是对观众心理的挑战。主厅后面的走廊展出的是一根线的影像,与观众互动。前面的《+40m》是静态、传统的表达方式,人们是在观赏,走到后面突然进入一个可以互动的空间,慢慢走的时候,这根线就像人的心电图,观众发现和这根线有了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