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题》-33×98cm-铜版画-2000年
也是在1993的时候,谭平开始尝试木刻版画的创作,“记得木刻版画是1981年在美院学习时的必修课,只有两周时间。今天的选择主要原因是木刻版画与铜版画比较而言尺度可以做得更大一些,这只是最初的想法。当拿起木刻刀在三合板上刻出线条的时候,如同生命在运动中诞生。”当谭平在水族馆看到很多海底生物在水中游动的时候,一个椭圆的形状浮现在他的眼前,挥之不去。“我在木板上,用木刻刀去尝试表现这种运动、碰撞、漂浮和繁衍的感觉,这些形状并不具象,也不能称其为抽象。它既不是有意味的形式,也没有什么特殊的象征意义,流畅中追求质朴,它介乎绘画与素描之间,介于完成与非完成之间,它在不停的运动,它简约,却生动。我尝试用最极简的语言来表达,用以考验我的自信心和勇气。”
1994年回国后,通过在教学中对建筑与环境艺术专业的接触,谭平开始对建筑的理性思维和建筑的模数概念产生了兴趣,“20乘20方块”系列由此产生。“我分别腐蚀制作了三十余块边缘略残缺的铜板,每块约20乘20厘米大小,每次印刷就从中挑选部分铜板进行组合,多次重叠印刷产生不同的效果。三十块板的组合有无限的可能性,作品也就源源不断地做出来,这与绘画的过程有些相似,铜板如同颜色,每一次调配都是不一样的,每一次印刷都充满着创作的激情。”自此,谭平的版画开始出现独的状况。“从事抽象艺术有点像走一条不归路,一旦进入,就很难回头。”多年的版画实践,特别是在抽象艺术领域的探索中,谭平深刻地认识到,抽象艺术不是一个画面看起来没有具体的形象、只是点、线、面、色彩或是笔触、或是材料完美组合的结果,而是对世界的认识和感悟,对生命的认知,对艺术理解的具体表达。“你对世界的认识决定了抽象艺术的生命。在创作过程中一旦这种原创的东西逐渐淡忘,形式语言浮现于画面的时候,作品也就失去了精神的意义和个性视觉的独特魅力。真正的抽象艺术是最能直接表达自己个性的艺术。”
每一位艺术家都曾经或多或少地受到过前辈大师的影响,谭平自然也不例外。在最早的时候,赵无极的作品就曾对他有所触动。“从他的抽象当中能够看到意象的东西,能够想象成山水。”到了德国之后,蒙德里安的艺术对谭平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通过参观艺术展览、阅读大量学术书籍,谭平对蒙德里安作品的认识经历了从费解到喜爱的过程,“我会去分析他作品背后的不同逻辑,他的每张作品都非常的理性,数字化、模式化都在他画里面有所体现,他能够通过数字逻辑使作品丰富。”此外,罗斯科作品所具有的深度性也影响到了谭平的艺术创作。在他看来,罗斯科的艺术在某些方面与东方艺术有着非常相像的地方,“东方的艺术总是希望让人进到画里面去畅游,罗斯科的画也是要将人吸进去,让人进到里面和他一样去沉思、悲伤。我经常长时间地凝视他的作品,甚至产生错觉。”谈论着先辈大师的艺术,谭平的激动之情溢于言表,从中分明能够感受到他对艺术发自内心的热爱。
谈到中西方抽象艺术的话题时,谭平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东西方抽象有区别,但双方有一个模糊地带,并不是截然不同。西方强调绘画性,但也不是没有书写性。有很多艺术家强调在画的过程中表达自己,特别是抽象表现主义,比如通布利,都是强调书写性。中国的绘画除了书写性,也有绘画性。很多东西都很相似,只是表达方式有所不同。中国的绘画、书法存在很强的抽象因素,它会给未来抽象艺术发展提供可能性。”比起对立,强调共性体现出谭平更具视野的思考模式。
一路走来,谭平在抽象艺术创作上不断地突破创新,留下了稳健探索的足迹。一幅凝聚着艺术家深厚功力与积淀的《+40m》昭示着谭平的创作正式进入了观念艺术领域。审视艺术在自己人生中的意义,谭平言道:“艺术创作是我生命当中特别重要的一部分,对我工作之外的生活形成了补充。”无论生活是如何忙碌,在纯粹的艺术世界中,一切都会在谭平的手中幻化为一笔举重若轻的线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