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当代水墨艺术家的精神自白与水墨私语——蔡广斌当代水墨创作专访

艺术中国 | 时间:2012-10-11 16:36:12 | 文章来源:《库艺术》杂志

读书>

采访人_于海元

蔡广斌

库艺术(以下简称“库”):您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进入中国美院国画系之后,二十多年来一直在进行水墨创作,在水墨领域内也进行了很多的尝试与研究,并凭借“窗”、“手工影像”等系列作品确立起在当代艺术界的地位。可否首先回顾一下您水墨创作的演变过程?

蔡广斌(以下简称“蔡”):中国现代水墨艺术从上世纪80年代的启蒙时期开始。当时我考入的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的水墨研究走在了全国的前列,由于我们对西方现代主义的研究使之开始了用水冲、烟烫、拼贴等手段打破了墨法的壁垒,并结合了西方现代艺术元素。上世纪90年代后实验水墨艺术领域将这种方式细化并出现了各种不同的艺术形式。但这种突破性的实验尚处于用西方现代艺术方式及意识、再结合中国传统方法的一种“现代主义艺术形式”的重现或再现阶段。

有意义的是后来,中国当代水墨艺术在两千年之后,从我与一批水墨艺术家开始的探索——当代艺术观念及水墨的“当代”性的探索使中国当代水墨艺术真正的确立在中国当代艺术领域之中。其实无论是用什么样的眼光看待当代艺术,都否定不了当代水墨艺术已经开始进入到中国当代艺术领域并建立了它特有的“地位”,尽管这其中的艺术家并不多,甚至有质量的水墨艺术家在国内只有几十人或十几人而已。但这已经很有作为了,因为生活中金钱与政治的压力让大多数探索性的水墨艺术家处于尴尬的境地。

我的水墨艺术演变过程经历了上世纪80年代的启蒙、主要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更早的八十年代便进行了各种艺术手法的挪用与实践,如当时的水墨人体写生,开始了中国最早的现代写生方式,但九十年代后我更加主动的将现代主义表现手法融汇于笔墨形式之中。最早的作品如《抽象》、《街头》体现了立体主义式的构造形式。之后《 门里、门外 》、《炎热的夏季》、《忧郁》等作品使那一时期的构造形式自然化,表现主义艺术形式与作品体现的时代观念与个人心理明确的凸显出来。《融》、《峰顶》、《境》用传统的工笔染韵方式,加大了造型烘托力度及染化的面积使表现当代现实题材准确而到位。上世纪90年代末的《寒江独钓图》、《 痛苦 》等作品在艺术观念与水墨及设色表现手段上已经具有当代意义。

2000年后《窗》系列作品的出现是我移居上海之后对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居住方式的检讨。一种反思内心而出现的表达形式,当然,那时考虑到传统笔墨方式的结合,对毛笔在绘画过程中如何自然化做了许多艰苦的研习。《窗》题材我用了5年左右时间,之所以用了这样长的时间与我在上海不同的居住地点有关,在浦东与杨浦的三个居住地,我发现自己都是在不由自主的情况下对窗外的景色有兴趣,“注视”与多次发现,使我对窗的概念更加明确。这是我自觉的将艺术创作与生存结合起来的实证,使我的作品走入了观念化。

2006年我去了上海崇明岛,之后作品又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其艺术观念及表现形式被理论家称之为“手工影像”“影像水墨”“水墨影像”等等。《陈海公路》《东滩》《江湾》等等系列作品的出现,是我对社会群体的现实心理走向、个体意识的隐秘性分析研究后开始的,以此我的艺术观念与表现手段完全融汇于个人心理化,这对于我是一个新的开端、一个创作的新阶段。将绘画方式转向心理化的纯粹墨色形式,我觉得在一定成度上完成了当下社会视觉心理需求,作品所表现的观念意识也更加明确到位。

1  2  3  4  5  


库艺术30期

张肇达:内化于自然的精神性书写

潜居经年,灵光一现——祝崑油画作品中的“天机”

读田黎明的绘画艺术

胸无成竹•笔随意动——谈陆春涛观照自然的别样视角

一个当代水墨艺术家的精神自白与水墨私语——蔡广斌当代水墨创作专访

“士气”之变:黄宾虹画论中的观念与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