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水墨系统与中国当代艺术新维度

艺术中国 | 时间:2012-10-11 16:22:00 | 文章来源:《库艺术》杂志

读书>

文_皮道坚

刘子健-水墨二号-140cmx70cm-水墨宣纸-2004

关键词

水墨性 水墨精神 水墨方式

新时期以来,中国画或水墨画艺术之所以成为一个争论不断的学术问题,成为传统主义者与革新派人士争论的焦点,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人们对这种属于本土文化的感知方式和表达方式以及这种方式所基于的价值观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意义何在,有着全然不同的认知。进入新世纪,伴随着知识界对于全球化的思考,人们开始考察欧洲和美国以外国家在现代化过程中的不同发展轨迹,反思是否有“另一些现代性”[another modernities]存在。与此同时,中国的文化界和艺术界也在思考如何定义“当代性”,如何使众多有着优秀传统文脉的本土性文化诉求重新获得新的文化位置。由此,越来越多的人逐渐意识到,在不可避免的经济全球化过程中,中国特有的传统媒材艺术的当代化过程和当代性呈现,在这个背景下,将具有特别的“范型”意义。而与此相关的思考则是,全球化的价值体系基准何在?以及,同一的经济全球化是否还为文化多元性保留着可能性?

也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当代艺术领域开始有了明显的变化,人们自觉认识到,中国当代艺术应该有自己的“当代性”,中国当代艺术应该与中国本土文化资源发生密切关系。1990年代中期关于“实验水墨”的讨论以对“水墨性”语言方式的探索为契机,进入到从文化精神层面来深入地对传统资源进行重估、评价和利用。以便从更深层次上关注中国当代艺术的文脉,创作表现当下感受的、有本土传统文化根源的当代艺术,中国当代艺术也由此而获得了新的维度。这新的维度已在近年来中国当代艺术的诸多实践中充分展现出来:有利用传统的媒材表达当下的价值观念和精神追求,也有将水墨性、水墨精神和水墨方式植入层出不穷的新艺术媒材,以之作为东方文化精神的新载体,如邱黯雄的水墨动画《新山海经》 。从2010年第七届深圳国际水墨展中邱志杰的《两棵树》、谷文达的《碑林唐诗后著》、杨福东的《留兰》、彭薇的《半身寺院夜》、刘俐蕴的《山水图卷》等作品中亦能十分清晰地把握到这一新的维度 。这些当代艺术作品无论在艺术媒材、艺术理念以及艺术的言说方式上都有着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核心的源远流长的艺术史文脉、有自己极为鲜明的文化特色,并揭示了当下中国新的价值观和人文精神。中国当代艺术创作因此而出现新的机运,显示出勃勃的生机。

作为当代中国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水墨画领域所呈现的多元化发展态势更是令人鼓舞,由传统派、学院派与实验派组成的水墨艺术系统,贯通古今、联系中外,这样一个开放的水墨艺术系统前所未有地刷新了近代以来的中国艺术史。它的传统派,主张回望传统、回归古典,联系传统文脉,传承本土文化精神;实验派注重当下感受和体验,维护个人之独立性以强调艺术家的知识分子立场,因而与当代艺术交叉,并成为中国当代艺术的一部分。居间的学院派则广泛联系中外古今,四通八达吸收、传递、输送各种文化资源,并力图以现代化而非西方化的方式,进行当下的文化创造。中国现代水墨艺术系统是一个最能体现本土文化精神或说是“在地”[in-the-site]文化精神的艺术系统,其中的三股力量形成了一个互补共荣的充满张力的有弹性的结构。以下本文将以几位大陆水墨艺术家的创作为例,展示这一充满张力的水墨艺术系统的内部联系。

1  2  3  4  5  


库艺术30期

张肇达:内化于自然的精神性书写

潜居经年,灵光一现——祝崑油画作品中的“天机”

读田黎明的绘画艺术

胸无成竹•笔随意动——谈陆春涛观照自然的别样视角

一个当代水墨艺术家的精神自白与水墨私语——蔡广斌当代水墨创作专访

“士气”之变:黄宾虹画论中的观念与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