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 大佛殿1980年维修
张掖大佛寺始建于西夏崇宗永安元年(1098年),已近千年历史。大佛殿为大佛寺主体建筑,殿内主尊释迦牟尼涅槃像为亚洲最大的室内木胎泥塑卧佛,殿内一层墙体及二层木板屏风保存有530余平方米的明、清壁画,是一座集建筑、塑像、雕刻、绘画和文物为一体的艺术殿堂。明、清及近代曾数次维修,由于自然损害和历次修缮不彻底等原因,20世纪80年代在大佛殿病害险情不断加剧的情况下,由文化主管部门组织当地建筑公司对大佛殿进行了抢救性加固维修。由于当时施工工艺的局限和缺乏有效的保护经验,一定程度上对大佛殿壁画保护造成了不可避免的干预。本文主要通过介绍2005年--2010年大佛殿壁画、彩塑维修工程中发现的部分壁画病害(空鼓、裂隙、历史加固)形成的原因和敦煌研究院文物保护技术服务中心采取的保护修复工艺,把历史干预对壁画保护的影响作以浅析。 一、大佛殿建筑、壁画概况 大佛寺,原名卧佛寺,始建于西夏崇宗永安元年(1098年)。大佛殿为大佛寺主体建筑,原为二层重檐歇山建筑,明、清两代进行过修葺,历史上封建皇帝三次为大佛寺赐名,可见大佛寺当时的宏大规模及其重要影响。乾隆十二年(1747年)大佛殿被改为两层三滴水歇山建筑。宣统二、三年,清代最后一次对大佛寺作了局部维修和彩绘。1979-1980年由于自然、人为因素、以及建筑本生结构不合理等因素,由原张掖县建筑公司对大佛殿建筑进行了抢救性加固维修。2005-2010年全面实施了大佛殿建筑、壁画、彩塑保护修复工程。(图1、图2) 大佛殿壁画主要分布在大佛殿一层墙壁及二层木板屏风之上。一层墙体由28根木柱组成长方形柱网,内用土坯垒筑,外墙青砖包砌。地仗为草泥(粗泥层)和石灰(细泥层)构成,厚度1-3㎝不等。一层壁画主要是东壁、西壁、南壁、北壁、卧佛背后西壁;其中东壁:96.25m2;西壁:103.2 m2;南壁:68.08 m2;北壁:68.08 m2;卧佛背面西壁:47.12 m2。木板屏风画分别于二层东向面、西向面板壁之上,共计17幅,面积161. 5 m2。(全文见《文物鉴定与鉴赏》杂志第31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