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艺术中国文献——1985—2010”展览现场 黄静远(艺术家):如果当代艺术评论能像影评的发生率、参与率、切身率那样高,似乎也是很有前景的事情。自从类似超女的选秀节目出现以来,我一直“嫉妒”什么职业都可以做到电视的真人选秀逻辑里去。要是有一个评选谁是最好的艺术家的电视节目,那应该怎么做?怎么硬化标准,怎么电视化文字评论,怎么通俗化一个少数人的职业/特长。去年这类节目在美国出来了,评选优秀的视觉艺术家,蛮好玩的。二 . 2011年元旦,宋庄美术馆举办“行为艺术中国文献——1985-2010”展。开幕式上,几位没有入选的宋庄行为艺术家在现场进行行为艺术表演,对该展览进行抗议。请您针对该事件或这几年行为艺术现状进行评论。 李笑男(博士后):展览体制自诞生起就伴随着权力,印象派也是从“落选者沙龙”开始展开面对社会的更大可能性的。但对艺术而言,我们更希望看见的两个字应该是“权利”,而不是“权力”。行为艺术是一种灵活机动的艺术形式,它的产生伴随着反抗体制规训的努力。行为艺术所形成的自身艺术语言体系是当代艺术非常有代表性的组成部分,它的非商业性也是它的活力所在。如果行为的“哗众取宠”被作为作品的组成部分和实现作品目的的必要手段的话,无可厚非;如果“哗众取宠”成了行为艺术的目的,无疑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盛葳(艺术史博士):这很合理,主办方有自己的标准,而落选者则有申诉的权利。未见闻“抗议”艺术家的作品,很难判断是否该入选。行为艺术近几年越来越困难,这种困难一方面来自外部环境的许可和容纳度,另一方面也源于行为艺术自身的规律,难以在原有逻辑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其边界。行为艺术的举步维艰是世界艺术所共同面临的现状,作为“异议者”出现的行为艺术,本身就不倡导本体、本质,所以并不需要坚守一种固定的“行为艺术”模式。该放弃的,让它随风去吧,该留下的,自然会在浪涛退去后沉淀在沙滩上。 蒋文博(高等教育出版社艺术教育中心主任):艺术制度是一整套庞大的系统,它不仅仅包括进入展厅的展览行为、进入拍场的拍卖行为、进入画册的出版行为等,同时也包括落选艺术家的展出、民间自发的交易、内部交流的印刷等。宋庄文献展落选的艺术家,他们有权保持沉默,同样也有权如同火山爆发般表露自我的观点,用行为艺术的方式展示出来。历史也显示,艺术制度的边缘从来都是处于模糊状态,被“官方认可”的艺术家与“在野状态”的艺术家,始终处于转换不定的过程中,永远都不存在固定的艺术家身份。在一定意义上,“艺术制度”倒像是坐在火山口上的顽童,那些随时可能喷发的岩浆,它既要熔解现成艺术制度,却又是艺术制度真正的内在力量。 夏彦国(策展人):当代艺术的圈子化,江湖化非常严重。“去江湖化”对于批评家来说是非常必要的。艺术家等其他从业者也应该尽可能去除自身生活和创作的悖论性。如果艺术家都能洁身自好,有独立的人格和精神。打破既定的游戏规则,不被规则左右和诱惑,才是正道。无知徒增匪气,混乱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