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中国

微言大义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1-03-25 15:44:29 | 出版社: 中国当代艺术基金出版社

 

 
“行为艺术中国文献——1985—2010”展览现场
 

李笑男(博士后):对艺术语汇的分析和批评能力是进行艺术研究的一个基础,立足艺术本体,在艺术的语境中进行对艺术形成的判断才是最终生效的。观念艺术的产生也是艺术发展自身逻辑演变的一个结果,如果脱离作品的视觉转换形式而只谈观念,自然成了无本之源。当代艺术的发展自身充满着不确定性,艺术的边界也一再地被重新界定,作品的观念性在当代艺术的评价体系中占有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问题的核心是,对当代艺术作品的评价需要建构面向作品的逻辑线索和体系,不管是个人性的还是普遍性的。观念不是随随便便谈了就能生效的。盛葳(艺术史博士):《南都报》的提问导向性很强,无论谁回答,不看下文亦可猜出一二。中国艺术批评的确存在很多问题,包括对作品的分析问题。但根源并不完全在批评和批评家,毕竟,不重视形式语言、图解观念的艺术家随手可抓出一大把。因此,这个问题更是中国当代艺术的整体问题,很多时候是艺术家随手画个饼,批评家随口说说而已。不仅如此,艺术批评面临的问题还非常多,譬如,作为艺术生产机制中的一环,大量无意义评论文字的产生,是全球艺术批评在艺术资本时代共同面临的问题:那么多文字,有谁在真正读?而且,如果让习惯阅读中国批评文字的读者去读西方艺术批评,总会觉得大多数通篇都在“描述”,不过瘾、不给力,隔靴搔痒;而另一极端则是,艺术作品被作为阐释艺术理论的证据,如果没有共同的知识平台,则很难读懂。它们亦非尽善尽美。事实上,艺术批评的类型很多、目的也很混合。徐冰先生更多地是期望一种针对中国当代艺术的新的“形式主义”批评,这种期望很合理,但此外,诸如文化批评、心理批评等类型依然必要。因为,艺术批评并不是为艺术创作服务的工具,作为学科的艺术批评也有着自身的范畴和规律。

蒋文博(高等教育出版社艺术教育中心主任):徐冰指出中国艺术批评中现存的两个问题:在宏观层面上,很少有批评家能把握艺术与社会的关系,进而找到最适合中国实情、最具效力的批评方法;在微观层面,绝大部分批评家又不能理解作品本体,缺乏必要的作品阅读和解读能力。这样的话,艺术批评的混乱局面便可想而知了。我觉得,艺术批评有自己的语言方式,需要研究视觉语言与文字语言的意义转换途径。艺术批评写作者需要明白无误地将视觉语言的意义用文字语言表述出来,因此,对两种语言的研究,便不能局限于语言本身,而应无时不刻地本着“意义表达”的目标,来表达作品的本体意义及其社会意义。否则,难免会沦为语言游戏,艺术家看不懂,批评家也不明就里,普通读者更是如坠云雾。

1  2  3  


下一页2010中国当代艺术金酸莓奖上一页把风暴引进更高的城邦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艺术时代2011年第一期
· 把风暴引进更高的城邦
· 微言大义
· 2010中国当代艺术金酸莓奖
· 当代精神的艺术救赎
· 心灵的自由与人性的回归
· “在线人间”水墨的“民国风”与影像的“流变性”
· “视觉运动”架上绘画研究系列之一
—— 一种艺术内部问题研究的绘画(节选)
· 王广义:“雾状思想”与“不确定”
· 多多:耕犁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