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中国

“在线人间”水墨的“民国风”与影像的“流变性”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1-03-25 13:51:45 | 出版社: 中国当代艺术基金出版社

 

就水墨的“民国风”而言,所谓 “民国风”,乃是我们这个时代已经认识到五四以来的文化断裂,需要从根本上找到与传统断裂的那个伤口,如果不弥补这个断裂,我们就仅仅在西方的语境下进行被动的现代性转换,仅仅是被动复制而已,因此回到民国似乎是个不错的选择,我们在当前的电影电视,以及大量知识分子的精神取向上,隐约可以揣摩到这个倾向,在这里,我们对这个倾向不做过多评价,一方面这个取向无疑是可取的,另一方面,我们还必须更加彻底回地到传统精神的气脉之中,可能不仅仅是晚清,也是晚明,等等。

 
尚扬.《册页08-2》. 综合材料. 100×150cm. 2008年

“在线人间”策展人高千惠自觉从线条出发,加入人间维度,即进入日常生活,在这里的日常生活,即是与传统相关的一种书写,是铭刻的记忆,也是沉淀在我们文化心理,塑造了视觉审美记忆之中的那些生命意趣,因此接续晚清的文化断裂就异常重要了。在这次展览中,我们就看到了30年代张大千对传统线条卓越的接续,丰子恺先生册页的妙趣,60年代关良戏剧人物的表演性,以及贺友直60年代对山乡巨变的政治记录,80年代华君武先生的幽默,一直到 2010年代许嘉卡通式漫画的《放学回家路上》,当然,还有流传了几十年的小人书等等。

高千惠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历史记忆的完整脉络,这是线条在时代旋风中流变的隐秘记录,是心灵的振动仪,这线条塑造的是我们的视觉记忆,线条自身并没有丧失它的活力,线条独立地延续着自己的命运,与时代相应或者不相应,二十世纪线条的柔弱性与脆弱性似乎暗示着中国人的某种文化命运。

线条在流动中加入日常生活,这是让线条进入了新的时间经验,线条不再仅仅是文人的专利,而是让线条触及现实生活,传达现实生活的喜怒哀乐,线条就增加了表情,人物表情的丰富性是传统人物画基本没有的,传统人物画还是程式化的或者精神观念的,主要不表现个体人物的面孔与情节,但是从民国以来,随着西方个体观念的影响,对个体人物以及所谓典型人物的塑造开始进入了线条,因此,线条要表现的是个体面貌。就线条自身而言,受到西方艺术影响,与版画的关系变得亲密起来,从版画那里,从装饰性那里,从西方的素描那里,都丰富了线条的表现力。就要表现的时代精神而言,则是个体性的,新的美感,新的叙事性,这个叙事性的增强显然也丰富了传统水墨。

1  2  3  


下一页“视觉运动”架上绘画研究系列之一
—— 一种艺术内部问题研究的绘画(节选)
上一页心灵的自由与人性的回归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艺术时代2011年第一期
· 当代艺术的境遇与变迁
· 把风暴引进更高的城邦
· 微言大义
· 灵魂的队伍
· 2010中国当代艺术金酸莓奖
· 2010中国当代艺术金棕榈奖
· 当代精神的艺术救赎
· 心灵的自由与人性的回归
· “在线人间”水墨的“民国风”与影像的“流变性”
· “视觉运动”架上绘画研究系列之一
—— 一种艺术内部问题研究的绘画(节选)
· 王广义:“雾状思想”与“不确定”
· 多多:耕犁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