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认为,中国青铜文化的历史,就是指自夏至秦这段时期。所以谈到中国青铜器,往往又称为先秦青铜器。后来随着不断的考古发现,汉代青铜文化的历史地位便得以确定,其内容包括一整套的制器和用器体系。而我们以前比较熟悉的、经常用来研究的汉代青铜镜,其实仅仅起到了一个管中窥豹的作用。所以说,在青铜文化虽然日渐衰落,但仍然有着持续发展的大背景下,铜镜制作和使用也必定会呈现一种繁荣的景象。首先是铸造的规模和技术有了很大的发展,出土的数量较战国时期更多,出土的地域也更广泛。其次是器形特点和纹饰风格变化明显,富于时代特征。如西汉到东汉初期,铜镜逐渐变得厚重,背面多铸吉祥语;王莽时期出现纪年铭铜镜,钮多呈半球形,也有四蒂钮;花纹除几何形图案外,还有禽兽纹和神人纹;西汉时期还有一种“见日之光”镜,即能在日光中反射背面纹饰和铭文亮影的透光镜;西汉晚期、新莽至东汉初期盛行博局镜,中有神人瑞兽,即所谓六博纹饰;东汉中期又开始出现浮雕画像镜和神兽镜等等。 西汉 直径13.6cm 重268克 具体来看,汉代青铜镜可分为以下四个发展时期: 1.西汉早期 因秦代历史较短,所以此时期的铜镜制作,无论形制特点还是纹饰风格,与战国的递嬗关系非常明显。当然铜镜发展至此阶段,自己独有的特点也并不缺乏,如用铭文装饰铜镜。其内容主要是吉语,如:“大乐福贵,千秋万岁,宜酒食”、“愁思悲,愿君忠君不说,相思愿毋绝”等。这些铭文往往与纹饰搭配装饰铜镜,以镜钮为中心环绕布局。主要纹饰有草叶纹、连弧纹、几何纹、蟠螭纹、凤鸟纹、动物纹等。粗线条的主纹下有细密的地纹。 这类铜镜多卷缘或缘边有连弧装饰,犹有战国遗风。但铭文、草叶和乳丁装饰又明显为汉代特点。多出土于四川成都羊子山、河南洛阳、陕西西安及山东等地。 |